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育英才 造福全人类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清泉院士是声名卓著的“亚洲电动车之父”,他的人生如一场激人奋进的“励志片”, 让人升腾起进取的强烈渴望;他的人生又如一场写满爱的“故事片”, 让人再次思索起“老师”这个名词的含义;他的人生又如一场硕果累累的“纪录片”,不禁让人惊叹。他的人生似乎又如一轮明月悄悄地爬上了树梢,绵绵清泉静静地从圆润的石头上流过般静谧、空灵,他的人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用一轮明月指引着方向,用一股清泉,滋润着春苗。
  奋进 诠释了他的一生
  2007年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原省委书记、原政协主席陈明义为陈清泉院士大笔挥毫,题下了“奋进”两个字。简简单单两个字卻浓缩了陈明义先生对陈清泉院士这一生风雨历程的高度理解。事实确实如此,从初识文字起,陈清泉院士就一直用“奋进”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同他自己所说:“人的一生,全靠奋斗,唯有奋斗,才能成功。”
  陈清泉院士出生於印度尼西亚一个企业家家庭,从小就立志要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中学,这样既可省学费,更可以节省时间。於是陈清泉異常努力地自学,从马吉朗中华学校小学毕业後便跳级进入直华初中一年级读下学期,後来从南化学校初中毕业後又进入华英高中一年级读下学期,读完後插班考入巴城中学高中二年级。
  在巴中,陈清泉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受到了学校爱国氛围和老师们爱国思想的熏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印建交,华侨特别是年轻一代向往祖国,要投入祖国的怀抱。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感召下,从1951年开始,巴中掀起了回国升学的热潮。
  当第一次踏入国门,看到在国土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陈清泉的心情激动极了,他终於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和其他归国的华侨同学一样,陈清泉参加了当年的全国联考,並且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繫,从此真正与电机电子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在很小的时候,在父亲的汽车公司玩耍,看到小小的汽车後面冒出的浓浓黑烟,陈清泉的心中就有一个朦胧的想法:如果汽车不冒出黑烟,会更加乾净,更加漂亮。如今,当他真正地走进了电机领域,儿时的朦胧想法变成了一个清晰的概念,那就是研究出不需要冷卻剂、机油等污染物,也不会排放废气的环保汽车。
  立志担大任
  任重而道远。抱负愈远大,所要担负的责任就愈大,所要付出的努力亦愈多。前进的道路並不平坦,而是布满了荆棘。陈清泉院士在国内为煤矿电气化与自动化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填补了许多科技空白,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煤矿电工手册》,推动了当时中国的煤炭工业的发展,並在1957年到1959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机系攻读研究生……所有的成就与资历在其移居香港之後,一切归零。
  “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香港一段事业上的挫折,反而更加磨练出陈清泉院士坚定的意志;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一往无前的斗志。他说:“人不能太主观,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环境有时候是不由自己来控制的,只能自己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人的目光一定要远,一定要想到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982年,陈清泉院士获得了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的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任教,並开始自己申请科研经费,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
  一天,陈清泉院士如往常看书一样,静静地合上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陷入了思索:正如同书中预测的一样,世界的能源总有一天会用光,而整个世界都被吞噬在污染中。一种深深的悸动在他心里蔓延,他想到了60年代伦敦那场大雾,想到了未来,也想到了自己最初的一个梦想——环保汽车。
  一种使命感悄悄地在陈清泉院士的心里滋生,同时源於对国际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一种责任感也油然而生: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在大幅增加,其能耗也急速增加;人尽其才,既然自己已经在电机电子领域取得一定的造诣,那我就要尽情施展,为国家,也为整个人类世界。因此做到可持续发展,便成了陈清泉未来追求的目标。而电动汽车也自60年代阶段性的研究之後,再次成为陈清泉院士的研究方向。
  自此,陈清泉院士在电机、电力驱动和现代电动车方面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验,他将电动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出了总体指导思想,把各种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奠定了现代电动车学及电动车电力驱动学的基础,使现代电动车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陈清泉院士也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电动车领域的学术领头人。
  陈清泉院士是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共同创办人,在国际电动车领域被尊为“三贤士”之一。陈院士说:“应该把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结合起来思考,若以此方式做事情、做研究,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东方思维强调宏观,善於综合归纳;而西方思维强调分析,从大到小,从小到微。所以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把他们结合起来,实现互补。”而这样的思想正是在其长期活跃於国际学术舞台上所形成的。
  正是因为陈清泉院士在电动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並且在国际上形成了巨大影响力,因此迎来学术生涯中的最高荣誉也是理所当然。他连续4次获得“院士”荣誉:1996年9月,陈清泉院士先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1996年12月,他当选为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1997年7月,他又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四院士”,足以证明陈清泉院士对工程科学与社会的莫大贡献。
  1983年,当陈清泉院士坐在同合作者在香港大学研製成功的第一辆电动汽车上时想,什么时候,自己研製的电动汽车能夠在祖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大街上奔跑呢?
  电动汽车走向产业化,成为了众人的一种期待,届时,作为中国人,坐在自己的民族品牌汽车时,都会由衷地自豪。这一个未来,会远吗?
  未来,不会远
  “开发新能源,科教育英才,求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这是2005年元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宋健为陈清泉院士所题的贺词。正如同宋健先生所描述的,陈清泉院士毕生都在为开发新能源——发展电动汽车和科教育英才——培育学生而奉献着自己的精力;也正如宋健先生所说,陈清泉院士不管是在科技开发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人类特别是子孙後代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   都说学生如“春苗”,那么陈清泉院士不正是那无私浇灌着这些“春苗”的“清泉”么?陈清泉院士从事教育事业已逾半个世纪,培育了不少英才,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对於我来说,恩师陈清泉院士就像一本书,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读他,一直在汲取着书中的营养。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更学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恩师对我一生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从陈清泉院士的学生詹宜巨博士的这一篇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詹宜巨博士作为一名学生的“心声”,亦可以透过这篇文章,看出所有学生对於陈清泉院士的尊敬和爱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环境的影响,陈清泉院士对科研和教育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情怀,所以从北京矿业学院机电系毕业後,他毅然选择留校任教。年轻的陈清泉先生幹劲十足,在教学工作上刻苦钻研,狠下功夫;他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上,常常废寝忘食,曾经因积劳成疾患上了胸膜炎。因为在教学上的傑出表现,他在上世纪60年代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更在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
  後来陈清泉先生在朋友鼓励下去香港理工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在理工学院这段时间里,陈清泉先生总结了很多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並将其传授给学生。他说:“每个人都要想到你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你要认识到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你存在你就有价值,那么首先就是要有价值观——你为什么而活着,是吃喝玩乐还是要有所贡献?人生很短暂,当你回首的时候是不是值得,所以人首先要有个理想。”笔者想起影星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的一句话:“人活着要是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要树人就要先树立起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陈清泉院士对教育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常人不可及的高度。
  1982年,陈清泉院士开始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任教。上世纪六十年代前香港大学是香港唯一能颁发学位的大学。陈清泉院士扎根於香港大学,将其教育理念和思想以及学术成就传播到了祖国各地、世界各地。
  桃李满天下,说的就是如陈清泉教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如今,陈清泉教授的学生大多都是世界知名人物,在学术界有着一席之地。虽然现在退出了教育第一线,但是陈清泉教授仍然关心着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总结自己多年的经验,谈起了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说:“做人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要急功近利,要取得成功,第一要有长远的目标,第二要有信心,第三要有好的方法,第四要认真分析周围的条件;多和外面的大世界接触,要和同事、同辈交流讨论,提自己不同的意见,形成自由的学术环境。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勇於自主创新,做科研时一定要有6个“I”,即:激情(Inspiration)、想象力(Imagination)、创新(Innovation)、集成(Integration)、实现(Implementation)和投资(Investment)。做研究时,要有兴趣和激情去解开奥妙,解释规律,本着为科学献身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就一定会有成就!”
  与其说陈清泉院士心繫教育,不如说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难以割拾的感情。或许,在学生之中,有人捧起诺贝尔奖牌,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得主时,才是陈清泉院士最感欣慰的时候吧!
  【陈清泉院士,电机工程学家和教育家,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电动汽车工程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著有专著十一本、科技论文三百多篇,並拥有十项发明专利。】
其他文献
施子清先生是一位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商场大展宏图,对祖国、家乡的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锺,先后设立多项教育基金,捐资达数千万元。还先后应聘担任华侨大学董事和客座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福建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学常务校董等职务。在担任全国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期间,尽心尽职,多次呈交提案,表达意见,充分展示出对香港、家乡、祖国的一片赤子情怀。施先生育有四个儿子,皆热心奉献,施氏“一门五
期刊
梁国华先生国际詠春总会中国区总教练,国际詠春总会五级锻士,一生以练拳为乐,更以授拳为乐,旨在将灵活多变、刚柔相济的詠春拳发扬光大!他自小热爱中国武术,70年代拜一代“詠春王”梁挺为师,研习、推广、弘扬詠春拳术三十多年,特别讲究武德合一,在香港、桂林、江门、新会, 广州、阳江、西安、北京等地传授詠春拳,並在新会等地设有武馆,相信“今天的失败是造就明天成功之路”!的格言。  由一本杂誌结缘詠春拳术  
期刊
曾宪梓将发放2500万奖金予奥运夺金中国选手  伦敦奥运,中国军团佳音频传。曾宪梓博士表示,今年8月底,曾宪梓体育基金会将发放2500万元(港币)的奖金予伦敦奥运夺金的中国选手。活跃在政经界的曾宪梓是一位标準的体育迷,自伦敦奥运开幕的第一天起,凡是有中国运动员出赛的电视节目,他都十分关注,看到精彩之处,抚掌感触,溢於言表。  2008年8月,曾宪梓博士宣佈设立首个体育基金,这是他个人设立的第三个基
期刊
吴秉芬教授饱满红润的脸上总带着爽朗大方的笑容,龄高八十仍身材矫健、肤色细腻,这位行医多年的资深中医师用自己精神抖擞的身体为自己高超的医术作了最好的诠释;同时,爱好文艺、写作的他文采斐然、笔走龙蛇。近日,吴秉芬教授着手编写《吴秉芬医诗选集》,录製与中医相关的电视节目,结合其丰富的从医经验和雅致的文艺天赋,以此宣扬中医养生理论、服务社会,同馈文艺界和医学界!  诗为医媒 共述养生之道  姜水、红枣水、
期刊
梁锡麟先生 深爱着衙前围村,也深爱着社会公益事业。他不计辛劳、不计报酬,心繫围村,心繫社会,坚信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理。儘管已是七十七岁,梁锡麟先生仍孜孜不倦热心围村之事和公益之事。大有乐观向上、善行四方的活力之美。  传承围村  正如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麽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梁锡麟先生生於衙前围村,长於衙前围村。对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围村,他有着无比浓
期刊
王惠贞女士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向社团服务界与商界,于政,她帼国不让须眉,为国家和香港繁荣发展建言献策;于商,她敏而好思,壮大家族企业;于社团,她以一颗赤子之心,为服务社区尽心尽力。无论在任何领域,她都心怀感恩,竭诚回报。    【王惠贞女士,太平绅士,现任王新兴有限公司、广州市万菱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和万菱实业(广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务委
期刊
陈大信教授是一位名扬异国的中医,怀一颗仁爱且博爱之心,他在医生这个圣洁的岗位上,履行着一份厚重而又神圣的职责——治病救人,杏林春暖。他赤心一片,虽亲历中医针灸在美国土地上显得荒凉,却仍然执拗地坚挺前行、勤耕细作,不遗余力地为中医争取合法权益和地位,终让其变得绿意缭绕、生机盎然。从1961年至今,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行医历程中,医术是他行医之根本,医德是灵魂,爱则是主流。    【陈大信教授,1961年
期刊
胡晓明先生给人的感觉是他的那份亲和力,恰如晴天晓日,令人如沐春风。他对人生理想、事业的执著与追求,蕴蓄着阳光的活力和热力。他与父亲和弟弟三人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无敌铁三角”,将凌电集团浇灌成一棵参天大树,枝枝叶叶,从香港延伸至海外。他是一个有才气的企业家,更是一位有爱心的慈善家,於无私奉献中,彰显出他的人生价值。他的思想如明月般皎洁、他的内心坦荡而且真诚  励精图治 好一段前程似锦  “桃李不言,
期刊
吴为棉先生是一位具有政治眼光的实业家;他是一位富有博大爱心的慈善家;他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社会活动家。2002年5月,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1981年12月19日发现的国际编号5390的小行星正式永久命名为“许智明星”,自此,浩瀚宇宙增添了一颗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行星。有人曾题赠许智明博士说:“三川五嶽龙魂在,百代千秋血脈连;忠心赤胆昭日月,爱乡报国感云天”。许智明博士说:
期刊
陈以诚医生 《选择勇敢》、《八千步》、《超级流感》、《一飞冲天》等儿童金曲榜榜首的儿歌,旋律欢快、琅琅上口,富有时代特色和香港本土文化特色。在“YouTube”搜索“陈以诚”三个字就能听到这些脍炙人口的儿歌,作者都出自被称为“医生叔叔”的香港著名儿科医生陈以诚先生之手。乐於行医以教、寓教於乐的陈医生涉猎广泛,他热衷於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关注、对成人家长的观念引导、对卫生工作的建议、对文化工作的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