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的文化影响力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han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乃唐代诗坛的超级巨星,有“诗圣”之誉,其诗“地负海涵,包罗万汇”,在中国文学史上唯一被定性为“诗史”。自宋代千家注杜诗以来,杜甫研究一直在所有唐代诗人研究中遥遥领先,几乎没有什么没有说到的了,因此,杜甫研究最难的就是选题了。
  《博览群书》本期所推出的这几篇文章,在选题上均有所出新,力避老话题而云人所云。《“家书抵万金”的文化影响力》属于接受研究的写法,爬梳很见功夫;《杜甫的画像及画像题诗》角度出人意表,另辟蹊径论杜诗,属于“跨学科”研究;《杜诗的三大特点》短文谈老杜,深入浅出,言出有据;《〈登高〉魅力何在》老话题新解读,较有新意。
  —文学教授、唐诗学者、王维专家 王志清


  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古人之才有所总萃焉。”又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此是说杜甫诗歌创作成就超轶前修所有。不惟如此,从其思想内容而言,也是包总万象,无所不有,且多为创格。尚无人,也没有什么软件,对杜甫诗歌的创造力、创作影响力,作一个整体的评价。主观臆测,应该是位居第一。
  比如书信,这是流传两千多年的人际交流的一种文字样式。有人用诗代书,称为“代书诗”。到了杜甫手里,有了更多的出新。
  杜甫晚年,遭遇战乱。辗转秦陇,漂泊西南,流荡湖湘,亲人故旧的音讯信息,对杜甫来说,是莫大的慰藉。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秋,是杜甫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湘江来回漂荡的一叶小船上,诗人写下了一生之中的最后一首诗,也就是“绝笔诗”,写到最后,还在期盼着“书信”。其《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末尾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戰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首《杜诗凡例·杜诗编年》说此诗“本大历五年秋作”。卷末《杜工部年谱》系于“大历五年庚戌”,视为绝笔诗。《杜诗详注》卷二三说:
  此慨叹乱离时事也。公孙、侯景,指当时叛将。中原指洛阳,北斗指长安。畏人问俗,言到处可忧。战血、军声,伤南北兵乱。公孙恃险,应指蜀中事:永泰元年,崔旰杀郭英乂,据成都;大历四年,杨子琳杀夔州别驾张忠,据其城。侯景未擒,臧玠失讨。……《唐书》:“大历四年冬十一月,吐番复寇灵州。”又冯崇道、朱济时反广南,故有“干戈北斗”“战血”“军声”等句也。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杜甫一生忧国悯己,将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句诗就是典型写照。杜甫对晚年生活本当有一个美好的祈愿与憧憬,这就是其“生平第一首快诗”所设计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路线图。遗憾的是,天不遂愿。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现实竟是如此残酷:国都长安辽远,干戈深重;故乡洛阳阔绝,书信不见。诗人绝望了。“书信中原阔”的“书信”是并立结构词,“书”指书札,“信”是信使。
  无论国家,无论个人,战乱悲剧的祸首是“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东京洛阳称帝,安史叛军一路向西。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幸蜀,叛军攻入长安,西京沦陷。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杜甫闻讯,安置妻子儿女于鄜州羌村,只身投奔行在,被叛军所获,俘至长安。二载(757)春,杜甫目睹国都残破,虽山河犹在,春光依旧,而草木荒凉,一派败落景象。对花迸泪,听鸟惊心。战火连绵于三月,担忧妻儿老小安危,那个时候,杜甫期盼的不是“书信”,而是“家书”,但却音讯全无。此时一封家书,不啻胜过万金。愁绪万端,诗人写下千古不朽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五在诠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时说:“‘中原’‘北斗’,仇指洛阳、长安。盖是家破而国不宁之谓。”(中华书局1981年版,P817)“家破而国不宁”,“国破”同样意味着“家破”,早到迟到而已。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卷三二选录杜甫《春望》,方回评论说:“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家书”一词,出现很早,最早是在东晋。《太平广记》卷十三引晋葛洪《神仙传》:
  [王]敦曰:“吾昨夜梦在石头城外江中,扶犂而耕,占之。”[郭]璞曰:“大江扶犂耕,亦自不成反,反亦无所成。”敦怒谓璞曰:“卿命尽几何 ”璞曰:“下官命尽今日。”敦诛璞,江水暴上市,璞尸出城南坑,见璞家载棺器及送终之具,已在坑侧。两松树间上有鹊巢,璞逆报家书所言也。
  《宋书·武帝纪中》载司马休之上表说:
  皇后寝疾之际,汤药不周;手与家书,多所求告。皆是朝士共所闻见,莫不伤怀愤叹,口不敢言。
  《全唐诗》卷一六〇孟浩然《登万岁楼》: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
  这些涉及“家书”的文字时间都在杜甫之前。
  更早一点,范围更宽一点,类似的词语在西晋初已经出现。《文选》卷二四陆机《赠冯文罴一首》:“愧无杂佩赠,良讯代兼金。夫子茂远猷,颖诚寄惠音。”“良讯”“惠音”,就是指美好的讯息;“兼金”指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意思有了,但没有像“家书抵万金”如此夸张,所以,与杜甫相比,其影响力也就如“兼金”与“万金”之比。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杜甫诗歌,人称“无一字无来历”。“家书抵万金”一句,也不例外。
  宋黄希原本、黄鹤补注《补注杜诗》卷十九:“苏曰:‘王筠久在沙场,得家书,抵得万金。颜师古曰:王筠意思真堪笑,却把家书抵万金。’”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卷八下平声十一尤:“万金杜:‘家书抵万金。’注:‘王筠久在沙场,得家书,曰:抵得万金尔。’”其他类书则纯引王筠之事。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二六《人事部·书简·家书抵万金》:“王筠久在沙场,一日,偶得家书,曰:‘抵得万金耳。’”又见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四八《人事门·书问·偶得家书》、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三二《书问·家书抵万金》等。明张岱《夜航船》卷八《书简》:“家书万金 王筠久住沙阳。一日,得家书,曰:‘抵得万金也。’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久在沙场”误作“久住沙阳”。不管怎么说,这“家书抵万金”还是王筠说出来的。而这王筠,不是别人,而是赫赫有名的南朝齐、梁之际的“永明体”代表作家,杜甫也是景仰的,其《百忧集行》题下原注:“王筠诗:‘百忧俱集断人肠。’”只是人们根本没有牵记王筠,好像是有意无意要将王筠忘记似的,明清以来,直到当今,几乎所有注本都没有提到王筠之事、之语。这“苏曰”是苏轼曰,仇兆鳌《杜诗详注》卷首《杜诗凡例》将此斥为“伪苏注”。“苏注”有伪,而王筠之事、之语不必有伪。伪书伪在作者,兼及书名,而内容、史料大多是真实可靠的。


  “家书抵万金”作为秀句,我们作横断纵切考察,发现对唐、五代的创作影响力几乎是零。这是由于唐五代诗人一般很少用“今典”,包括事典与语典。宋代以降,诗作多有应用、引用。从修辞角度观视,属于“用典”中的语典。诗歌的样式,与用典的修辞,是十分衡称的。
  我们将蒐辑到的宋代相关诗作稍举几例如下:
  郑獬《郧溪集》卷二七《次韵酬项城姚子张到县感事》:
  来篇喜见万金字,厚报恨无双玉盘。
  莫就白云买烟艇,磻溪久已弃鱼竿。
  刘攽《彭城集》卷十四《与倪秀才酒》:
  学子青青佩与衿,湘中携手一伤心。
  君为壮者我白首,家在秦州书万金。
  苏辙《栾城集》卷十三《次韵王适上元夜二首》二:
  老罢逢春无乐事,梦回孤枕有乡情。
  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纸家书百镒轻。
  彭汝砺《鄱阳集》卷四《武冈路中》:
  复岭重冈烟霭深,晚年多病觉难任。
  他乡一日如三岁,远路家书抵万金。
  杨时《龟山集》卷三八《久不得家书》:
  有如在空谷,岁久想足音。
  竹篇一行书,贵可抵万金。
  李廌《济南集》卷四《王子立寄三绝句云常诣夏颐吉卜云宜见君子子立作诗廌次韵》之三:
  三首新诗慰病躯,万金何必是家书。
  隔年已有游嵩约,玉趾何时过敝庐
  邹浩《道乡集》卷十《怀黄元晖》:
  远托同门寄好音,夫君不改岁寒心。
  因思明月共千里,亦似家书抵万金。
  《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十六引宋高荷诗一首:
  故人情亲在千里,万金不如一番纸。
  望断云边鸿影稀,似听枝间鹊声喜。
  《全宋诗》作者9079人、247183首诗,与之相比,用典数量不多不少,而且语言形式比较丰富。除“家书抵万金”外,有“家书万金值(直)”“抵万金”“直万金”“书万金”“万金家信”“万金纸”“万金字”,最多的是“万金书”。
  杜诗的魅力无比巨大。我们以王昶《古典诗词曲名句鉴赏》为例,其中精选杜甫名句21联(李白15联),占全书的7%;如果从诗中名句统计,占比将近十分之一。此后,作者又有扩增,成《诗词曲名句赏析》,其中杜甫选取52 1联(李白43联)。占全书的5.3%,占比超过二十分之一。而《春望》一诗,前三联都被选取。
  杜诗本身的魅力,加上宋代诗人的用典,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家书文化。家书文化还流播到域外。朝鲜南龙翼《箕雅》卷七成石磷《在固城寄舍弟》:
  举目江山深复深,家书一字抵千金。
  中宵见月思亲泪,白日看云忆弟心。
  兩眼昏花春雾隔,一簪华发晓霜侵。
  春风不觉愁边过,绿树莺声忽满林。
  ([朝鲜]南龙翼《箕雅校注》,中华书局2008版,P708)
  以上诗作,从北宋到南宋,从和平年代到战争年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家书的期盼,似乎没有任何界限。《春望》可以明显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与心理创伤;但宋代诗人的作品,似乎已经看不到,感受不到这一点。唯独剩下的,是对于家书的期盼。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民族心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最为痛切,1260多年来,不说战乱年代,即使和平时期,都不知触碰抚动过多少人的脉搏心弦。杜甫《春望》的出现,“家书”一词,进入《春望》,才被重新激活,“家书万金”留播在民间,流传在老百姓口中,居然变成了“俗语”,不过,后来又变成了“成语”。杜甫《春望》影响力之大,无法想象。最有意义的影响力是,从杜甫对“家书”的期盼,转而形成民族心理的同震共鸣。杜甫在中国书信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功绩及巨大影响力,在宋代诗歌创作中开始展现。“家书”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家书万金”定格,成为成语。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符号,加上转而形成民族心理的同震共鸣,形成了中国书信文化。几乎绝大多数的学者,在谈论杜甫《春望》“家书抵万金”时,都会不约而同,毫无例外地说到这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斯通。“家书抵万金”的出现,是中国书信文化史的重大转折点,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从此以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又多了一个“家书文化”固定符号,横亘古今,贯穿往来。
  (作者系鲁东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其他文献
王维的《早春行》,疑是拟作。直截了当地说,疑拟古诗“青青河畔草”。  这种写春天的诗,类似宫体诗的写法,第三人称,以写春天来写妙龄女子的怀春,与一般的踏青探春的写法不同。  唐诗中写春天的好诗很多,游春直录,第一人称,或写真刻画,或缘情摩景,或即景生情。譬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
《史记》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经典著作,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了这部巨著所达到的高度。自《史记》成书以来,不仅作为传统史学、文学的经典受到士人的诵读和研究,也深刻影响着后世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遭遇艰难困苦,走向救亡图存之路的时刻,《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展现出来的价值追求,同样为当时国人提供了心灵滋养。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
1.问:在制作语文试卷时,我常常需要输入长串的拼音,而不需要汉字。用输入法中的软件盘逐个字母输入非常费劲,让人眼花缭乱,极易出错。请问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  答:利用WPS和Word的不兼容性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打开Microsoft Word,用任何一种输入法在Microsoft Word的编辑窗口输入想要的汉字。第二,选中这些汉字,然后打开“格式”菜单,单击“中文版式”中的“拼音
近代以降,特别进入民国,“西方”俨然已化为一个国人心头爱恨交织的强势词语,驱之不能,学之且难。然1918年却成中国人重新审视西方尤其欧洲文明的拐点。是年年底,梁启超赴欧参加巴黎和会。沿途梁氏穿过欧洲诸国,与随行记者一道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西部战场、莱茵河右岸、比利时布鲁塞尔等地,足迹遍及比、荷、瑞、意、德等国,可谓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返国后,梁迅即提笔写下《欧游心影
壹  《大学》开篇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既然我们把“四书”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四书”的最后一章当然不该轻易放过: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
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之道”,义利之间能否“取中”,义利之辨里有无“中庸之道”?  在孟子的义利之辨中,讲得多的是义利冲突,无论人际关系、公与私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乃至社会里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首当其冲,都是“利”,故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说。所以孟子强调,对个人来说,当义利冲突时,舍身也要取义。对国家、社会来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
在美国为数不少的审查者扮演成儿童的守护者,试图阻止儿童阅读一些特定书籍。这些人强调某些有问题的书籍会误导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应当至少要远离儿童的视线或者接受审查。早期诸多对儿童文学的审查都建立在“童年纯真”观点的基础之上。让·雅克·卢梭是这一观点最早的支持者之一,他在出版于1762年的《爱弥儿》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写道:  让我们确立一条无可争议的规则,即本性最初的冲动总是正确的;人的心中并没
1925年3月11日,鲁迅收到许广平来信,次日即回复,从此开始书信往来。起初两人都比较拘谨,有些话不好说,只有大谈特谈文学,各种期刊自然进入谈论的视野。  他们通信不久,鲁迅就在答复许广平有关投稿事宜时提到了《语丝》:“《语丝》虽总想有反抗精神,而时时有疲劳的颜色,大约因为看得中国的内情太清楚,所以不免有些失望之故罢。”这里鲁迅所说之“疲劳的颜色”既可指《语丝》的风格也可指其内容,甚至连“语丝”这
这是一个关于现代作家日常交往的专题。在电子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越來越简单,越来越快捷,但与此同时,我们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却越来越稀少。今天的人们回顾前人的作品,首先感到震惊的不是他们写作的勤苦,而是他们人际交往的深度。  ——编者  【壹】  鲁迅和俞氏三姐妹的关系实在是很深的。  但俞氏三姐妹和鲁迅能够产生联系,还是因为许羡苏。  在绍兴会馆那些年,鲁迅的生活中没有
韩愈今存诗300余首,其中七绝78首。韩愈诗风险怪,但其七绝却非常正规,其中不乏戛戛独造的佳作,堪称唐代七绝的经典。韩愈擅长以七绝写景,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体验,语言浅近而不失典雅,自然玲珑,清新蕴藉而理趣横生。  韩愈七绝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贞元二十年至长庆三年。在此期间,他仕途多舛,经历了阳山之放和潮州之贬,因而,他的七绝诗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政事抒写。韩愈的七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