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上素质教育呼声不断高涨,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即由传授知识型教学转向能力培养型教学。创造能力的培养,要靠知识作依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那么,怎样处理好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呢?我认为,应该立足课本又要走出课本,在学好课本语文知识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在拓展语文课外知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
立足于课本,就是说抓好语文课本的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为提高学生语文创造能力提供条件。语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写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这些语文的基本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成的,它贯穿于语文课本的教学始终。
知识是能力的源料,能力制约于知识的质和量。2010年高考语文卷,注重对考生的语文能力的考查,如诗歌鉴赏及现代文阅读题特别是作文,如果没有掌握语文课本中有关知识,又怎能答好这类题呢?语文课本涉及的知识范围尽管较为广泛,只要立足于课本,抓住读写训练,就奠定了培养学生语文创造能力的基础。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从思维角度上看,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过程。它是把看到的语言符号,向表述的语言过渡。这个过渡,不是机械地把原话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来的句子和语段,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要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的“识字”基础,而且要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把阅读材料加以同化,达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可见,阅读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同化、概括的创造思维过程。只要变“灌”为“导”,指导学生阅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
阅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各有不同作用。老师的课文范读,利用录音放松名家对课文的朗读,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默读、精度、略读、速读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如训练学生“一目十行”的读书,在规定的时间里迅速领会文章大意,学会浏览的本领。训练学生“一行十目”地读书,对一段文字圈圈点点,反复推敲掌握精读方法,能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除了抓好学生对课文的一般朗读外,尤其要抓学生对课文的默读。提高默读能力,才能适应阅读材料增多、范围加快的要求。在朗读、默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句、段的理解,结构、内容的归纳,文意、写作特色的领会,从而提高语文的理解能力。阅读训练注意课文体裁,内容的差异,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侧重,克服千篇一律的呆板、固定、程式化,力求“活”和“实”。循序渐进,由此及彼,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用词造句,掌握文章构思布局技巧,并能把课本中的文章作为例子,转化为写作能力。写作是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不仅需要有口头表达能力作为基础,还需要运用阅读能力,在内部语言的作用下,进行语言意识的综合。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后,结合自己生活实践获得的材料,灵活运用课本中的例子,课文的创作手法来构思自己的作文,这样就能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如学习课本文章后,运用阅读体验,结合自己的观察,模仿创新,就能写外出有新意有个性的作文来。如有的学生从《荷塘月色》中得到启发,写出了《校园池塘》,在《游褒禅山记》领悟中写出《凤凰山游记》等等。
走出课本,就是不囿于课本知识的限制,运用从书本学到的知识和课外作品进行异同比较性阅读,把课本阅读延伸到课外作品阅读。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已逐步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课本知识。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提出自己的新奇想法。如学习《六国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不变革,致使国力衰弱,这可以介绍《资治通鉴》或《史记》有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是把课本知识引向课外阅读。还可以把课文和课外作品进行比较,求同找异,或以次比优而学其优,或以误比正而辨其正。借此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课文思想内容,扩大语文知识范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创造能力。
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立足于课本,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又要走出课本,开阔语文视野,发展求异思维。总而言之,只要能以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抓住阅读写作训练,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够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中学)
那么,怎样处理好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呢?我认为,应该立足课本又要走出课本,在学好课本语文知识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在拓展语文课外知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
立足于课本,就是说抓好语文课本的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为提高学生语文创造能力提供条件。语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写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这些语文的基本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成的,它贯穿于语文课本的教学始终。
知识是能力的源料,能力制约于知识的质和量。2010年高考语文卷,注重对考生的语文能力的考查,如诗歌鉴赏及现代文阅读题特别是作文,如果没有掌握语文课本中有关知识,又怎能答好这类题呢?语文课本涉及的知识范围尽管较为广泛,只要立足于课本,抓住读写训练,就奠定了培养学生语文创造能力的基础。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从思维角度上看,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过程。它是把看到的语言符号,向表述的语言过渡。这个过渡,不是机械地把原话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来的句子和语段,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要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的“识字”基础,而且要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把阅读材料加以同化,达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可见,阅读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同化、概括的创造思维过程。只要变“灌”为“导”,指导学生阅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
阅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各有不同作用。老师的课文范读,利用录音放松名家对课文的朗读,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默读、精度、略读、速读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如训练学生“一目十行”的读书,在规定的时间里迅速领会文章大意,学会浏览的本领。训练学生“一行十目”地读书,对一段文字圈圈点点,反复推敲掌握精读方法,能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除了抓好学生对课文的一般朗读外,尤其要抓学生对课文的默读。提高默读能力,才能适应阅读材料增多、范围加快的要求。在朗读、默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句、段的理解,结构、内容的归纳,文意、写作特色的领会,从而提高语文的理解能力。阅读训练注意课文体裁,内容的差异,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侧重,克服千篇一律的呆板、固定、程式化,力求“活”和“实”。循序渐进,由此及彼,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用词造句,掌握文章构思布局技巧,并能把课本中的文章作为例子,转化为写作能力。写作是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不仅需要有口头表达能力作为基础,还需要运用阅读能力,在内部语言的作用下,进行语言意识的综合。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后,结合自己生活实践获得的材料,灵活运用课本中的例子,课文的创作手法来构思自己的作文,这样就能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如学习课本文章后,运用阅读体验,结合自己的观察,模仿创新,就能写外出有新意有个性的作文来。如有的学生从《荷塘月色》中得到启发,写出了《校园池塘》,在《游褒禅山记》领悟中写出《凤凰山游记》等等。
走出课本,就是不囿于课本知识的限制,运用从书本学到的知识和课外作品进行异同比较性阅读,把课本阅读延伸到课外作品阅读。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已逐步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课本知识。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提出自己的新奇想法。如学习《六国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不变革,致使国力衰弱,这可以介绍《资治通鉴》或《史记》有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是把课本知识引向课外阅读。还可以把课文和课外作品进行比较,求同找异,或以次比优而学其优,或以误比正而辨其正。借此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课文思想内容,扩大语文知识范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创造能力。
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立足于课本,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又要走出课本,开阔语文视野,发展求异思维。总而言之,只要能以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抓住阅读写作训练,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够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