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该研究以48名中学生为被试,分别用色块串和色词串为材料,设时间变量(单元)以了解学习的详细进程,研究了中学生颜色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特点。结果发现:(1)非言语材料(色块)较言语材料(色词)更适合于内隐加工;(2)时间变量上整体呈递增趋势,称长时功效。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3)指导语上存在主效应,内隐学习优于外显学习,即内隐学习在不同材料上的优势效应依然存在。
关键词 内隐学习,外显学习,颜色,中学生。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内隐学习是当代心理学家新近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类型,是当今学习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对内隐学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无意识认知心理过程与机制的了解,同时,对教育教学等诸多实践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第一个明确通过实验对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进行研究的学者是Reber[1,2]。Reber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复杂知识的无意识获得问题。所学材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任意排列但事实上却符合一定“语法规则”或者说是由这些语法规则生成的字母串。Reber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内隐学习这一崭新的领域,同时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内隐学习的第一个研究范式——人工语法范式。
Reber在其内隐学习的研究中采用指导语分离技术分别引发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发现了内隐学习在复杂语法学习中的优势效应,即内隐学习的效果等于或好于外显学习。我国学者张翔和杨治良[3]在有关指导语作用的研究中也验证了指导语的这一分离作用。Brooks和Reber等人[4,5]在他们各自的实验中应用指导语技术都达到了预期的分离性结果。按照Schacter等人[6]提出的提取的意识性标准(retrieval intentionality criterion,简称RIC)的逻辑,两种测验引发了两种不同的提取,进而可以证实内隐学习的存在及其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差异。鉴于此,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人工语法范式下的指导语分离技术。
学习材料是人工语法学习范式操作的第一要素。通常使用言语材料的研究较多,在人工语法范式中,大多数研究者[7~9]使用的是英文辅音字母。近年来使用其他言语材料的研究也很多,比如,Axel Cleeremans[10]试图使用法语单词作为材料来研究现实生活中学习了多年的正确拼写的规则,Greene等人[11]在研究转换推理关系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是日语的平假名。目前,在材料的使用上研究者们还从言语材料发展到了非言语材料。杨治良等[12]使用人物的半身照片研究在社会认知的人物特征识别范畴内的内隐学习“三高”特征;Chun[13]在研究空间注意中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是一块模板,上面有许多不同颜色的旋转的类似T和L的形状;Heuer等人[14]在研究任务序列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基本材料是数字,然后再改变数字的位置和大小让被试作出反应;Vinter等人[15]运用动态绘画封闭图形研究通过观察训练的内隐运动学习。
而非言语材料——颜色,我们曾进行过着重探讨,并发现非言语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16]。有关错误记忆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能为此提供佐证。比如,Israel和Schacter[17]分别测试了对图片和词组学习列表中的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发现图片的错误再认少于语词的。鉴于此,我们将非言语材料的颜色块引入内隐学习研究领域,作为本研究的材料,进一步探讨内隐学习的学习材料敏感性,特别是中学生这方面的特点。同时引入的还有与颜色块严格对应的颜色单字,作为言语材料的一种与上述颜色块两相对照,研究颜色内隐学习的特点。通常来说,对颜色块的加工更多停留在知觉层面上,更偏向生理,再加上内隐学习的无意识性,我们预期,色块组内隐学习成绩会优于色词组,即颜色块可能更加适合内隐学习。
总之,本实验综合使用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来探讨内隐学习的普遍性及其认知加工过程。
2 方法
2.1 被试
上海市华新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48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4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年龄11~13岁。把他们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人。
2.2 实验仪器
实验用PentiumⅢ(at 500Hz)PC机呈现视觉刺激。
2.3 实验材料
由Reber人工语法字母集的一种变式[18]做相应的元素替换而生成的色块串和色词串各60个(4≤串长度≤11),组成Visual Basic 6.0自编程序一套。图1给出了由此生成的色词集材料的内在规则及例示;再将色词集材料中的每个颜色单字替换成相应的颜色块就构成了色块集材料。实验时分别使用。

2.4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2×3三因素混合设计。3个自变量分别为:指导语、学习材料和时间。其中,指导语为被试间变量,分为记忆指导语和规则发现指导语2个水平,引发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学习材料为被试间变量,分为色块串和色词串2个水平;时间变量(单元)为被试内变量,共分为3个水平,反映的是学习进展的时间效应。因变量为被试对语法串与非语法串的区分能力(区辨指数)。采用累积计分制:所选答案完全正确记得4分,错1处得3分,错2处得2分,错3处得1分,错4处或不选的情况下均记为0分。
2.5 实验程序
本实验按实验性任务分离将被试分成内隐组和外显组。被试按照主试的要求选择实验类别,进而接受不同的指导语:“下面我们将呈现一组颜色串,它们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请您尽量记住它们(内隐组)/但却是根据一个特定的规则组成的,请您尽量去发现这个规则(外显组)。”
实验时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目光与屏幕保持平视状态,屏幕亮度及对比适中。一切就绪后由被试自主打开实验程序并开始实验。学习阶段,在屏幕中央位置连续呈现10个从正确集合中随机抽取的色块串或色词串,每个色串呈现时间为5秒钟。这些色串将不在本单元内的测验中出现。测试阶段,让被试从5个选项中选出1个正确的颜色字串或颜色块串。每个随机抽取的正确色串与其他4个分别含有1、2、3、4处犯规的色串同时呈现。8秒钟后,让规则发现组挑选自认为符合规则的色串;而记忆组被试则被告知要挑选与他们识记项最为相似的色串。犯规色串是以随机位置上替换其他颜色的方法产生的。这些色串本身的呈现位置也是随机分配的,以保证被试在选择正确色串的同时,也有同样机会选择那些犯规色串。被试做出选择后,立即呈现反馈信息。无论正误,都在反馈信息下方给予正确答案并停留5秒钟。
被试每做10题为一组,暂停休息,并建议内隐学习组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在学习阶段和反馈阶段所识记的内容;而对外显学习组被试则建议他们努力去思索和发现其中包含着的语法规则。30秒之后系统自动回到测验阶段,进入下一组测验。形式同上,但题目是全新的。一组学习加五组测验为一个单元。单元结束后,休息2分钟,自动进入下一个单元。实验共三个单元,各单元的正确集是完全相同的。但在不同单元之间,学习材料、测验材料以及由正确集合派生出来的错误选项却完全不同,是由计算机随机生成的。整个实验大约需要1小时。
3 结果
实验用SPSS for Windows 9.0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ANOVA)。结果分述如下:
3.1 学习的时间进程
本实验设三个单元表示时间进程,结果发现被试在时间变量上存在主效应,F=17.935,p<0.001。区辨指数随着时间单元的增加有极其显著的提高。可见,随着对学习集熟悉度的增加,各组的区分能力都极其显著地上升。具体见表1、表2和图2。

3.2 学习材料对学习的影响
本实验的学习材料具体是指色词或是色块,结果发现被试在学习材料上存在主效应,区辨指数在色块和色词材料之间有显著差异。F=23.267,p<0.001。具体见表1、表3、图2和图3。

3.3 指导语变量对学习的影响
本实验用不同的指导语达到实验性任务分离目的,结果发现被试在指导语上存在主效应,F=13.712,p<0.01,从表3和图3中可以看出,内隐组的区辨能力明显优于外显组的区辨能力。此外还发现,材料和指导语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F=6.83,p<0.01。采用色块材料时,内隐学习的效果明显好于外显学习的,F=19.98,p<0.01;采用色词材料时,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F=2.45,p=0.12(见表3和图3)。在指导语与时间和材料与时间两两之间以及材料、指导语及时间三者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见表1。
4 讨论
4.1 中学阶段的内隐学习仍然存在优势效应
内隐学习在成人阶段的作用已被普遍证明,但是处在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的中学生,情况如何呢?本实验初步回答了这一问题。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是指内隐学习的效果等于或大于外显学习的效果。比如,Reber和Millward用概率学习范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内隐和外显指导语组被试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外显指导语最可能表现出优势效应的前几轮测验中,也同样没有显著差异。Reber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复杂材料的内隐加工优于外显加工。在本实验中,无论从指导语还是从反复学习来看,外显学习组都应该比内隐学习组更有利。但即便如此,内隐组的区辨能力从开始就不逊于外显组,并将这种态势保持到了最后。因此,颜色学习中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是存在的,从而证明了内隐学习更大的普遍性。

4.2 非文字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突出
本实验所用的学习材料为色块和色词。色块为典型的非文字材料。在认知过程中,甚至在感觉阶段,就能完成对色块的加工。色词则不然,它毕竟是一个字,属文字材料。结果表明:色块组的成绩明显高于色词组的成绩,且差异极其显著(p<0.01)。专门对内隐组与外显组进行了学习材料的差异检验,发现内隐组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外显学习组并不存在这一显著差异。可见,不同材料真正影响的只是内隐学习的成绩,色块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突出。这涉及到内隐学习在哪些方面有更显著效果的问题。有研究[7]使用限定状态语法和双条件语法作为材料,结果在规则相对简单的双条件语法中外显学习效果较显著;而在规则相对复杂的限定状态语法中内隐学习效果较显著。在本实验中,色块作为非言语刺激,虽然不能说较色词这个言语刺激是难还是易,但作为用来学习记忆的材料,被试对平时经常接触的词的敏感性可能比一连串的颜色色块的敏感性要高,因此,在内隐学习中则表现出外显学习中感到较为困难的材料的优势学习效应。

此现象提示我们,内隐学习可能对学习材料更加敏感,而外显学习则不存在这种依赖。应用于实践领域,我们关注的是:对于内隐学习,可能某些材料更具优势。可以推测,在现实生活中,诸如画画[17]等工作,更多倾向于直观、形象思维,可能也更适合于内隐学习。而抽象思维,比如一些需要高级认知过程的材料可能更适合进行外显学习。在实践领域中利用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还应该在刺激材料的性质上下点功夫,尽可能找到更加适合内隐加工的材料,力求在应用实践中将内隐学习的优势发挥到极至。
4.3 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特征
所谓长时功效现象是指随着时间的增长,学习成绩呈现的逐步上升的趋势。Mathews[18]以英文字母为研究材料,提出了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现象。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不同于Mathews所用的研究材料,改用视觉色块和汉字色词。结果如图2所示,随着学习的推进,内隐组与外显组的成绩呈并行上升的态势。换言之,随着内隐知识的增长,个体外显知识也在悄然积累着,只是不及内隐知识突出而已。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内隐学习还是外显学习都具有长时效应。这里的长时效应具有非常的意义。它表明在内隐学习的时候,知识也在进行不断地积累,这为我们以后运用知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时效应的获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验中,被试经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过程,才表现出了长时效应。现实生活中,内隐学习也需要长时间的多次重复才能获得知识,因此无论何种学习都是需要一定的努力的。因此,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特征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教学上的实践价值。
综观本实验的结果,不难发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的,事实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是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统一。任何一个学习过程其实都不是纯粹的内隐或者外显学习,总是混合着另一种学习过程。杨治良等人[19]曾用一座大厦的框架结构来描述记忆的理论。该模型认为,内隐记忆就象框架结构中的钢筋部分,外显记忆就象框架结构中的水泥部分。如果单有钢筋构不成框架;同样,如果单有水泥也构不成框架,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座建筑物的基本框架。“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假设,在强调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相辅相成的统一性同时,依旧认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性,正如钢筋和水泥是各自独特性的建筑材料一样。而这同样适用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本实验以中学生为被试用颜色(色词和色块)为学习材料,探讨了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发现中学生内隐学习的效果显著好于外显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大范围内证明了内隐学习的普遍性;就不同材料的内隐学习而言,色块的成绩明显地好于色词的,表明非言语材料(色块)较言语材料(色词)更适合于内隐加工,内隐学习对所学的材料,较之外显学习更敏感;尤为重要的是,在时间变量上存在主效应,且内隐组和外显组成绩随时间并行上升,证明了颜色内隐学习中长时功效的存在。这提示我们:内隐学习需长时积累,也会长时间保存。这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67, 6(2): 317~327
2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语法范式. 应用心理学, 2001, 7(3): 45~50
3 张翔, 杨治良.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1992, 15(4): 11~16
4 Brooks L R. Nonanalytic concept formation and memory for instances. In Rosch E, Lloyd B B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New York:wiley, 1978. 170~211
5 Reber A S, Kassin S M, Lewis S et a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odes in the learning of a complex rule struct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1980, 6(2): 492~502
6 Schacter D L et al. Intention, awareness, and implicit memory: The retrieval intentionality criterion. Lewandowsky S, Kirsner K: Implicit memory: Theoretical issues.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9, 355~389
7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报, 2002, 34(4): 351~356
8 Rebecca L G. Transfer and complexity in 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7, 33(1): 154~207
9 Theresa J, David R S. Abstractionist and processing accounts of implicit learn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 42(1): 61~112
10 Sebastien P, Pierre P, Michel F, Axel C. Implicit learning out of the lab: The Case of Orthographic Regul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1, 130(3): 401~426
11 Anthony J G, Barbara A. Spelling Jeffery A Dusek and Howard B. Eichenbaum William Blevy. Relational Learning with and without awareness: Transitive inference using nonverbal stimuli in humans. Memory & Cognition, 2001, 29(6): 893~902
12 杨治良, 叶阁蔚. 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993, 16(3): 138~144
13 Marvin M C, Yuhong J. Contextual cueing: Implicit learning and memory of visual context guides spatial atten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8, 36(1): 28~71
14 Herbert H, Volker S, Thomas K. Implicit learning of sequences of task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1, 27(4): 967~983
15 Annie V, Pierre P. Implicit motor learning through observational training in adults and children. Memory & Cognition, 2002, 30(2): 256~261
16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8(3): 85~90
17 Paul J R, Kenneth K. Implicit learning in problem solving: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2): 178~203
18 Mathews R C, Buss R R, Stauley W B, et al. Rol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 A synergistic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 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9, 15(5): 1083~1100
19 杨治良等. 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 心理学报, 1998, 30(1): 1~6
CHARACTERISTICS OF IMPLICIT COLOR LEARN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o Xiuyan, Zou Yumei, Li Qiang, Sun Y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In th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we used 48 middle-school student subject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aterials (color blocks and color wor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implicit learning. And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time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Non-linguistic materials (color blocks) was fit for implicit learning much more than linguistic (color words) one; 2. Learning performance was better with time, which is named long time efficacy. The long time efficacy of implicit learning is important to teaching; 3.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mplicit-learning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explicit-learning group, through which we can reasonably figure out the superiority of implicit learning. Our hypothesi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materials would have an effect on implicit learning was experimentally supported.
Key words implicit learning, explicit learning, color, middle-school student.
关键词 内隐学习,外显学习,颜色,中学生。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内隐学习是当代心理学家新近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类型,是当今学习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对内隐学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无意识认知心理过程与机制的了解,同时,对教育教学等诸多实践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第一个明确通过实验对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进行研究的学者是Reber[1,2]。Reber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复杂知识的无意识获得问题。所学材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任意排列但事实上却符合一定“语法规则”或者说是由这些语法规则生成的字母串。Reber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内隐学习这一崭新的领域,同时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内隐学习的第一个研究范式——人工语法范式。
Reber在其内隐学习的研究中采用指导语分离技术分别引发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发现了内隐学习在复杂语法学习中的优势效应,即内隐学习的效果等于或好于外显学习。我国学者张翔和杨治良[3]在有关指导语作用的研究中也验证了指导语的这一分离作用。Brooks和Reber等人[4,5]在他们各自的实验中应用指导语技术都达到了预期的分离性结果。按照Schacter等人[6]提出的提取的意识性标准(retrieval intentionality criterion,简称RIC)的逻辑,两种测验引发了两种不同的提取,进而可以证实内隐学习的存在及其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差异。鉴于此,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人工语法范式下的指导语分离技术。
学习材料是人工语法学习范式操作的第一要素。通常使用言语材料的研究较多,在人工语法范式中,大多数研究者[7~9]使用的是英文辅音字母。近年来使用其他言语材料的研究也很多,比如,Axel Cleeremans[10]试图使用法语单词作为材料来研究现实生活中学习了多年的正确拼写的规则,Greene等人[11]在研究转换推理关系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是日语的平假名。目前,在材料的使用上研究者们还从言语材料发展到了非言语材料。杨治良等[12]使用人物的半身照片研究在社会认知的人物特征识别范畴内的内隐学习“三高”特征;Chun[13]在研究空间注意中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是一块模板,上面有许多不同颜色的旋转的类似T和L的形状;Heuer等人[14]在研究任务序列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基本材料是数字,然后再改变数字的位置和大小让被试作出反应;Vinter等人[15]运用动态绘画封闭图形研究通过观察训练的内隐运动学习。
而非言语材料——颜色,我们曾进行过着重探讨,并发现非言语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16]。有关错误记忆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能为此提供佐证。比如,Israel和Schacter[17]分别测试了对图片和词组学习列表中的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发现图片的错误再认少于语词的。鉴于此,我们将非言语材料的颜色块引入内隐学习研究领域,作为本研究的材料,进一步探讨内隐学习的学习材料敏感性,特别是中学生这方面的特点。同时引入的还有与颜色块严格对应的颜色单字,作为言语材料的一种与上述颜色块两相对照,研究颜色内隐学习的特点。通常来说,对颜色块的加工更多停留在知觉层面上,更偏向生理,再加上内隐学习的无意识性,我们预期,色块组内隐学习成绩会优于色词组,即颜色块可能更加适合内隐学习。
总之,本实验综合使用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来探讨内隐学习的普遍性及其认知加工过程。
2 方法
2.1 被试
上海市华新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48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4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年龄11~13岁。把他们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人。
2.2 实验仪器
实验用PentiumⅢ(at 500Hz)PC机呈现视觉刺激。
2.3 实验材料
由Reber人工语法字母集的一种变式[18]做相应的元素替换而生成的色块串和色词串各60个(4≤串长度≤11),组成Visual Basic 6.0自编程序一套。图1给出了由此生成的色词集材料的内在规则及例示;再将色词集材料中的每个颜色单字替换成相应的颜色块就构成了色块集材料。实验时分别使用。

2.4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2×3三因素混合设计。3个自变量分别为:指导语、学习材料和时间。其中,指导语为被试间变量,分为记忆指导语和规则发现指导语2个水平,引发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学习材料为被试间变量,分为色块串和色词串2个水平;时间变量(单元)为被试内变量,共分为3个水平,反映的是学习进展的时间效应。因变量为被试对语法串与非语法串的区分能力(区辨指数)。采用累积计分制:所选答案完全正确记得4分,错1处得3分,错2处得2分,错3处得1分,错4处或不选的情况下均记为0分。
2.5 实验程序
本实验按实验性任务分离将被试分成内隐组和外显组。被试按照主试的要求选择实验类别,进而接受不同的指导语:“下面我们将呈现一组颜色串,它们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请您尽量记住它们(内隐组)/但却是根据一个特定的规则组成的,请您尽量去发现这个规则(外显组)。”
实验时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目光与屏幕保持平视状态,屏幕亮度及对比适中。一切就绪后由被试自主打开实验程序并开始实验。学习阶段,在屏幕中央位置连续呈现10个从正确集合中随机抽取的色块串或色词串,每个色串呈现时间为5秒钟。这些色串将不在本单元内的测验中出现。测试阶段,让被试从5个选项中选出1个正确的颜色字串或颜色块串。每个随机抽取的正确色串与其他4个分别含有1、2、3、4处犯规的色串同时呈现。8秒钟后,让规则发现组挑选自认为符合规则的色串;而记忆组被试则被告知要挑选与他们识记项最为相似的色串。犯规色串是以随机位置上替换其他颜色的方法产生的。这些色串本身的呈现位置也是随机分配的,以保证被试在选择正确色串的同时,也有同样机会选择那些犯规色串。被试做出选择后,立即呈现反馈信息。无论正误,都在反馈信息下方给予正确答案并停留5秒钟。
被试每做10题为一组,暂停休息,并建议内隐学习组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在学习阶段和反馈阶段所识记的内容;而对外显学习组被试则建议他们努力去思索和发现其中包含着的语法规则。30秒之后系统自动回到测验阶段,进入下一组测验。形式同上,但题目是全新的。一组学习加五组测验为一个单元。单元结束后,休息2分钟,自动进入下一个单元。实验共三个单元,各单元的正确集是完全相同的。但在不同单元之间,学习材料、测验材料以及由正确集合派生出来的错误选项却完全不同,是由计算机随机生成的。整个实验大约需要1小时。
3 结果
实验用SPSS for Windows 9.0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ANOVA)。结果分述如下:
3.1 学习的时间进程
本实验设三个单元表示时间进程,结果发现被试在时间变量上存在主效应,F=17.935,p<0.001。区辨指数随着时间单元的增加有极其显著的提高。可见,随着对学习集熟悉度的增加,各组的区分能力都极其显著地上升。具体见表1、表2和图2。

3.2 学习材料对学习的影响
本实验的学习材料具体是指色词或是色块,结果发现被试在学习材料上存在主效应,区辨指数在色块和色词材料之间有显著差异。F=23.267,p<0.001。具体见表1、表3、图2和图3。

3.3 指导语变量对学习的影响
本实验用不同的指导语达到实验性任务分离目的,结果发现被试在指导语上存在主效应,F=13.712,p<0.01,从表3和图3中可以看出,内隐组的区辨能力明显优于外显组的区辨能力。此外还发现,材料和指导语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F=6.83,p<0.01。采用色块材料时,内隐学习的效果明显好于外显学习的,F=19.98,p<0.01;采用色词材料时,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F=2.45,p=0.12(见表3和图3)。在指导语与时间和材料与时间两两之间以及材料、指导语及时间三者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见表1。
4 讨论
4.1 中学阶段的内隐学习仍然存在优势效应
内隐学习在成人阶段的作用已被普遍证明,但是处在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的中学生,情况如何呢?本实验初步回答了这一问题。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是指内隐学习的效果等于或大于外显学习的效果。比如,Reber和Millward用概率学习范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内隐和外显指导语组被试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外显指导语最可能表现出优势效应的前几轮测验中,也同样没有显著差异。Reber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复杂材料的内隐加工优于外显加工。在本实验中,无论从指导语还是从反复学习来看,外显学习组都应该比内隐学习组更有利。但即便如此,内隐组的区辨能力从开始就不逊于外显组,并将这种态势保持到了最后。因此,颜色学习中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是存在的,从而证明了内隐学习更大的普遍性。

4.2 非文字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突出
本实验所用的学习材料为色块和色词。色块为典型的非文字材料。在认知过程中,甚至在感觉阶段,就能完成对色块的加工。色词则不然,它毕竟是一个字,属文字材料。结果表明:色块组的成绩明显高于色词组的成绩,且差异极其显著(p<0.01)。专门对内隐组与外显组进行了学习材料的差异检验,发现内隐组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外显学习组并不存在这一显著差异。可见,不同材料真正影响的只是内隐学习的成绩,色块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突出。这涉及到内隐学习在哪些方面有更显著效果的问题。有研究[7]使用限定状态语法和双条件语法作为材料,结果在规则相对简单的双条件语法中外显学习效果较显著;而在规则相对复杂的限定状态语法中内隐学习效果较显著。在本实验中,色块作为非言语刺激,虽然不能说较色词这个言语刺激是难还是易,但作为用来学习记忆的材料,被试对平时经常接触的词的敏感性可能比一连串的颜色色块的敏感性要高,因此,在内隐学习中则表现出外显学习中感到较为困难的材料的优势学习效应。

此现象提示我们,内隐学习可能对学习材料更加敏感,而外显学习则不存在这种依赖。应用于实践领域,我们关注的是:对于内隐学习,可能某些材料更具优势。可以推测,在现实生活中,诸如画画[17]等工作,更多倾向于直观、形象思维,可能也更适合于内隐学习。而抽象思维,比如一些需要高级认知过程的材料可能更适合进行外显学习。在实践领域中利用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还应该在刺激材料的性质上下点功夫,尽可能找到更加适合内隐加工的材料,力求在应用实践中将内隐学习的优势发挥到极至。
4.3 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特征
所谓长时功效现象是指随着时间的增长,学习成绩呈现的逐步上升的趋势。Mathews[18]以英文字母为研究材料,提出了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现象。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不同于Mathews所用的研究材料,改用视觉色块和汉字色词。结果如图2所示,随着学习的推进,内隐组与外显组的成绩呈并行上升的态势。换言之,随着内隐知识的增长,个体外显知识也在悄然积累着,只是不及内隐知识突出而已。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内隐学习还是外显学习都具有长时效应。这里的长时效应具有非常的意义。它表明在内隐学习的时候,知识也在进行不断地积累,这为我们以后运用知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时效应的获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验中,被试经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过程,才表现出了长时效应。现实生活中,内隐学习也需要长时间的多次重复才能获得知识,因此无论何种学习都是需要一定的努力的。因此,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特征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教学上的实践价值。
综观本实验的结果,不难发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的,事实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是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统一。任何一个学习过程其实都不是纯粹的内隐或者外显学习,总是混合着另一种学习过程。杨治良等人[19]曾用一座大厦的框架结构来描述记忆的理论。该模型认为,内隐记忆就象框架结构中的钢筋部分,外显记忆就象框架结构中的水泥部分。如果单有钢筋构不成框架;同样,如果单有水泥也构不成框架,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座建筑物的基本框架。“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假设,在强调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相辅相成的统一性同时,依旧认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性,正如钢筋和水泥是各自独特性的建筑材料一样。而这同样适用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本实验以中学生为被试用颜色(色词和色块)为学习材料,探讨了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发现中学生内隐学习的效果显著好于外显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大范围内证明了内隐学习的普遍性;就不同材料的内隐学习而言,色块的成绩明显地好于色词的,表明非言语材料(色块)较言语材料(色词)更适合于内隐加工,内隐学习对所学的材料,较之外显学习更敏感;尤为重要的是,在时间变量上存在主效应,且内隐组和外显组成绩随时间并行上升,证明了颜色内隐学习中长时功效的存在。这提示我们:内隐学习需长时积累,也会长时间保存。这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67, 6(2): 317~327
2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语法范式. 应用心理学, 2001, 7(3): 45~50
3 张翔, 杨治良.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1992, 15(4): 11~16
4 Brooks L R. Nonanalytic concept formation and memory for instances. In Rosch E, Lloyd B B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New York:wiley, 1978. 170~211
5 Reber A S, Kassin S M, Lewis S et a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odes in the learning of a complex rule struct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1980, 6(2): 492~502
6 Schacter D L et al. Intention, awareness, and implicit memory: The retrieval intentionality criterion. Lewandowsky S, Kirsner K: Implicit memory: Theoretical issues.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9, 355~389
7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报, 2002, 34(4): 351~356
8 Rebecca L G. Transfer and complexity in 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7, 33(1): 154~207
9 Theresa J, David R S. Abstractionist and processing accounts of implicit learn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 42(1): 61~112
10 Sebastien P, Pierre P, Michel F, Axel C. Implicit learning out of the lab: The Case of Orthographic Regul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1, 130(3): 401~426
11 Anthony J G, Barbara A. Spelling Jeffery A Dusek and Howard B. Eichenbaum William Blevy. Relational Learning with and without awareness: Transitive inference using nonverbal stimuli in humans. Memory & Cognition, 2001, 29(6): 893~902
12 杨治良, 叶阁蔚. 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993, 16(3): 138~144
13 Marvin M C, Yuhong J. Contextual cueing: Implicit learning and memory of visual context guides spatial atten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8, 36(1): 28~71
14 Herbert H, Volker S, Thomas K. Implicit learning of sequences of task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1, 27(4): 967~983
15 Annie V, Pierre P. Implicit motor learning through observational training in adults and children. Memory & Cognition, 2002, 30(2): 256~261
16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8(3): 85~90
17 Paul J R, Kenneth K. Implicit learning in problem solving: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2): 178~203
18 Mathews R C, Buss R R, Stauley W B, et al. Rol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 A synergistic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 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9, 15(5): 1083~1100
19 杨治良等. 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 心理学报, 1998, 30(1): 1~6
CHARACTERISTICS OF IMPLICIT COLOR LEARN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o Xiuyan, Zou Yumei, Li Qiang, Sun Y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In th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we used 48 middle-school student subject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aterials (color blocks and color wor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implicit learning. And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time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Non-linguistic materials (color blocks) was fit for implicit learning much more than linguistic (color words) one; 2. Learning performance was better with time, which is named long time efficacy. The long time efficacy of implicit learning is important to teaching; 3.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mplicit-learning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explicit-learning group, through which we can reasonably figure out the superiority of implicit learning. Our hypothesi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materials would have an effect on implicit learning was experimentally supported.
Key words implicit learning, explicit learning, color, middle-school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