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综合康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3例,行综合康复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及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综合康复理,有益于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偏瘫 早期综合康复 护理【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80-01
急性脑卒中常见于老年人,因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成为医学上“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偏瘫在急性脑卒中术后较为常见[1],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2]。本文对2011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65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病程平均在两周以内,病情平稳且首次发病存在一側偏瘫,均无昏迷、严重智力或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1-73岁,平均(59.4±5.7)岁;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44-72岁,平均(61.2±5.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与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谨遵医嘱给予患者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奥扎格雷钠葡萄糖注射液等。病情稳定后,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1.2.1 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因行动不变,反应迟缓,常常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偏瘫事实,解除心理障碍,使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其他内容,促进患者肢体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1.2.2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方案应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特点合理推进。为防止急性期患者关节挛缩或脱位变形,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正确体位的示范与指导。①卧位训练:保持患者仰卧、健侧卧、患侧卧的正确体位,并定时变换体位,以预防褥疮的发生等,定时按摩和被动活动患肢关节。正确体位如仰卧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尽量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骨盆及髋前挺,大腿稍内旋,放置一些垫物于患腿的外侧,垫起膝关节稍垫。②坐位训练:当患者能够独立翻身时,可把训练体位由卧位改为坐位,患侧的上肢肘关节微屈于扶手上,下肢膝关节弯曲,足与小腿垂直位,分别进行前倾练习,屈膝练习、背屈踝练习及平衡练习等。③立位训练:患者可通过爬行练习及坐位平衡训练,逐步由坐位改为站位,反复练习屈膝踝背屈及坐站交换。④步行训练:患者可独立站立十分钟以上时,可进行步行训练,做向前向后的小步摆动,患肢屈膝提足,足跟着地,步幅应缓慢,避免用力过度。
1.2.3 电针治疗。上肢穴位主要是外关和合谷,肩三里和手三里及曲池和八邪;下肢取穴位有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和太冲等,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
1.2.4 理疗。使用超声波电刺激患者侧肢,促进患侧肢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辅助患者患肢恢复,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
1.3 评价指标。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测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及FMA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14.03,P<0.01),(t=9.87,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arthel指数及FMA得分差异显著(t=26.04,P<0.01),(t=37.77,P<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致残率仍旧很高。除了需要恢复脑组织和血管病变,偏瘫患者的康复还需要恢复枢神经系统[3]。通过护理进行功能再训练,有益于恢复大脑功能,克服偏瘫肢体的异常模式,促进患者恢复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与未经过护理的患者相比,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行为能力恢复效果显著(P<0.01)。因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立即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4],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晓霞.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57:58-59
[2]徐步,王自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效果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53-54
[3]杨玉丽.早期综合康复锻炼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75-77
[4]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究,2012,7(7):30-32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偏瘫 早期综合康复 护理【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80-01
急性脑卒中常见于老年人,因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成为医学上“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偏瘫在急性脑卒中术后较为常见[1],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2]。本文对2011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65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病程平均在两周以内,病情平稳且首次发病存在一側偏瘫,均无昏迷、严重智力或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1-73岁,平均(59.4±5.7)岁;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44-72岁,平均(61.2±5.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与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谨遵医嘱给予患者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奥扎格雷钠葡萄糖注射液等。病情稳定后,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1.2.1 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因行动不变,反应迟缓,常常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偏瘫事实,解除心理障碍,使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其他内容,促进患者肢体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1.2.2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方案应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特点合理推进。为防止急性期患者关节挛缩或脱位变形,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正确体位的示范与指导。①卧位训练:保持患者仰卧、健侧卧、患侧卧的正确体位,并定时变换体位,以预防褥疮的发生等,定时按摩和被动活动患肢关节。正确体位如仰卧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尽量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骨盆及髋前挺,大腿稍内旋,放置一些垫物于患腿的外侧,垫起膝关节稍垫。②坐位训练:当患者能够独立翻身时,可把训练体位由卧位改为坐位,患侧的上肢肘关节微屈于扶手上,下肢膝关节弯曲,足与小腿垂直位,分别进行前倾练习,屈膝练习、背屈踝练习及平衡练习等。③立位训练:患者可通过爬行练习及坐位平衡训练,逐步由坐位改为站位,反复练习屈膝踝背屈及坐站交换。④步行训练:患者可独立站立十分钟以上时,可进行步行训练,做向前向后的小步摆动,患肢屈膝提足,足跟着地,步幅应缓慢,避免用力过度。
1.2.3 电针治疗。上肢穴位主要是外关和合谷,肩三里和手三里及曲池和八邪;下肢取穴位有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和太冲等,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
1.2.4 理疗。使用超声波电刺激患者侧肢,促进患侧肢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辅助患者患肢恢复,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
1.3 评价指标。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测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及FMA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14.03,P<0.01),(t=9.87,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arthel指数及FMA得分差异显著(t=26.04,P<0.01),(t=37.77,P<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致残率仍旧很高。除了需要恢复脑组织和血管病变,偏瘫患者的康复还需要恢复枢神经系统[3]。通过护理进行功能再训练,有益于恢复大脑功能,克服偏瘫肢体的异常模式,促进患者恢复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与未经过护理的患者相比,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行为能力恢复效果显著(P<0.01)。因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立即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4],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晓霞.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57:58-59
[2]徐步,王自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效果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53-54
[3]杨玉丽.早期综合康复锻炼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75-77
[4]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究,2012,7(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