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记忆有效衔接 建构模型化解难点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主要由3个环节组成。重点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高中化学知识,设计了3个活动单导学,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展开。
  关键词:衔接;过滤与结晶;蒸馏与分液;实验探究;萃取建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1-002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1.012
  一、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学习要求和“必修1”模块的功能定位。高中化学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是:重新审视和梳理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体验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能够根据混合物的性质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本设计对学生认识萃取的相关障碍点进行了分析,寻找特殊事例为突破口,构建萃取本质的一般模型。形成了认识萃取的有效途径——建构模型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材呈现及学情分析
  1. 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的体验是分散不成体系的。如在学习水的净化时知道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随着对物质溶解性的认识,知道了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知道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硝酸钾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学到化石燃料时认识分馏可以将石油分离成汽油、煤油等。尤其是学习油脂时借助拓展视野栏目的图片信息中,从大豆中提取油脂用了热水浴蒸发掉己烷─蒸馏的原理。植物油和水互不相溶且分层─这些零散的认知为本节课学习过滤、结晶、分液和蒸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教材呈现
  苏教版《化学1》的第一专题中,用一单元章节的篇幅介绍研究化学的实验方法,将过滤、结晶、蒸发、萃取、分液等实验方法逐一介绍。从萃取操作介绍的前后知识点来看,教材将萃取与分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介绍,使得学生正确区分萃取和分液产生困难。从萃取操作上来看,教材采取在溴水中加四氯化碳,振荡、静置,但插图上加入的四氯化碳与溴水体积相近,也未突出四氯化碳与溴水的分界面,使得振荡前后实验现象对比不够鲜明。教材的知识呈现在一定意义上使得萃取的学习变得困难[2]。
  3. 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对于溴、碘单质和四氯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熟悉。萃取、分液必须依赖溴、碘单质和四氯化碳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特点,显然增加了学生对萃取过程理解的难度。由于学生对萃取、分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差异,选择恰当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知识与技能)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分组对比试验为抓手建构萃取本质的一般模型。(过程与方法)
  (3)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细致观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提炼实验现象背后呈现出的知识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主要流程与设计意图
  活动1 唤醒记忆有效衔接
  学生回忆:请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分离方法分离下列混合物:⑴除去氯化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泥沙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放接口进行功能二次开发,架构微信公众平台与本地微网站融合的完整移动学习环境。提出了环境体系结构、资源的分类与组织、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综合方案。选择Eclipse PhP Studio开发工具和AppServ环境,使用PhP技术、MySQL数据库技术、XML技术、HTML5技术和jQuery Mobile技術,选择云服务器新浪SAE作为开发者服务器,将其与微信公众平
摘要:在简述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本质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化学史实的研究,精选化学史料作为课程资源并开展探究式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史;课程资源;科学本质;质量守恒定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0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科学素养。这就要求化
摘要:概念学习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化学键”教学为例,通过背景分析和教学片断描述,分析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包括:利用前认知建构新概念、采用问题链驱动深思考、借助小模型获得微体验和通过对比法形成真认知等。  关键词:概念教学;前认知;问题链;对比;建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
摘要:为适应普职融通办学实验中化学校本课程计划和特定学生群体,通过以“石油”为主题的教学案例介绍了“以新闻时事为情景引领,以问题组串为教学驱动”的化学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校本课程;时事;问题;石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6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2
摘要:PIC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探究—建构(Problem-Inquiry-Construct)”为主线的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课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以各个问题情景为明线,以知识建构为暗线。  关键词:PIC教学模式;实验探究;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48-04
摘要:文章从汉语的造字法、构词法及其句式特点等角度对化学名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剖析,力求有效地突破化学原理教学的难点,降低化学原理学习的枯燥性,使教学变得更有文化气息。  关键词:造字分析;构词分析;句式分析;化学概念和原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高中起始年段,我一直思考如何让学生能从汉语的视角,从本源的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2-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2.035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的过程,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离子。本课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
摘要: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已经在全球盛行。它以教师录制的微视频为载体,颠倒安排了课上知识传授和课下知识内化过程,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教师需要准备更充分的教学资源。文章以“甲烷”这节课教学资源的准备为例谈一谈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所做的课前准备。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视频;导学案;问题预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1
摘要:依据“能力立意”、“自主建构”、“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设计“聆听,思考;阅读,提取;分析,归纳;探究,发现;迁移,创新;质疑,小结”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观念,体验方法。  关键词:元素周期表;能力立意;自主建构;提取;归纳;探究;迁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6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
摘要:依据连续八年来指导九年级学生开展“我与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案例,从正确选题、课题设计、小组合作、化学之美、实地调查五大方面阐述教师在活动中增强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策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我与化学”活动;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