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e99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今国内外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模式,如何克服传统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直面挑战,实现突破,是发展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全面分析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入手,探讨如何创新我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出推动其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05-02
  
  一、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校企合作正是使职业教育得到更大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校企合作指学校与社会企业从科研到人才供求等多方面的合作。从职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来讲,校企合作是以“技术项目、人才输出”作为基本内涵的。一方面,职业学校的科技成果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渠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校企之间是人才输出与引进的两端,在人才市场上,校企之间自然形成自发和松散的供求关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职业教育中为满足企业所需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满足社会教育和培训发展所需劳动者的目标下,职业院校开展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方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讨,在开展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上已经达成共识: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本源关系,职业教育必须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一)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的根本需要
  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历史自然发展产生的,而是政府和有志之士引入和倡导的,是西方先进职业教育制度的“中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缺乏主动权,从根本上缺乏校企合作的动力。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成为职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内在需要。因为职业教育被推向了市场,必须迅速地迎合市场需要。市场的基本结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通过长期互动形成的复杂而又紧密的联结。面对市场,职业教育必须首先与其服务对象——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结,即进行校企合作。因此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基本途径
  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滑坡,陷入了发展困境。如何阻止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成为热点问题。学者们指出种种原因,有的认为是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有的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特色,有的认为是由于高校扩招,然而,职业教育走出困境最核心最关键的策略应是校企合作。依托行业和企业的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二、校企合作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尽管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和尝试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目前职业院校实践的各种模式都有其明显局限。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缺乏将校企双方的合作纵深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欠缺动力驱动和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整个社会大环境内,制度与政策对教育的引导作用举足轻重。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在校企合作上,既欠缺国家出台的相配套的法规体系等制度保障,也欠缺地方政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所制定并实施的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各种优惠政策。
  其次,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存在有一种观念: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中,校方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因为学校有求于企业,因此学校需要主动去联系企业,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企业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在“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润”这一标准下决定是否与学校合作,如果与校方的合作无法为其实现“赢利”的根本目标时,校企合作无疑就会面对“校方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同时,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特别是科技含量低的中小型企业,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学生实习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这也是众多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一个教育制度只有真正地与社会结构相适应,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相匹配,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生命力。作为一个“舶来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开始便有浓重的西方特色,它根植于西方的职业教育制度。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问题,至今也未得到很好解决。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儒家价值观根深蒂固,而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只有短短几十年。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既没有重商、重视技术的传统,也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模式上,缺乏后续合作
  从校企合作的广度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而绝大多数专业还是停滞在传统教育模式上。浅层次的合作无法融入企业的长期经营计划,对企业来说没有不可或缺的利益关系,企业经常因为担心实习对经营的影响,临时改变或取消学生的实习活动,导致已建实习项目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佳。由于企业合作意愿的缺失,使得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极少能在实践中得到推行。这一情况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普遍存在。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于2008年对本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内容方面是有所选择的,39家企业中就有6家企业不愿意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有10家企业不愿意向学校提供经费。
  学校与企业缺乏持久合作,校企合作“一次性”现象频现。校企双方在合作之初,往往较为热情。尤其在双方功利性目标的动力驱动下,校企双方的合作意愿都较为强烈,学校往往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不加评估企业的品质,盲目地与企业开展合作;而企业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或者出于其他利益目的,以“学校为企业提供多少劳动力”为条件答应与学校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的合作往往比较冲动,学校容易将劣质企业引入合作,而企业也不会真正开展学校所需要的合作项目,学校在得到经验教训后不得不提前终止合作关系,产生“一次性合作”现象。
  不论是浅层次的合作,还是“一次性合作”,对学校和企业及整个校企合作模式在实践层面的发展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走出困境的对策和措施
  在现阶段,直面挑战,走出困境,改变传统观念,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必须由政府做政策指引的。同时学校和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配合,实现合作的良性循环。
  (一)准确定位校企合作三方角色
  院校与企业、政府三方是构成校企合作模式的三个主体。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需要院校与企业、政府三方转变固有思想观念,明确定位各自承担的角色,明确彼此相关的利益关系。
  职业院校在合作中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人才培養的过程中;要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行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其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利用企业提供的便利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行业的需求是院校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开展项目研究的动力,因此企业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主动寻求与院校开展合作。同时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寻求互利互惠合作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思路
  要大力突破目前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思路不够开阔的局面,不要仅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在考虑专业对口的同时,要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在人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职业院校在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时,一方面应着力与行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合作,这类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比较正规,接纳学生实习、就业的能力较强,而且可以通过大企业这样一个平台,进一步辐射整个行业企业。同时,大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较强,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就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广布的经营网络输出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相对长期化。另一方面,在寻求与大企业合作的同时,不能将合作的对象局限于个别企业,而是要立足行业,通过与相关行业的协会组织或领导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在行业中的影响,迅速拓展与具体企业的合作关系。
  (三)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
  1.政府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动力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国外实践经验证明,政府利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两种方式对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统筹与协调。在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引导、鼓励企业和院校开展合作。
  2.制度保障。政府应制定完善与校企合作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尽快制定《职业教育法》的配套法规,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台配套管理条例,以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应出台一些专门的法规奖励或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如《青少年劳动保護法》《工业训练法》《企业培训条例》等,来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2]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3]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4]赵浩兴.校企联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浙江师大学报,2001(4).
  [5]方德英.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杨成.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韩爱群.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9]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10]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黑哨这个词没有必要做过多解释,简单说就是收受贿赂或得到指令,从而在吹罚比赛时故意偏袒某一方,置体育准则不顾的裁判。就像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在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一样,黑哨在足球圈也屡禁不止。一般情况认为,黑哨的猖獗程度与该国足球体制是否健全、足球氛围是否健康等因素息息相关。  博彩业的繁荣给足球运动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就像法国国家队主教练多梅内克所说,“看不见的幕后黑手尽管很难抓到,但你确实能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