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播了十年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可以算做与时俱进的典范。医生们用的手机从翻盖变成iPhone,存放病例的活页夹变成平板电脑……但最大的变化还是出现在医生们的诊断手法上—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难以查出病灶的病人在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下接受检查,医生望着屏幕上精细的图像,突然变得脸色凝重……最后,因为及时发现隐藏在体内深处的病灶,病人得救,医生露出笑容。
这样的场景并不只出现在电视剧里。影像诊断正在成为医生双眼最强大的延展。对于现在的医生和病人们而言,CT、MRI(磁共振成像)已经不再是艰涩的医学术语,而是上医院时经常能听到的名词。影像技术的不断刷新,正在让人类的双眼,向自己体内看得更深、更清晰。
点亮黑箱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影像医学仍然只是医生诊断的辅助手段。的确,在三十年前,X光已经是破解人体“黑箱”的先进武器。但基于医生、患者的需求,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仪器、设备,可能从根本上令影像医学踏上新的台阶。影像科医生的工作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肝左叶发现肿瘤一枚”之类的简单论断,而是要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等各个环节。
从1895年发现X射线,到1972年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投入使用,再到之后的磁共振技术用于医学影像诊断,人类对影像诊断的掌握正逐步走上新的台阶。作为一项年轻的技术,磁共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有多方位任意切层的能力,被广泛运用于软组织、血管等人体组织的探测成像。更重要的是,与X光、CT相比,磁共振不会对人造成辐射伤害。这亦使其成为目前最先进、最精准的影像医学诊断手段之一。
在磁共振领域,一项最新的技术革新正在令医生拥有以往难以想象的便利。被称为“全数字磁共振”设备的磁共振仪器,正在令磁共振影像变得更加清晰,让基于磁共振影像的诊断变得更准确。
“全数字磁共振”,即从仪器采集人体信息,到传输信息至后端工作站,直至最后处理、输出影像,整个信息链条均是数字化的。这意味着,原始图像信号可100%真实还原,医生获得的人体内部图像将更加精细。全球首台全数字磁共振系统Ingenia可以使磁共振的信噪比提升40%,是目前最精准的超高场磁共振。更加精细的图像意味着原先很难探查或难以通过影像确定的微小病灶,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在医生面前。
创新为医患
当前,中国正处于老龄化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习惯的更迭与期望寿命的延长,更多曾经难以诊断、或较少发生的疾病正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恶性肿瘤、心脏病、内分泌疾病等正成为中国人疾病谱系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对这些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意味着减少病人的痛苦,并大幅缩减在后期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
如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主任王武教授所言,“有些肿瘤一旦漏看,两三个月就会恶化到失去治疗机会的地步。而在早期发现的话,投入很少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病人不断增长的检查需求与影像诊断资源的紧缺构成一组严重的矛盾,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患者需要等待20天才能预约做上磁共振。创新技术使得全数字磁共振不仅更加精准,而且成像更快速。通过全数字技术,患者可在1分钟内完成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全身成像。此外,据国外应用全数字磁共振的相关统计,全数字磁共振可为医院相关部门提高30%的工作效率。
未来新医学
传统意义上,影像医学只是医生诊断的辅助,但这样的日子正在随着影像医学的革新而一去不复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现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冯晓源教授就曾对媒体表示:“我认为影像医学将会是以预测和预防为先导,以早期诊断为重点。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提供一切与健康有关的,以影像为基础的生物学信息。”目前看来,这一论断正在被实现。
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令其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探索图像背后的生物学信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的技师孙士龙介绍:“图像更加清晰之后,不但能发现病灶,还能够知道它与周围的组织结构存在的生物学联系,这为医生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措施提供了依据。”
由此不难看出创新会为医学带来的革新:方便、快捷且足够精确的影像科学,可帮助早期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疾病,通过预防性措施根除。
同时,影像医学的进步会大大促进医生对每个病人的观察能力。医生能清楚看到每位病人体内的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探查到的影像甚至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出精确的模型。医生可以完整模拟出整个手术方案,在实际手术中遇到的情况能与模拟手术高度一致。
这已经不再是《实习医生格蕾》里才会出现的场景。我们有理由相信,更优秀的技术为医患带来的不仅是诊疗手段上的革新,还会是更加安宁的心情,与更坚实的安全感。
这样的场景并不只出现在电视剧里。影像诊断正在成为医生双眼最强大的延展。对于现在的医生和病人们而言,CT、MRI(磁共振成像)已经不再是艰涩的医学术语,而是上医院时经常能听到的名词。影像技术的不断刷新,正在让人类的双眼,向自己体内看得更深、更清晰。
点亮黑箱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影像医学仍然只是医生诊断的辅助手段。的确,在三十年前,X光已经是破解人体“黑箱”的先进武器。但基于医生、患者的需求,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仪器、设备,可能从根本上令影像医学踏上新的台阶。影像科医生的工作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肝左叶发现肿瘤一枚”之类的简单论断,而是要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等各个环节。
从1895年发现X射线,到1972年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投入使用,再到之后的磁共振技术用于医学影像诊断,人类对影像诊断的掌握正逐步走上新的台阶。作为一项年轻的技术,磁共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有多方位任意切层的能力,被广泛运用于软组织、血管等人体组织的探测成像。更重要的是,与X光、CT相比,磁共振不会对人造成辐射伤害。这亦使其成为目前最先进、最精准的影像医学诊断手段之一。
在磁共振领域,一项最新的技术革新正在令医生拥有以往难以想象的便利。被称为“全数字磁共振”设备的磁共振仪器,正在令磁共振影像变得更加清晰,让基于磁共振影像的诊断变得更准确。
“全数字磁共振”,即从仪器采集人体信息,到传输信息至后端工作站,直至最后处理、输出影像,整个信息链条均是数字化的。这意味着,原始图像信号可100%真实还原,医生获得的人体内部图像将更加精细。全球首台全数字磁共振系统Ingenia可以使磁共振的信噪比提升40%,是目前最精准的超高场磁共振。更加精细的图像意味着原先很难探查或难以通过影像确定的微小病灶,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在医生面前。
创新为医患
当前,中国正处于老龄化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习惯的更迭与期望寿命的延长,更多曾经难以诊断、或较少发生的疾病正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恶性肿瘤、心脏病、内分泌疾病等正成为中国人疾病谱系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对这些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意味着减少病人的痛苦,并大幅缩减在后期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
如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主任王武教授所言,“有些肿瘤一旦漏看,两三个月就会恶化到失去治疗机会的地步。而在早期发现的话,投入很少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病人不断增长的检查需求与影像诊断资源的紧缺构成一组严重的矛盾,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患者需要等待20天才能预约做上磁共振。创新技术使得全数字磁共振不仅更加精准,而且成像更快速。通过全数字技术,患者可在1分钟内完成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全身成像。此外,据国外应用全数字磁共振的相关统计,全数字磁共振可为医院相关部门提高30%的工作效率。
未来新医学
传统意义上,影像医学只是医生诊断的辅助,但这样的日子正在随着影像医学的革新而一去不复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现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冯晓源教授就曾对媒体表示:“我认为影像医学将会是以预测和预防为先导,以早期诊断为重点。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提供一切与健康有关的,以影像为基础的生物学信息。”目前看来,这一论断正在被实现。
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令其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探索图像背后的生物学信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的技师孙士龙介绍:“图像更加清晰之后,不但能发现病灶,还能够知道它与周围的组织结构存在的生物学联系,这为医生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措施提供了依据。”
由此不难看出创新会为医学带来的革新:方便、快捷且足够精确的影像科学,可帮助早期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疾病,通过预防性措施根除。
同时,影像医学的进步会大大促进医生对每个病人的观察能力。医生能清楚看到每位病人体内的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探查到的影像甚至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出精确的模型。医生可以完整模拟出整个手术方案,在实际手术中遇到的情况能与模拟手术高度一致。
这已经不再是《实习医生格蕾》里才会出现的场景。我们有理由相信,更优秀的技术为医患带来的不仅是诊疗手段上的革新,还会是更加安宁的心情,与更坚实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