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j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上素质教育呼声不断高涨,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即由传授知识型教学转向能力培养型教学。创造能力的培养,要靠知识作依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那么,怎样处理好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呢?我认为,应该立足课本又要走出课本,在学好课本语文知识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在拓展语文课外知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
  立足于课本,就是说抓好语文课本的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为提高学生语文创造能力提供条件。语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写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这些语文的基本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成的,它贯穿于语文课本的教学始终。
  知识是能力的源料,能力制约于知识的质和量。2010年高考语文卷,注重对考生的语文能力的考查,如诗歌鉴赏及现代文阅读题特别是作文,如果没有掌握语文课本中有关知识,又怎能答好这类题呢?语文课本涉及的知识范围尽管较为广泛,只要立足于课本,抓住读写训练,就奠定了培养学生语文创造能力的基础。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从思维角度上看,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过程。它是把看到的语言符号,向表述的语言过渡。这个过渡,不是机械地把原话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来的句子和语段,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要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的“识字”基础,而且要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把阅读材料加以同化,达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可见,阅读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同化、概括的创造思维过程。只要变“灌”为“导”,指导学生阅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
  阅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各有不同作用。老师的课文范读,利用录音放松名家对课文的朗读,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默读、精度、略读、速读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如训练学生“一目十行”的读书,在规定的时间里迅速领会文章大意,学会浏览的本领。训练学生“一行十目”地读书,对一段文字圈圈点点,反复推敲掌握精读方法,能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除了抓好学生对课文的一般朗读外,尤其要抓学生对课文的默读。提高默读能力,才能适应阅读材料增多、范围加快的要求。在朗读、默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句、段的理解,结构、内容的归纳,文意、写作特色的领会,从而提高语文的理解能力。阅读训练注意课文体裁,内容的差异,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侧重,克服千篇一律的呆板、固定、程式化,力求“活”和“实”。循序渐进,由此及彼,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用词造句,掌握文章构思布局技巧,并能把课本中的文章作为例子,转化为写作能力。写作是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不仅需要有口头表达能力作为基础,还需要运用阅读能力,在内部语言的作用下,进行语言意识的综合。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后,结合自己生活实践获得的材料,灵活运用课本中的例子,课文的创作手法来构思自己的作文,这样就能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如学习课本文章后,运用阅读体验,结合自己的观察,模仿创新,就能写外出有新意有个性的作文来。如有的学生从《荷塘月色》中得到启发,写出了《校园池塘》,在《游褒禅山记》领悟中写出《凤凰山游记》等等。
  走出课本,就是不囿于课本知识的限制,运用从书本学到的知识和课外作品进行异同比较性阅读,把课本阅读延伸到课外作品阅读。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已逐步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课本知识。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提出自己的新奇想法。如学习《六国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不变革,致使国力衰弱,这可以介绍《资治通鉴》或《史记》有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是把课本知识引向课外阅读。还可以把课文和课外作品进行比较,求同找异,或以次比优而学其优,或以误比正而辨其正。借此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课文思想内容,扩大语文知识范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创造能力。
  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立足于课本,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又要走出课本,开阔语文视野,发展求异思维。总而言之,只要能以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抓住阅读写作训练,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够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中学)
其他文献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习近平  八百里大别山,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绿色森林多。  离开新县县城,乘车进山,见绿缓缓涌上来,又缓缓伏下去。路如绳一般,甩入深山,串起一个个红色景点。半小时后,闪出一道青龙岭,挽着八十来户,黑片瓦、黄泥墙,倒影在小池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已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却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其实在思想政治课中合理利用差错,挖掘错误的资源,将错误进行到底,可以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让学生在错误中快乐成长。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一)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资源  课堂是个出错的地方,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一、导入文本,说一说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文字游戏设计。教师板书大大的“爱”字,问:在你心中,爱是什么颜色呀?  (爱是红色的,需要我们用一颗火热的红心去关心爱护他人。  爱是黄色的,有爱的地方必是温馨的,和谐的,给人以舒适、惬意。  爱是白色的,纯洁无私,它容不得世俗的功利色彩的沾染。  爱是……)  (2)师深情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回家》出示幻灯片3张。第一张是一家人
2020年12月25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首都疫情出现多点散发零星病例状况,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元旦、春节将至,北京出台多项防控措施,包括提倡在京过大年,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出境,确需离京的要严格审批管理等。此外,也有多地表示,不安排跨年活动,或者取消相关活动。上海等地也提醒市民,元旦、春节期间减少人员流动,非必要不要离开当地。陕西、辽宁等地则要求,一律取消集体团拜和大型慰问
学校举办教学公开周,听一位教师教学《鸿门宴》,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背诵三、四段。  2.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辨别文言句式。  3.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4.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
从4月16日开始,十几头野生象拖家带口,从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向北,边走边吃。近一个半月后,野生象已经从西南边境的西双版纳抵达了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境内。据相关专家判断,其很可能由于象的首领不了解它们北上的路线和一路上所要遇到的困难,所以是迷路带领家族群在北上。  在象群一路北上的过程中,一方面,象群经过村庄,给村民家中造成了一些损失,農作物也被直接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云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课,从这一单元教学目标中得知:整个单元都表现爱国题材,我们已经了解了为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晏子,也了解到面对祖国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杜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看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又是如何爱国的?    二、了解小说要素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这篇文章的环境:普法发生战争,法国战败,并向普鲁士割地赔款,把阿尔萨斯、洛林这两个
现在,许多从事高中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为高效课堂寻找“全新”的“普遍适用”的课堂模式。但本人认为水无常形,因地势而变,课无常模,因条件而变。  一、课堂模式要因内容而变  教学内容对课堂模式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课堂模式要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课堂模式要随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变。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档次,即低难度、中等难度、高难度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发表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座谈讲话。从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总理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总理指出: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从总理的讲话中汲取了信心和力量,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中国培养怎样的人?在现代中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尤其是唐诗、宋词无论思想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诗歌鉴赏都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命题形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难度的增加让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存在应付、甚至恐惧的心理。本人抓住流行歌词与诗歌在修辞、表现手法等语言运用方面的相似点,试从兴趣的角度进行诗歌鉴赏教学。  一、修辞  诗歌与歌词作为特殊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