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家庭治疗的原生家庭理论追溯贫困生人格形成的特殊性因素;引导贫困生接触童年时未圆的渴望,应用心理剧进行家庭重塑,反映出家庭内部的潜意识动力,扩阔学生对早年经验的观点,从而疗愈伤痛 ,大大提高其身心一致的程度。
关键词 贫困生 家庭排列 爱的序位 海宁格 萨提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贫困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需要政府、高校、社会、贫困生个人各个层面要共同努力。
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个宿舍中,那些贫困学生面对来自家庭比较富裕同学手中的名牌手机、高级相机、笔记本电脑,他们该怎样调整心态才能使自己变得坦然?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大部分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总观高校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在抑郁、自卑、偏执、焦虑、恐惧和敌对等因素上,心理异常的人数比例偏高,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家庭排列治疗是建筑在精神分析和萨提亚——个人成长与家庭重塑基础之上的。我们把家庭看成是一个 开放的、发展的系统,是因为家庭有自己的历史,也有自己的未来,家庭具有“永存”的特性,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家庭成员、生活场所等)是相对固定的,与外界有明显的界限。 作为社会性的生命,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些系统:他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某个组织的一员……,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系统,由一个身、心等各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社会中的每个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孕育、出生、成长,死亡。这些发展变化都对系统结构有影响。系统排列是最新发展出来的应用技术,它隶属于现象学,是通过个案代表的形式呈现出当事人在系统中的状态,进而协助当事人获取系统里隐藏的资料,从而对事物有更清晰的了解,对当事人现状有所帮助。
海灵格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家族集体潜意识”会令到有些人把上一代的命运放到自己的生命里,无意中重演着上一代的命运。而这种家族剧本可能源自几代前的某人,我们承接了这个剧本,在无意识中重蹈覆辙。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生活俭朴、省吃俭用,但却常常被经济宽裕的同学视为土气、抠门儿,这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常常受到伤害,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同时,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力求以获得优异成绩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然而,这种强烈的自尊又十分脆弱,一旦受到刺激或挫折,很有可能走向更强烈的自卑。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逐渐形成了既自尊又自卑,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贫困生人格教育离不开家庭的育化作用 ,通过家庭治疗的原生家庭理论追溯贫困生人格形成的特殊性因素;引导贫困生接触童年时未圆的渴望,扩阔学生对早年经验的观点,从而疗愈伤痛 ,大大提高其身心一致的程度。首先对贫困生进行精神分析: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首先,通过家庭治疗的原生家庭理论追溯贫困生人格形成的特殊性因素;引导贫困生接触童年时未圆的渴望,扩阔学生对早年经验的观点,从而疗愈伤痛 ,大大提高其身心一致的程度;运用内心互动外显化的一种非常生动而强有力的治疗和学习方式,让贫困生不只是用头脑而是整个身心去体验转化的过程。
紧接着运用萨提亚的个人成长与家庭重塑:
1、一致性沟通
在沟通中同时考虑到我、你和环境的因素,同时拥有关怀、自我肯定、智慧及创造性的特质,为我们创造和谐的关系;
2、雕塑
将内心互动外显化的一种非常生动而强有力的治疗和学习方式,让贫困生不只是用头脑而是整个身心去体验转化的过程。
透过家庭重塑,对原生家庭有新的认识,使贫困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理解尊重继而关爱自己的父母;应用心理剧进行家庭重塑,反映出家庭内部的潜意识动力。从而使贫困生接触更多内在力量,驾驭自己的生命,成为更负责任及能够作出适当回应的人,完成心灵上的改变,转化出更完整的人性,探索更多内在资源,发挥贫困成长环境的正向积极作用,悦纳生命的这份馈赠——挫折教育,最终悦纳自我,察觉自我价值,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建树。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的重要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际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的诚挚,并在此基础上面在自己身上确立美好的品质”。
很多不能接受父母某些方面的子女,恰恰成为与父母在这些方面非常类似的品质。按照黑林格的理论,这是子女潜意识中对父母的“爱”的一种体现!是人的潜意识里对亲人的爱 在意识中被压抑了,将爱和尊敬说出来,重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纯朴的家庭亲情,贫困生就会获得巨大的心灵能量。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好的品质。
项目说明:本文系20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借鉴家庭治疗理念,探索贫困生人格教育新思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舍费尔.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伯特·海宁格 Bert Hellinge.在爱中升华[M].台湾海宁格管理顾问公司.
[3]乌沙莫.家庭系统排列入门[M].化学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贫困生 家庭排列 爱的序位 海宁格 萨提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贫困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需要政府、高校、社会、贫困生个人各个层面要共同努力。
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个宿舍中,那些贫困学生面对来自家庭比较富裕同学手中的名牌手机、高级相机、笔记本电脑,他们该怎样调整心态才能使自己变得坦然?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大部分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总观高校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在抑郁、自卑、偏执、焦虑、恐惧和敌对等因素上,心理异常的人数比例偏高,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家庭排列治疗是建筑在精神分析和萨提亚——个人成长与家庭重塑基础之上的。我们把家庭看成是一个 开放的、发展的系统,是因为家庭有自己的历史,也有自己的未来,家庭具有“永存”的特性,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家庭成员、生活场所等)是相对固定的,与外界有明显的界限。 作为社会性的生命,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些系统:他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某个组织的一员……,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系统,由一个身、心等各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社会中的每个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孕育、出生、成长,死亡。这些发展变化都对系统结构有影响。系统排列是最新发展出来的应用技术,它隶属于现象学,是通过个案代表的形式呈现出当事人在系统中的状态,进而协助当事人获取系统里隐藏的资料,从而对事物有更清晰的了解,对当事人现状有所帮助。
海灵格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家族集体潜意识”会令到有些人把上一代的命运放到自己的生命里,无意中重演着上一代的命运。而这种家族剧本可能源自几代前的某人,我们承接了这个剧本,在无意识中重蹈覆辙。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生活俭朴、省吃俭用,但却常常被经济宽裕的同学视为土气、抠门儿,这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常常受到伤害,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同时,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力求以获得优异成绩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然而,这种强烈的自尊又十分脆弱,一旦受到刺激或挫折,很有可能走向更强烈的自卑。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逐渐形成了既自尊又自卑,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贫困生人格教育离不开家庭的育化作用 ,通过家庭治疗的原生家庭理论追溯贫困生人格形成的特殊性因素;引导贫困生接触童年时未圆的渴望,扩阔学生对早年经验的观点,从而疗愈伤痛 ,大大提高其身心一致的程度。首先对贫困生进行精神分析: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首先,通过家庭治疗的原生家庭理论追溯贫困生人格形成的特殊性因素;引导贫困生接触童年时未圆的渴望,扩阔学生对早年经验的观点,从而疗愈伤痛 ,大大提高其身心一致的程度;运用内心互动外显化的一种非常生动而强有力的治疗和学习方式,让贫困生不只是用头脑而是整个身心去体验转化的过程。
紧接着运用萨提亚的个人成长与家庭重塑:
1、一致性沟通
在沟通中同时考虑到我、你和环境的因素,同时拥有关怀、自我肯定、智慧及创造性的特质,为我们创造和谐的关系;
2、雕塑
将内心互动外显化的一种非常生动而强有力的治疗和学习方式,让贫困生不只是用头脑而是整个身心去体验转化的过程。
透过家庭重塑,对原生家庭有新的认识,使贫困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理解尊重继而关爱自己的父母;应用心理剧进行家庭重塑,反映出家庭内部的潜意识动力。从而使贫困生接触更多内在力量,驾驭自己的生命,成为更负责任及能够作出适当回应的人,完成心灵上的改变,转化出更完整的人性,探索更多内在资源,发挥贫困成长环境的正向积极作用,悦纳生命的这份馈赠——挫折教育,最终悦纳自我,察觉自我价值,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建树。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的重要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际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的诚挚,并在此基础上面在自己身上确立美好的品质”。
很多不能接受父母某些方面的子女,恰恰成为与父母在这些方面非常类似的品质。按照黑林格的理论,这是子女潜意识中对父母的“爱”的一种体现!是人的潜意识里对亲人的爱 在意识中被压抑了,将爱和尊敬说出来,重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纯朴的家庭亲情,贫困生就会获得巨大的心灵能量。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好的品质。
项目说明:本文系20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借鉴家庭治疗理念,探索贫困生人格教育新思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舍费尔.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伯特·海宁格 Bert Hellinge.在爱中升华[M].台湾海宁格管理顾问公司.
[3]乌沙莫.家庭系统排列入门[M].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