解读维米尔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卢森堡/英国)是根据美国作家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改编而来,其创作灵感来自17世纪荷兰画家杨·维米尔(Jan Vermeer)的同名油藏。影片节奏平和,有条不紊的阐释了维米尔的心理世界及其艺术追求,呈现出具有维米尔艺术情结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 葛瑞特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卢森堡/英国)以17世纪荷兰画家杨·维米尔(Jan Vermeer)著名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又名《包头帕的少女》)(图一)的创作为线索。讲述画家维米尔和少女葛瑞特(Griet)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制作明显受到维米尔及其绘画的启迪。真实细腻地再现了画家的人物性格、生活环境和艺术创作,艺术家、油画作品、影片风格三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一、剧本
  
  画家维米尔生于1632年,四十三岁过早辞世。维米尔的油画幅面较小,多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具有抒情诗般的意境和纪念碑式的画面效果。其存世油画经鉴定只有36幅,油画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读信的少女》、《画室》等。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创作于1665年,描绘一个少女侧身回眸欲语的瞬间姿态。这件肖像作品属于那些我们一见之后永难忘却的女子肖像之一,但凡谈到维米尔,人们立刻想到的便是这副油画。
  20世纪90年代,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被维米尔的艺术风格所吸引。立志看遍维米尔一生中所完成的36幅油画真迹。当她看到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油画时,灵感突现。决心将其改编为小说。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在美国图书排行榜上占据高位。大获好评。当英国导演彼得·韦伯看过这本根据名画改编的书后,为其故事情节所打动,立刻决定将其改编为电影。
  影片讲述了少女葛瑞特出身贫寒,为了生计到画家维米尔家做女佣。在这个看似富有的家庭里,岳母威严精明,主掌家务;妻子世俗虚浮,完全不理解丈夫的艺术;维米尔则像一个落寡欢的隐士,埋头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葛瑞特开始协助维梅尔画画,给他提供意见并激发了维米尔的许多创作灵感。慢慢两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变化。但由于地位的悬殊,葛瑞特最终被多疑妒嫉的女主人赶走,嫁给了一个屠夫的儿子……
  影片中的维米尔性格内向。心如止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维米尔这种平静的心理特征,我们在其多幅油画作品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可以说维米尔的才华是在宁静中增长起来的,而这宁静,正是画家通过他的设色和布光而使我们领会到的。这位艺术家能够在时间流逝中抓住静穆的一刻,把他固定下来。他超然物外,以便使他的艺术保持至纯至洁的品德,在他的绘画里。无处不是亲切、专注、静穆。也恰恰是静穆,构成了影片的叙事风格;故事在细细展现,情感在逐步升温。镜头在慢慢推移……所有这一切,恰如维米尔的性格和他的绘画作品,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和谐。
  
  二、影片摄制
  
  影片不仅以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为故事蓝本,更重要的是。影片在灯光、摄影、置景、道具、服装等方面充分借鉴了维米尔的绘画信息,为我们展现了十七世纪荷兰各城市阶层的生活面貌,重现了画家的工作、生活环境。
  由于维米尔的油画作品记录了画家工作室的大量原始信息,所以片中基本还原了维米尔的画室场景及其绘画过程。在片中,导演不厌其烦的介绍了维米尔的绘画技艺,为观众展示了他是如何制作颜料、如何借助托腕棒绘制油画,以及他漫长严格的作画过程。为了展现维米尔的艺术创作,影片讲述了油画《持水壶的少妇》(图二)的绘制过程。并且维米尔创作的灵感与模特皆来自少女葛瑞特。与原画一样,模特儿葛瑞特站在窗边,柔和的光线自左边的窗口射入,背景墙上挂着陈旧的大地图,整个房间显得温暖、清新和宁静。影片中各种人物服装也是以维米尔的油画为创作蓝本,影片中画家妻子的服饰与油画《坐着弹古钢琴的女子》基本一样,妻子戴着珍珠项链,古钢琴上装饰着风景画,背景墙上也挂着同样内容的油画。画家的服饰也与油画《画室》中的打扮一致。身穿白衬衣,足蹬长筒软靴,地板也依样铺成黑白棋盘格。在道具方面,影片更是直接用维米尔的油画说事。影片里维米尔家粗壮淳朴的厨娘,其穿着打扮根本就是《倒牛奶的女仆》中的主人公,而这幅画就挂在画商的身后。在片中油画《用珍珠项链打扮自己的少妇》也放置在画架上、餐桌前供人细细的欣赏评论。特别指出的是,画家可能曾利用现代照相机的前身“暗箱”,来探索在画面上表现光、色和空间的课题,这个道具更是在影片中显得至关重要,被写上浓重的一笔。
  维米尔是一位研究光线和色彩的大师。画家偏爱黄、蓝和银灰色调,他对于空间、光线、色彩的技法,有着非常独特高超的成就,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曾称他的画是“世上最美的画”。维米尔画中的光线轻柔和谐,光线大都是侧光,人物周围是逐渐加重的暗色,使画面呈现明显的虚实对比。展现一派安详、宁静地氛围。像维米尔的绘画一样。影片也刻意体现了空间、光线和色彩。影片色彩以冷灰色为主,暖色为辅,使影片在色调上达到了冷暖变化、主次对比。在表现城市和家庭环境时主要是阴冷天气和冷色调,使画面中的人物显得冷峻与平静。明快的色调只是在葛瑞特和男友室外活动时才出现。另外画家和妻子弹琴时的亲昵表现,也是通过烛光效果来塑造烘托出温馨的氛围。在表现葛瑞特的面部特写时,画面常以平光表现她的白皙面庞。体现出她的孤独无助,而画家则以逆光或侧光塑造,来显示人物的深邃复杂心情。
  影片在空间感的表达中,常出现这样的构图场景:人物出现在明亮的远处,四周是大片的暗色环境,在明暗、虚实、空间感的处理上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构图形式也是维米尔在绘画中特别钟爱的,见其油画《情书》。在室内场景描写中,影片镜头常慢慢随着屏风或帘布向前推移,逐渐露出后面的人物。属于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同时影片摄影熟练采用了多种透视效果。俯视、仰视、平视、特写多种透视并用,显示出高超的摄影技巧,如在阁楼画家和葛瑞特制作颜料时的情节描绘。另外,影片在葛瑞特到维米尔家前以及离开维米尔家后。都利用俯视手法刻画了格瑞特站在圆形的广场,做到了前后呼应,也是影片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总之,影片为我们揭示了维米尔大量的艺术信息。
  影片把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为结尾,画作从局部到整体慢慢展现,逐渐消失在黑暗中,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遗憾……影片的艺术追求再次得到强调。看完影片,我们宁愿相信艺术家真的有这样一段凄婉的情感故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真实故事。导演韦伯只有对维米尔及其作品有深切的理解与体会,才能摄制出此种风格的影片。
  
  结语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上映后,其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优美的画面征服了无数的观众,该片最终荣获第7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三项提名,是一部优秀的艺术故事片。
其他文献
[摘要]以电影的题目American Beauty为出发点,以当代美国社会中“美”的概念为切入点,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美国丽人》的社会意义和呈现形式,挖掘这部电影的主题和结构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美国丽人》 美国社会 “美”的概念    《美国丽人》在第72届奥斯卡领奖会上独揽五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摄影。这部影片在美国好评如潮,但很多中国观众看后却是一头雾水
摘要:《复印店》是奥地利导演维吉尔·维德里希(virgil Widrich)的—部短片名作,片长只有短短不到十二分钟,给人的视觉体验却颇为奇特。影片以一种“哲诗化”的先锋镜语非常尖锐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悲观主义以至颓废主义的人生体验与世事观察,当中又问杂着作者一种极度的焦虑感和无力感,从而表现出一种近似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艰涩和深刻来。  关键词:《复印店》 电影语言 叙事分析    《复印店》(英
F1.8大光圈、STM馬达、多片ED及非球面镜片运用、全金属镜身、黄铜卡口、统一的70mm直径、340-350g重量,这一系列规格和参数让人对深圳唯卓仕的全画幅定焦三剑客充满期待。实际上,在我们的工程版抢先试用中,这三支镜头的表现相当出色,特别是对焦迅速,在2000元左右的价位上极具竞争力。超稳云台再升级  在官宣了与蔡司的合作之后,vivo为我们带来了首款合作产品——vivo X60系列手机。其
2009年11月18—20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龙源期刊网主办,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期刊研究所、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网协办的“2009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排行发布会暨3G时代的期刊盈利模式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的一百多家期刊代表与会,会议从纵横两个方面研判2005—2009期刊网络传播的综合状况。推出网络品牌期刊群体,探讨近3000种与龙源期刊网合作期刊网络发行量的
[摘要]电影影像具有直观性和大众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观众的意识。在电影虚幻的银幕世界中,通过影片的吸引、感召、同化等,儿童能获得一种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以及替代性满足。因而,儿童电影应更注意文化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在儿童电影中应浸润对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追求。  [关键词]儿童电影 文化价值 价值取向 软实力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虽然1981年才建成,但中国儿童电影生产从《顽童》开始
[摘要] 塞尚与石涛是东西方美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的艺术生命精神存在着众多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 绘画 自然 艺术创作 创新精神    一、塞尚与石涛    保罗·塞尚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追求画面的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他在参加印象派画家展览会时,放弃了印象主义者追摹自然界表面色光反射的做法,提倡画家依照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重新看待
摘要 电影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的发展依赖于电影创作者给定的叙事线索。《撕裂的末日》以约翰·普莱斯顿的感情转变为线索,演出了一场约翰与公会组织关于渴望感情与禁锢情感的斗争,展现了一幅思想解放之路的艰辛画面。  关键词 感情 公会组织 《撕裂的末日》 禁锢    一、黑暗的呼唤    电影《撕裂的末日》中的故事发生在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之后,人类的力量差点毁灭这个世界。人们在辛苦重建
生于斯、长于斯,荒原成为我的精神家园,在这片古老而沧桑的土地上有着千百年来撼动心灵的信天游,那被尘土包围的老腰鼓是长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倔强骨血和对抗土地的印证,善良的人们世世代代享用黄土地带来的恩泽和庇佑。  在工业和数字文明发展的当下,这片厚土完成了千年以来农耕文明的使命,黄土地得以暂时休眠,昔日尘土飞扬的鄉村如今尘埃落地。山野显得如此悲凉,再没有沸腾着的劳作场面,也没有悲天悯人的信天游,草木生灵
[摘要]随着韩国影视剧的热播,“韩流”成为袭击中国乃至亚洲势不可挡的一股潮流。以表现爱情、家庭题材见长的韩剧,其浓厚的东方文化韵味,真挚细腻感人的剧情,含蓄唯美的风格深深吸引着中国观众。国产影视剧在韩流一次又一次的侵袭面前相形见绌、尴尬不堪。韩剧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国产影视剧的不足以及影视制作业存在的种种弊端。  [关键词]反思“韩流”现象 国产影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年份,央
摘要:《新宿事件》是由尔冬升导演花了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筹备而成的电影;影片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偷渡潮兴起为背景,讲述了铁头、阿杰等一群偷渡者由日本社会的最底层借助黑社会力量慢慢成为日本最大势力的华人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偷渡者尽管取得了偷渡者梦寐以求的合法身份和生存空间,但却在金钱、权力、欲望中迷失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迷失了自己真正的身份。  关键词:《新宿事件》 偷渡者 身份迷失    《新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