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学物理教学中数字处理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处理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计数法,提升学生数字的运算能力;通过误差分析,提高学生数字评价实验的能力;通过探索学习,加强数字的估算能力以及通过图象法,培养学生处理离散实验数据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物理;数字处理;能力培养
  说起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就不能不提一年前物理界的重大发现.2012年7月2日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发现“上帝粒子”存在的可能性达99.99%,然而最终确定水平是99.99995%.可见精确的数据才是最终成果的判据.物理学离不开数学的分析、推导和计算.数学为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和数字计算的手段和技巧,从而使我们可以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尽管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相当先进,但是对中学物理教学中数字处理能力的培养仍是不可轻视的.毕竟数字运算能力是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有必要对数字运算能力下一番功夫.也就是从序言课开始,结合物理实验专题,突出误差和有效数字的再学习,以测量为抓手,进行数字处理的必要训练,为日后的物理课程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并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日积月累,逐步提高数字的处理能力.
  1掌握科学计数法,提升数字的运算能力
  在物理学的宏观世界和微观领域,涉及的数字运算都包含巨大的数字和极小的分数.例如,宇宙的年龄约为1018秒,有一种微观粒子的寿命只有10-25秒.还有,当前人类所认识的宇宙,最远的观察极限约为1026米,而粒子物理的研究对象,大小约10-15米.如果把这些数据表示成十进制的小数,就会显得十分臃肿而难写难算.庆幸的是,科学计数法解决了这一困难.它用一位整数的小数乘以10的若干次幂的形式表示这些数字,这样既便于乘、除运算更适合对数运算.科学计数法,高一新生已在初中数学和物理中学习过,但是,由于他们应用的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不能自觉、熟练的运用.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初始阶段,就不难发现学生的这一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物理课程的深入学习增添了障碍.特别是对计算器依赖的学生,更是懒得动笔计算和处理数据,实践表明,这种数字处理能力的差异,已造成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分化.有经验的物理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其差异,在教学中未雨绸缪,在数据代入公式的运算中匠心设计,严格训练,学生群体在这方面的差异就会明显减小.从“光年”的计算到用时刻表估算速度;从天体质量的估算,到通电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的测算,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教师从不轻易放过.
  2理解相对误差,提高用数字评价实验的能力
  相对误差又叫百分误差,它可以从数量上了解测量的准确程度.例如,某次实验,用一台新的仪器测量一个已知量,以此来对仪器进行测试.我们可以把它的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之间的不一致表示成百分数,并称之为这台仪器所具有的百分误差.事实上,有时一个实验可测得某一个量的许多值,可以先算出这些结果的平均值,以便消除偶然误差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求出各个测量值与平均值的百分比误差.
  百分误差反映了实验中的某些疏忽或仪器的缺陷.当我们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的不准确程度时,把它说得非常精确,也无实际意义.比如,某人把误差一直算到3.2194%,这本身就是不明智,也不必要,如果说该误差是3%,反而更切合实际.
  由此可见,在相对误差的计算中,是用某个主要的测量值当除数,或者与其相接近的一个整数当除数,都没关系.在使用教学课本上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时,不必为是用测量值,还是用平均值作除数而纠结.特别是高一物理课本(2010年人教版)第99页下方加注文字:“对相对误差,严格讲,公式中分母应为真实值,实际估算时则用测量值代替.”学生更是难懂其意.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在数字计算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在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测得重物下落至某点减少的重力势能为ΔEp=13.75J,而测得对应点重物增加的动能是ΔEk=13.27J,于是對本次实验相对误差的计算,可列出以下三个算式:η1=0.51/13.75≈3.70%,η2=0.5/13.75≈3.65%,η3=0.5/14≈4%.不难看出,前两种计算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同样也是4%,而第三种计算最容易,且并不影响结果的评判.事实上,学生只有在多次实验中不断历练,才能感悟百分误差的真谛.
  3在探究学习中,加强数字的估算能力培养
  在探究物理问题时,当我们没有可供精确计算的数据时,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利用全部数据进行计算时,我们往往需要进行粗略的推测.特别在微观领域,物理实验的主要结果可能仅仅是一个粗略的推测,在有些情况下,只要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就十分重要了.这样的分子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例子很多.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中,去求出一个精确答案往往是不可能的,而求出一个粗略的答案反而是有价值的,这时需要我们大胆而机智的猜测.
  在十八世纪,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系有七大行星,其中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总是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有比较大的偏离.当时有人推测,在天王星轨道外面可能还有一个未发现的行星,它对天王星的作用引起了上述偏离.顺着这个思路,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第八颗行星——海王星.同学们学习这段历史,在了解这一万有引力定律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自然会联想到,太阳和地球都是质量巨大的天体,地球会不会对火星的绕日轨道运动产生影响呢?这里就有必要估算一下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质量关系.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我们不难得到如下关系:M地/M太=(r月/r地)3×(T地/T月)3=(3.84×108/1.5×1011)3×(365.2/27.3)2≈1/106,即地球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地球几乎不会对火星这样的行星绕日轨道产生影响.对天体运行,这样的估算就足够了.
其他文献
摘要:“子弹射击木块”是高中物理涉及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能量 、动量知识等的综合题,本文结合图形对其中两个木块用弹簧链接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高中数学微分知识建模与求解,利用MATLAB编程实现,最后用一个实例用图形阐述了两个木块的运动情况,结果可靠、形象生动.  关键词:子弹;木块;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建模  作者简介:程舒扬(2001-),女,山东青岛,高中二年级,理科生.  子弹射击木块问
撷取来自“面向2035:重启‘学’‘育’方式变革—现代学校改进新思维暨陶行知教育思想新实践研讨会”的部分观点,管窥现代学校改进的新思维和新路径.一要读懂时代特点和社会
摘要:物理创新实验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物理教师不止要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可操作性的层面, 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对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的设计和运用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物理创新实验;改革实验;呈现方式;优化升级;设计新实验  作者简介:毕亮(1984-),男,云南弥渡人,学士,云南省绿春县第一中学一级
摘要在社会建构视域下,学校品牌是学校、家长、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所建构的“重叠共识”,是教育利益相关者有关“何谓优质学校”的语言塑造,存在着鲜明的空间、时间与意义建构。学校品牌建设的焦点有必要从“前台”转向“幕后”,走向“过程”“生态”“面向人人”的思维范式。社会建构意义上的学校品牌行动,有利于形成教育治理新格局,推动治理主体变“多”,治理机制变“活”,治理效果变“实”,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也是我国目前中小学中一个热点的研究问题.目前国内对探究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概念与本质的认识还未达到统一,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提出更为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探究;学习;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目标,其中一项核心目标就是要
摘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通过建设“思考力课堂”,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思考力课堂”的实施包含“明”“问”“思”“辩”“悟”“用”六个元素,注重课前预学,课中依单自学、分享合学、反思悟学、检测固学,课后通过开放性学习活动拓展学习内容。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考力;预习单;学习单;高阶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
摘要:本文从南疆基础教育现状出发,探求适合该地区师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四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引入、自主学习、重点理解、练习巩固”四个基本环节,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针对性强且简单、实用、易操作、可复制,极具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四分”;教学模式;探究  1研究背景  2016年,笔者有幸被深圳市教育局选派赴新疆喀什地区支教.  经过近一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探究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一样,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教与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摆在每一个参与者和关注者面前的问题.本人结合几年来使用苏科版物理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探究能力; 创新;思维品质;物理教学  作者简介:唐宇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个体和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和倡导体验参与等全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成为新课改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呈现笔者在新课改中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 体验 参与    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小学是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关键期。小学的学科教学不应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其良好的品格和能力,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对此,笔者认为,小学学科教学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尊重儿童开始,深入研究教材中的育人要素,建立倾听和合作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本文仅以小学高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为例,分享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育人之道。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