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个世纪30年代,黄宗英曾与周璇等明星光耀影坛,她主演的《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家》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上个世纪80年代,黄宗英创作了大量报告文学,感染了一批批的读者,在文学界享有盛誉。前不久,笔者来到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村,采访了曾跟随黄宗英19年的贴身保姆张惠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宗英和赵丹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及其人格魅力。
给黄宗英当保姆以姐妹相称
张惠珍老人现年81岁,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曾几次因生活所迫到上海打工,最终回到家乡养儿育女,生活比较艰难。
197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惠珍经人介绍,来到黄宗英家当了保姆。张惠珍虽然是乡下妇女,但她曾念过私塾,识文断字。她早听说过大名鼎鼎的黄宗英,在上海打工的时候,还看过她和赵丹主演的影片。
第一次到黄宗英家,张惠珍很紧张,而主人黄宗英却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拉着张惠珍的手说:“欢迎你来我家,家务活不多,主要是买菜烧饭,再搞搞卫生。你刚来也许不习惯,过些时候就好了。”得知张惠珍是浙江人后,黄宗英亲切地说:“我祖籍浙江生在北京,咱们还是老乡呐,今后就姐妹相称吧,你有什么困难就直接跟我说。”至今回忆起来,张惠珍还心存感激,她说,第一天到黄宗英家,就觉得亲切温暖。
张惠珍勤劳质朴,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她话语不多,只是埋头干活儿,尽量料理周全,不让黄宗英分心。
和黄宗英一起陪赵丹度过最后时光
那时刚刚打倒“四人帮”不久,黄宗英的丈夫赵丹身心憔悴地从黑龙江回来了。因为身心受到伤害,赵丹脸色苍白身体瘦弱,跟银幕上形象判若两人。张惠珍也和黄宗英一样心痛,她每天给赵丹做他爱吃的可口饭菜,想让他尽早康复。
平时,黄宗英夫妇工作之余除了看书就是写作,一切家务琐事全交给张惠珍一个人打理。自从张惠珍来到黄宗英家,屋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黄宗英对此非常满意,也很信任她,经常劝她注意休息。在黄宗英眼里,并没有把张惠珍当作一个仆人,而是像姐妹一样,把张惠珍当作家里的新成员,按家人一样对待。张惠珍自从来这里后,也真正融入这个家,切身替黄宗英分忧解难。
1980年7月的一天,赵丹突然胃痛,黄宗英不在家,张惠珍急得团团转,匆匆跑到药店给赵丹买药,赵丹对此也很是感激,也越来越把张惠珍当作家人。从那以后,赵丹食欲越来越差,脸色越来越苍白,黄宗英很是担心。张惠珍一面劝慰黄宗英,一面陪黄宗英一起,带着赵丹去医院住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胰腺癌晚期,医生说赵丹最多能活3个月。黄宗英一听,只觉天旋地转眼前一黑。见此情景,张惠珍也心痛得流下眼泪,她安慰黄宗英,并和她一起把诊断结果瞒着赵丹。
那段时间,赵丹的病情日趋严重,骨瘦如柴,但他的精神却出奇地好,总央求医生让他早点儿出院。他想在有生之年重返银幕,再为喜爱他的观众演出。张惠珍每天风雨无阻去医院给赵丹送饭,并安慰成日心焦的黄宗英,着实为这个家操心不少。
1980年10月10日,人民艺术家赵丹去世。黄宗英悲痛不已,张惠珍也像失去亲人一样难过。至今回忆起来,张惠珍仍记忆犹新:“赵先生真是一个好人呐,一点大明星架子也没有,心地善良,他们夫妇都待人和气,待我如亲人。”
写作出成就,黄宗英的“军功章”里有她一半
赵丹去世后,坚强的黄宗英为了排遣丧夫之痛,整日埋首书海,奋笔疾书。张惠珍看在眼里,替黄宗英的身体状况担忧,她知道黄宗英的心脏不太好,这样没日没夜地苦熬,身体肯定受不了,于是便尽可能在生活上照顾好黄宗英,
黄宗英写完文稿有个习惯,她一般不去邮局寄稿,而是让张惠珍亲自送到报社交给编辑,于是黄宗英夜以继日奋笔疾书,张惠珍便马不停蹄奔波于《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一些报社之间,成为编辑部的常客。文章发表后,张惠珍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比黄宗英还高兴。
后来黄宗英迷上报告文学创作,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外出采访,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走之前,黄宗英都会给张惠珍留下充足的生活费,并一再嘱咐说:“张姐,我不在家时,你喜欢吃啥就买啥,别总凑合,这对身体不好!”但张惠珍舍不得花钱,一个人在家糊弄一下,经常咸菜就饭。等黄宗英回来,张惠珍便使出浑身解数做黄宗英爱吃的饭菜,好让她养好身体,全力写作。黄宗英长时间写作时,张惠珍就在旁边给她按摩颈部,照顾无微不至。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黄宗英与张惠珍姐妹情谊日渐深厚,有时黄宗英情绪不好,忧愁烦恼时,也很愿意向张惠珍倾诉,把张惠珍当作姐姐一样谈心。
告老还家,黄宗英给的生活费从不间断
黄宗英一门心思扑在创作上,每月工资都由张惠珍领取,家里所有生活支出花费也都由张惠珍一手操办,包括稿酬存折、保险箱的钥匙都归她保管,俨然成了赵家的“管家婆”。为了不让家中的开销变成一本“糊涂账”,张惠珍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将家中所有开销分门别类登记入册。可每次拿给黄宗英,她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说:“都是一家人了,记什么账啊,多麻烦!”
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丰硕的果实,黄宗英倾尽心血的两篇力作《大雁情》和《小木屋》,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96年,张惠珍患上老年白内障,回到诸暨老家养病。黄宗英给她寄去2500元医疗费,手术很成功,张惠珍又重见光明。考虑到张惠珍年纪大了,黄宗英便让她回了老家,并每年都给她寄生活费,从未间断。
而黄宗英也念念不忘陪伴多年的张大姐,每当她生病入院,就打电话让张惠珍到医院照料,黄宗英吃惯了张惠珍烧的饭菜,老姐妹一见如故,亲热无比,无话不谈。每次见到张惠珍,黄宗英说她的病立刻就好了一半。她又领着张惠珍在医院做全面体检,盼望着张惠珍健康长寿。
给黄宗英当保姆以姐妹相称
张惠珍老人现年81岁,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曾几次因生活所迫到上海打工,最终回到家乡养儿育女,生活比较艰难。
197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惠珍经人介绍,来到黄宗英家当了保姆。张惠珍虽然是乡下妇女,但她曾念过私塾,识文断字。她早听说过大名鼎鼎的黄宗英,在上海打工的时候,还看过她和赵丹主演的影片。
第一次到黄宗英家,张惠珍很紧张,而主人黄宗英却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拉着张惠珍的手说:“欢迎你来我家,家务活不多,主要是买菜烧饭,再搞搞卫生。你刚来也许不习惯,过些时候就好了。”得知张惠珍是浙江人后,黄宗英亲切地说:“我祖籍浙江生在北京,咱们还是老乡呐,今后就姐妹相称吧,你有什么困难就直接跟我说。”至今回忆起来,张惠珍还心存感激,她说,第一天到黄宗英家,就觉得亲切温暖。
张惠珍勤劳质朴,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她话语不多,只是埋头干活儿,尽量料理周全,不让黄宗英分心。
和黄宗英一起陪赵丹度过最后时光
那时刚刚打倒“四人帮”不久,黄宗英的丈夫赵丹身心憔悴地从黑龙江回来了。因为身心受到伤害,赵丹脸色苍白身体瘦弱,跟银幕上形象判若两人。张惠珍也和黄宗英一样心痛,她每天给赵丹做他爱吃的可口饭菜,想让他尽早康复。
平时,黄宗英夫妇工作之余除了看书就是写作,一切家务琐事全交给张惠珍一个人打理。自从张惠珍来到黄宗英家,屋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黄宗英对此非常满意,也很信任她,经常劝她注意休息。在黄宗英眼里,并没有把张惠珍当作一个仆人,而是像姐妹一样,把张惠珍当作家里的新成员,按家人一样对待。张惠珍自从来这里后,也真正融入这个家,切身替黄宗英分忧解难。
1980年7月的一天,赵丹突然胃痛,黄宗英不在家,张惠珍急得团团转,匆匆跑到药店给赵丹买药,赵丹对此也很是感激,也越来越把张惠珍当作家人。从那以后,赵丹食欲越来越差,脸色越来越苍白,黄宗英很是担心。张惠珍一面劝慰黄宗英,一面陪黄宗英一起,带着赵丹去医院住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胰腺癌晚期,医生说赵丹最多能活3个月。黄宗英一听,只觉天旋地转眼前一黑。见此情景,张惠珍也心痛得流下眼泪,她安慰黄宗英,并和她一起把诊断结果瞒着赵丹。
那段时间,赵丹的病情日趋严重,骨瘦如柴,但他的精神却出奇地好,总央求医生让他早点儿出院。他想在有生之年重返银幕,再为喜爱他的观众演出。张惠珍每天风雨无阻去医院给赵丹送饭,并安慰成日心焦的黄宗英,着实为这个家操心不少。
1980年10月10日,人民艺术家赵丹去世。黄宗英悲痛不已,张惠珍也像失去亲人一样难过。至今回忆起来,张惠珍仍记忆犹新:“赵先生真是一个好人呐,一点大明星架子也没有,心地善良,他们夫妇都待人和气,待我如亲人。”
写作出成就,黄宗英的“军功章”里有她一半
赵丹去世后,坚强的黄宗英为了排遣丧夫之痛,整日埋首书海,奋笔疾书。张惠珍看在眼里,替黄宗英的身体状况担忧,她知道黄宗英的心脏不太好,这样没日没夜地苦熬,身体肯定受不了,于是便尽可能在生活上照顾好黄宗英,
黄宗英写完文稿有个习惯,她一般不去邮局寄稿,而是让张惠珍亲自送到报社交给编辑,于是黄宗英夜以继日奋笔疾书,张惠珍便马不停蹄奔波于《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一些报社之间,成为编辑部的常客。文章发表后,张惠珍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比黄宗英还高兴。
后来黄宗英迷上报告文学创作,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外出采访,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走之前,黄宗英都会给张惠珍留下充足的生活费,并一再嘱咐说:“张姐,我不在家时,你喜欢吃啥就买啥,别总凑合,这对身体不好!”但张惠珍舍不得花钱,一个人在家糊弄一下,经常咸菜就饭。等黄宗英回来,张惠珍便使出浑身解数做黄宗英爱吃的饭菜,好让她养好身体,全力写作。黄宗英长时间写作时,张惠珍就在旁边给她按摩颈部,照顾无微不至。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黄宗英与张惠珍姐妹情谊日渐深厚,有时黄宗英情绪不好,忧愁烦恼时,也很愿意向张惠珍倾诉,把张惠珍当作姐姐一样谈心。
告老还家,黄宗英给的生活费从不间断
黄宗英一门心思扑在创作上,每月工资都由张惠珍领取,家里所有生活支出花费也都由张惠珍一手操办,包括稿酬存折、保险箱的钥匙都归她保管,俨然成了赵家的“管家婆”。为了不让家中的开销变成一本“糊涂账”,张惠珍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将家中所有开销分门别类登记入册。可每次拿给黄宗英,她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说:“都是一家人了,记什么账啊,多麻烦!”
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丰硕的果实,黄宗英倾尽心血的两篇力作《大雁情》和《小木屋》,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96年,张惠珍患上老年白内障,回到诸暨老家养病。黄宗英给她寄去2500元医疗费,手术很成功,张惠珍又重见光明。考虑到张惠珍年纪大了,黄宗英便让她回了老家,并每年都给她寄生活费,从未间断。
而黄宗英也念念不忘陪伴多年的张大姐,每当她生病入院,就打电话让张惠珍到医院照料,黄宗英吃惯了张惠珍烧的饭菜,老姐妹一见如故,亲热无比,无话不谈。每次见到张惠珍,黄宗英说她的病立刻就好了一半。她又领着张惠珍在医院做全面体检,盼望着张惠珍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