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重要文物盘点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考古学家们在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相继发现了两个商代同时期的大型“祭祀坑”,即1号坑和2号坑,并出土金、铜、石、陶、骨、贝等珍贵文物1000余件。“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包括金杖、青铜立人像、大型铜神树等经修复后的稀世文物,如今正安静屹立在三星堆博物馆,接受参观者的瞻仰。
  时隔35年,伴随着遗址的再次发掘,三星堆文物迎来“上新”——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重见天日,目前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玉琮、牙雕残件和丝绸等重要文物500余件。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次受到了全球瞩目。
  时光越过数千年,我们礼赞三星堆瑰丽文明和古蜀先民的杰出艺术,并希望通过与这些造型瑰丽、想象奇特的文物对视,窥见它们传递给我们的远古秘语和时空想象。

新发掘出土重要文物

半张金面具


  在新发现的5号坑中发掘出土的这半张金面具,与此前在1、2号坑中发现的6件金面具相比,显得格外厚重——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重量约280g,厚度可支撑其独自立起。专家预计,完整的金面具总重量应该超过500g,如果完整的黄金面具能被发现,将是国内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最重的金器。
  半张金面具的方形面部、镂空大眼、三角鼻梁以及宽大耳朵等面部特征,与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风格十分相似,为古蜀文明中对于金器的崇拜,又增添了一例实证。但如今人们尚未明确其在古时的用途。

鸟形金饰片

鸟形金饰片

  在5号“祭祀坑”,考古人员最初发现这一鸟形金饰片时,它还是被挤压成一团的金箔片,将其提取出坑并修复展开后,该金箔片才展露出真容——长约30厘米、宽约18厘米、厚约0.12毫米,形似一件鸟形金饰片,镂空部位推测采用的是脱錾或者剪切方式成型。这是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鸟形金饰片。
  显微镜下,“金鸟”的头部似乎有残端迹象,此处残端迹象与人工加工裁切的样貌并不一致,考古工作人员猜测,这里或许曾有鸟喙或者冠饰。专家表示,与金面具可能需要覆盖在青铜头像面具或木头面具上不同,鸟形饰的边缘切割显示,它可能并非用于包裹在某处,也许是曾贴在器物上起到装饰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古蜀人在宗教信仰方面有飞鸟崇拜的特点,他们对飞鸟和神树的崇拜体现了古蜀人羽化飞仙的幻想和神仙式文化想象力。

玉琮

玉琮

  此次4号“祭祀坑”发掘出土的玉琮,再次证明了三星堆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有密切联系。玉琮最早见于良渚,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在《周礼》中记载,商周祭祀活动中“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从外观上看,玉琮外方内圆,整体呈方柱形,中间上下相通的圆孔有“贯通天地”的深刻含义,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的一种礼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也被认为是表明贵族等级身份的重要礼器。

丝绸

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

  此次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正式公布在“祭祀坑”内发现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并在样土检测中多次发现蚕丝蛋白,以事实证明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关于古蜀人为何会将丝绸埋入坑内,这或许与祭祀行为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在丝绸上书写吉祥文字或符号祭祀神灵的行为,如果丝绸的祭祀行为成立,在“祭祀坑”的丝绸残痕上发现文字,便是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

青銅大口尊

青铜大口尊

  青铜大口尊是6个新发现的“祭祀坑”中最早发现的器物,属典型的商末南方风格青铜器,通高逾60厘米,肩部饰兽首、鸟首,整体雄浑大气,蔚为壮观,是国内发现的最大一件大口尊。

圆口方尊

圆口方尊

  这件圆口方体铜尊发现于3号“祭祀坑”,是国内唯一科学发掘出土的一件,另一件是传世品。这件铜尊不仅器型少见,纹饰也非常精美。方尊主体腹部纹饰名为“饕餮纹”,对称鸟的装饰是长江流域的特点,在中国北方地区很罕见,但是在长江中游、下游,包括三星堆遗址中,原来发掘的十几件尊当中有8件是有这种立鸟的装饰。

象牙

象牙

  目前新發现的6座“祭祀坑”中,象牙比较密集地出现在4号坑和3号坑,其中前者发现30多根,平均长度1.2米左右,象牙可能因被焚烧而整体呈炭灰色,后者已经探明的象牙多达120多根,二者总数远超1986年发掘出土的象牙数目。考古人员初步判定这些象牙是三星堆文化末期距今3000多年前的遗物,所属的大象种属还需鉴定后才能确定。这已不是四川第一次集中发现象牙,同为古蜀文明遗址的金沙遗址,也曾在2001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层层叠压、密集分布的象牙。

1986年重要出土文物

Ⅰ号大型铜神树

Ⅰ号大型铜神树

  2号“祭祀坑”在1986年一共出土了8棵青铜神树,其中Ⅰ号铜神树修复得最为完整,也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其由底座、树干和龙身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树干残高359厘米、通高396厘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
  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正中,卓然挺拔。树分3层,每层3枝,共9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全树共27枚果实、9只神鸟;树侧有一条缘树而下的铜龙。

青铜纵目大面具

青铜纵目大面具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要数2号“祭祀坑”出土的3件青铜纵目面具。研究者将它们按照大小分为A、B两型,两型纵目面具造型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此为B型纵目面具,宽138厘米、高66厘米,其面部特征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故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短鼻梁,口阔而深,似微露舌尖,做神秘微笑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原来可能铸有精美额饰。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彼时这款纵目面具的整体形象更为精绝雄奇。
  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神秘静穆。目前,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件面具既非单纯的“人面像”,也非纯粹的“兽面具”,而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体量、极为夸张的眼与耳都是为强化其神性,应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就世界范围来看,是同时期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双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
  这尊“纪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典重庄严,学界推测其可能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

铜太阳形器

铜太阳形器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均被砸碎并经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6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两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一致。此为其中一件,全器直径84厘米,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做安装固定作用的。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五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在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多数专家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时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许多重器如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其他一些青铜重器上的大量的各式太阳纹饰表明,“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

金面铜人头像

金面铜人头像

  三星堆遗址此前共出土57件青铜人头像,其中仅有4件戴着金面具,均出自2号“祭祀坑”,分为A型平顶金面铜人头像和B型圆顶金面铜人头像两种。金面铜人头像由铜面相和金面罩两部分组成,戴金面罩人头像造型与未戴金面罩人头像基本相同,大小与真人比例相仿。人头像所戴金面具用金块锤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部分镂空露出,面罩与人头像采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黏合剂,将金面贴于铜头像上。   此为A型平顶金面铜人头像,通宽19.6厘米、通高42.5厘米。人像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金面具目前在中国先秦时期仅见于古蜀文化中,是商周时期四川盆地青铜文化具有典型性的因素之一,除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外,国内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此类型的金面具。

金杖

金杖( 局部)

  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金杖用金条锤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由于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像,人头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笑容可掬;另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学术界对这些图案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以鱼和鸟为祖神标志的两个部族联盟形成了鱼凫王朝,图案中的鱼、鸟就是鱼凫王朝的徽号、标志;另一种观点认为金杖上的鱼鸟图象征着上天入地的功能,是蜀王借以通神的法器。关于金杖的性质则有“王杖说”“法杖说”“祭杖说”,以及祈求部族或王国兴盛的“法器说”等。

陶三足炊器

陶三足炊器

  該文物高44厘米、口径19.7厘米、盘径38.5厘米,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器物呈三足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和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相类似,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也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源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根据三星堆博物馆官网和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其他文献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当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仙李白写下流传千古的《蜀道难》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纵情歌吟“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处不远的川西平原沃野下,掩埋着这样一个雄浑而神秘的“三星堆王国”。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会上宣布,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遗址有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在1986年发现的两个“祭祀坑”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金融领域。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运行的同时,金融业更是以迅猛发展的态势一路向前。金融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步伐逐步加快,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同时,在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应为积极探索如何去赋予农民产权
当前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这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当前审计工作体系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审计流程不够通畅、审计工作进行的不顺利等。要使当前审计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号“祭祀坑”发掘的精美青铜器。 摄影/马达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20世纪30年代,三星堆遗址开始被发现。1986年,三星堆发掘两个“祭祀坑”,出土了青铜神树、大立人、纵目大面具以及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一举震惊天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继1986年考古工作后,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于2020年9月6日重新启动。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对纳税统筹和风险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出发,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企业结合相应的研究工作,提出优
上世纪80年代,中华文明被认为是多元一体、多源起源、各具特色,最终形成了以中原地区黄河中游为中心的格局。但随着长江流域包括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重要遗址发现,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著名先秦史学者李学勤所说:“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而三星堆,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核心之所在。  
1965年年底,我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世界语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世界语职业生涯,并从一而终地干到2003年退休。退休后,我被中国报道杂志社返聘了11年,工作到2014年年底。其间,我专职从事了《中国报道》世界语版的翻译编辑、世界语图书的出版工作,还当了10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中国报道杂志社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尽管在组织领导关系上不同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保基金作为重要的一部分,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险事业的核心,为了更好发挥社保基金应有的功能,维护可持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我国工程项目类型以及数量急剧增加,在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保障项目质量方面,招投标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项目建设主体选择城建单位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