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五中分层教学行动研究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一次走进高一十班学习力调研显示,学生英语学习力为零的竟有22名,数学课堂上学习力为零的也有23人,班级共52人,学习力为零率为44%。同时调研发现,高二高三理化平均成绩在15分左右,英语平均成绩在30分左右,重点班中数学英语考个位数的学生很多。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导致上课时总是听不懂,三分之二的学生上课无事可干,甚至有大面积睡觉现象,大部分学生已经放弃学习。老师只是按书本目标上课,只管教,却总是抱怨学生基础差,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却不管学生能不能学。我们遇到了教学困境,这样的学生到底能不能教好,我们的教学出路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分层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是解决我校教学困境的最有效途径,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二、指导思想
  分层教学的主要思想是针对个体制订目标,因人而异实施评价,让每位学生取得最大发展。其理论支持是布鲁姆的目标理论,和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就近发展区理论。具体实施四个分层:把学生按基础情况分为三个层级;教学目标因学生层次分为三类;教学过程依据三个层次推进;分层留置作业并分层检测。坚决实施分层教学,全力打造学生学习力,让学生爆发出极大的自主热情和生命张力。
  三、 分层教学实施步骤
  “分层教学”在课堂主要表现为:推进B类,提升A类,补充C类。实施难度其一在于分层确定教学目标,主要依赖于调查研究,分析学情,做到各层任务不偏不倚;另一难度在于各层学生完成任务后及时激励。
  (一)准备阶段
  1.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做好学生分层工作。
  班主任根据成绩总分把学生总体分为A、B、C三层,并均衡分成小组,呈现2A、2B、2C结构的六人学习小组。各科教师根据本科成绩将全班学生在本科目内分为A、B、C结构,小组内各科均有领头人,总分结构和单科结构交叉存在。各分层随每次月考不断调整。 每周各科老师做一次三层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分析,统计课堂目标哪些同学不能完成,能够完成哪个方面的学习任务。
  2.充分发挥科代表和小组长在分层教学中的作用。
  科代表在分层教学中要发挥好桥梁作用。每周结束后,科代表从各小组长处及时收集学生对该科老师的建议,重点内容是:分层目标的准确性、适应性,以及未完成目标的准确人数,便于老师及时调整分层教学方法。
  小组长在分层教学中应发挥关键性作用。小组长要掌握本组各层学生的学习基础现状,上课组织成员明确目标任务,督促完成各自目标,及时检查落实完成情况,配合老师组织结对提高。做好每天留置作业的检查工作,早读任务的检查与落实。做好每生每天学习进步情况的记录和评价,对能付出、进步大或各方面表现很差的学生上报值日班长,在次日晨会上通报,并做好一周进步大的学生的上报表扬工作。
  案例1:高一一班第一小组组长吴桐,在每节课前都会督促组内成员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上课前进行检查、记录和评价。在上课过程中配合老师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目标,组织调动组员进行一对一讨论问题,鼓励组员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后监督组员完成课后留置任务,组织组员集体解决上课遗留问题,在每天晚上根据组员实际情况留置不同任务,并于次日早读前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汇总到值日班长处,在当天班级晨会上进行通报和表扬。
  (二)实施过程
  1.认真制订分层目标。
  课堂分层目标应具有准确性、适应性和差异性。准确制订分层目标是最困难的工作,它来源于认真深入的调研,以切合学生实际为根本,随着联系制度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A类学生的目标可定到运用层面,以期培养一定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B类学生的目标定到基本运用层面,C类学生只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出要求。
  分层当然不能忽略文理科特点,文科存在积累问题,因此存在目标中的数量分层,以语文举例:A、B、C级阅读量要分级,文言文翻译各层级可分别完成1、2、3段的翻译任务,背诵课文及古诗文时也应制订适合各层的量;理科着重在于理解层次和应用程度分层,B层应弄清楚“为什么是这样”,C层只要求知道“是这样”,或者是说理解层次不要求更深。具体操作要在实践中研究。在课堂练习环节,老师也要根据A、B、C的不同情况分类留置任务,这是关键,只不过在时间上,A、B、C三类学生投入是相等的。
  2.课堂中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发动机。
  我们一定要承认学生的基础差异,要尊重差异,切莫对不能完成较高目标的学生产生不满,甚至讽刺挖苦。目标要有差异性,对C类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低,让他们能够拿得起,当你已经把任务分层了,这个时候,让我给你建议点什么,我一定会说:“还不行,再降低,怕什么,这样做你一定能看到笑脸和信心,看到完成目标的学生就肯定,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只要老师真正这样认识,全班每一位学生都会得到发展。我们要再大胆一些,只要老师方法对头,每一个学生就会尝到甜头,有了奔头,他们一定会表情生动,充满阳光,激情发展。
  案例2:高一九班《指数函数图像》数学课:当B类学生汤恒恒准确回答上问题时,班上未出现鼓励掌声,此时,笔者说了一句话“怎么还没掌声啊?”班上顿时掌声雷动,我们能从学生的神情中看到他们发自内心对汤恒恒同学的认可。之后课堂竟出现了这样的局面——B、C类学生竞相举手发言,所有学生都在专注而积极地思考问题。课后检测发现,本节课B、C类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远远好于以往。
  【评析】 这是很朴素的课改,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却是大变革,课改只是教学适应学生而已,是最简单、最朴素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3.巧用方法分层推进。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A、B、C三类学生提问与展示,清晰准确的问题是学生踊跃发言的前提条件,老师提问要切合各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达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掌控及分层推进。   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学生普遍举手时,该叫谁来回答,应是各层级目标问题就叫对应层级学生展示。现在进入我们的教室,讲台上就有学生分类表,老师心中也有分类表。有时出现C类学生超常发挥完成B类目标的情况,应让其优先展示,并加倍鼓励和加分,同时应重视同层学生的展示补充,做好A层对B层展示的点评。
  案例3:高二三班《陈情表》语文课:课前预习检测环节:当B类学生赵东伟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翻译为“外面没有什么近亲,里面没有照应门户的小孩儿”时,同组的A类学生卜辉积极地举手,对赵东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补充:“我是A类卜辉,我认为赵东伟的翻译不全面,应该翻译为‘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顾门户的童仆’。这句话里的外和里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翻译过来分别是在外面、在家里,此外,僮是通假字,通童,译为童仆。最后我给赵东伟打7分”。
  案例4:高二一班《平均反应速率计算》化学课:进行到课堂练习时,当老师提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H2(g)+Br2(g) ==2HBr(g),起始时,容器内充入的H2(g)和Br2(g)分别为3mol和2mol,容器的容积为2L;达到反应限度时,HBr的浓度为1.56mol/L。则Br2的转化率为___?”老师本预期着A、B类学生会很快完成,3分钟后突然C类学生何栓乐率先举手,并且流畅而准确地讲解了这道题的正确做法,此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及时对该同学提出表扬,并加分,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接下来的课堂内,何栓乐同学表现非常积极,这种热情影响到其他同学,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和欣赏,也看到了学生脸上自信的表情。
  【评析】 像上面这样才能把分层教学推向更高层次,实现适合B层,提升A层,即推B提A补C,真正做到了这些,就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强调课堂上的两种激励:一是目标启动时的动员激励,二是学生突破问题后的适时激励。
  4.实施好小组积分制。
  课堂上要实施小组积分制,由老师组织,值日班长完成,并能够上传到班级小组积分与评价机制,与班级自主管理相结合,达到课堂和班级管理的有效融合,每堂课结束时要产生本节课优秀学习个人和小组,并在当节课和晨会进行展示。
  5.做好分层留置作业和分层检测工作。
  及时的分层检测可调节本节课的进程和效果,可让老师知道分层目标是否准确,并及时调整,还能检测到分类目标是否实现,并及时实施考后练,以便所有学生能达到课堂目标,务必做好分层留置作业,否则对达不成的目标作业,学生只能抄袭,不如留置补充基础作业,以便学生夯实基础,赢得发展。
  四、 分层教学效果
  近期的几次课例研究反映出,分层教学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如高一十一班英语课,在未实施分层教学前,老师只是按照课标笼统授课,没有分层,学生几乎都是无目的地听课,课堂沉闷,学习效果差;但在实施分层教学后,老师严格按照分层教学推进课堂,每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学习热情高涨,不但学生成绩提高较快,而且自信心大幅提高,效果显著。
  笔者欣喜的发现,实实在在地课改不是做成一个讨论,不是想着法子让学生参与,不是搞个小组学习看似热闹,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适合学生的问题、问题能问在学生的心坎上、突破问题后能看到老师欣赏的微笑,这便是分层教学。一句话,上课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契合得越多,学生就会爆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我想这就是最朴素、最有效的课改吧!
  作者单位   周至县第五中学
  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引桥教学,是一种过渡教学模式,指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搭建通往新知识点更加简单的道路,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从而更快地将新旧知识同化和融合起来。  升入高中后,学生对生物学习普遍表现出不适应感,很多学生对高中生物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引桥教学即是针对高中生物学习这一现象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生物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生物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形成。如何在高中生物中有效实施“引桥教学”,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评价语言更应是充满爱的语言。    一、爱的语言应该是明朗的    在时下语文课堂上,教师随口道来的“好”、“不错”、“对”、“很好”等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