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1
摘 要 学校体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关注学校体育目标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承认学校体育目标价值观的不同取向,有助于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目标的再认识,对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学校体育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期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学校体育目标 价值 途径
一、体育课程教学
体育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下多获取的经验。相对传统体育教学,现今健康体育教学的改革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指导思想强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由灌输式向探究式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技术动作为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师为主导,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自学、自练、自评、自控,做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学评价由原来的教师示范讲解、负荷、密度、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重结果改为学生参与爱好、提高学生能力,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过程体育教学方式。体育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也对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实践,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课余运动训练包括运动队组建、运动员选才、运动训练过程、运动竞赛、运动队制度、运动队管理和运动设施等。通过上述所列的七个方面的协调配合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在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等常用训练方法的基础上,保证训练效果,达到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双方面目的,从这一层面上,达到符合学校体育目标的多元化的效应。
三、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早操、课间操与眼保健操;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开展游戏、体育观赏、球类、极限运动、生存训练、郊游、远足、野营、攀岩、植物观察等活动;还可以开展猜谜知识竞赛问答、琴类、棋类、书画类项目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体育活动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自觉、自愿、自主、积极、主动、灵活等特点,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宏观调控指导,加强活动的计划性,合理配置学校有限的体育资源,使课外体育活动有序的进行,更好的达到预期制定的学校体育目标。
四、课余体育竞赛
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成绩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多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课余体育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主要通过学校运动会、单项运动赛、单项娱乐性比赛、季节性单项比赛、体育表演、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校际间交流比赛等形式,吸引、鼓励更多的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上进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养成自律的良好品行;另外,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具有运动天赋的精英,可以为国家选拔和输送运动员的后备人才。多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健身效果好的、易于开展的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之中来,充分体现课余体育竞赛课余性、群众性、多样性和教育性等特性,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坚持锻炼身体,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多元化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五、学校体育资源
学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实施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当前制定出的新课标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体育器材及场地设施方面的资源、媒体资源、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等,要加大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的领导及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中。另外,学校老师要根据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现有的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充分的利用起来,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与钻越障碍等。正确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多元化奠定最大限度的物质基础。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制定的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目标制定的价值取向在我国学校体育学的理论建设中是相对稳定的,其理论阐述比较完整、全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岳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及其价值取向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114-115.
[2] 纪进,徐雄杰.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6):103-105.
[3] 杨雪芹.学校体育目标再认识-谈学校体育中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01):65-67.
摘 要 学校体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关注学校体育目标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承认学校体育目标价值观的不同取向,有助于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目标的再认识,对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学校体育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期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学校体育目标 价值 途径
一、体育课程教学
体育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下多获取的经验。相对传统体育教学,现今健康体育教学的改革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指导思想强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由灌输式向探究式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技术动作为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师为主导,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自学、自练、自评、自控,做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学评价由原来的教师示范讲解、负荷、密度、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重结果改为学生参与爱好、提高学生能力,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过程体育教学方式。体育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也对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实践,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课余运动训练包括运动队组建、运动员选才、运动训练过程、运动竞赛、运动队制度、运动队管理和运动设施等。通过上述所列的七个方面的协调配合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在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等常用训练方法的基础上,保证训练效果,达到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双方面目的,从这一层面上,达到符合学校体育目标的多元化的效应。
三、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早操、课间操与眼保健操;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开展游戏、体育观赏、球类、极限运动、生存训练、郊游、远足、野营、攀岩、植物观察等活动;还可以开展猜谜知识竞赛问答、琴类、棋类、书画类项目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体育活动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自觉、自愿、自主、积极、主动、灵活等特点,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宏观调控指导,加强活动的计划性,合理配置学校有限的体育资源,使课外体育活动有序的进行,更好的达到预期制定的学校体育目标。
四、课余体育竞赛
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成绩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多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课余体育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主要通过学校运动会、单项运动赛、单项娱乐性比赛、季节性单项比赛、体育表演、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校际间交流比赛等形式,吸引、鼓励更多的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上进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养成自律的良好品行;另外,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具有运动天赋的精英,可以为国家选拔和输送运动员的后备人才。多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健身效果好的、易于开展的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之中来,充分体现课余体育竞赛课余性、群众性、多样性和教育性等特性,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坚持锻炼身体,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多元化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五、学校体育资源
学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实施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当前制定出的新课标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体育器材及场地设施方面的资源、媒体资源、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等,要加大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的领导及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中。另外,学校老师要根据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现有的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充分的利用起来,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与钻越障碍等。正确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多元化奠定最大限度的物质基础。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制定的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目标制定的价值取向在我国学校体育学的理论建设中是相对稳定的,其理论阐述比较完整、全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岳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及其价值取向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114-115.
[2] 纪进,徐雄杰.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6):103-105.
[3] 杨雪芹.学校体育目标再认识-谈学校体育中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