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与孙膑赛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n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画院考试,有这样一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考生只画了一只空船系在河岸,却不敢画人;为表现无人的寂静,或在船边添一只蜷腿的鹭鸶,或在帆篷上画几只乌鸦。但是有一个考生理解“无人”并不是没有船夫,而是没有乘客。于是在船尾上画出吹笛的船夫,以他的寂寞无聊,显示没有行人的意境,这就比前两个画面生动深刻,因此夺魁。
   夺魁的考生无疑是善于动脑,善于审题的,他想到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
   关于作文的审题就是面对一个题目,要静静地思考,仔细审题,从实词到虚词,从字面到字后,要把题目的各个层面的含义都审出来,审准了,再动笔写。
   在这方面,元朝学者戴师初的经验是,“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现代教育专家何永康的经验是,“一下子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微想一下就想到的材料,也不要写;自己仔细思考之后想到的才是好材料”。英雄所见略同。这三位先生都强调,在作文的时候,不要轻易就动笔,而是应该多动动脑筋,选取最佳角度,三思而后作。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作者,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迟子建,在作文上就是善于思考的典范。迟子建认为:“命题作文就是在你的身旁设置了一道厚厚的墙,你如果只是在墙的阴影下徘徊,写出的文章必然会老气横秋,毫无生气。可是如果你穿越了这堵墙,就会看到别致的风景。”那么,怎样才能穿越作文这堵墙呢?
   在高一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作文竞赛,题目是《秋风与黄叶》。同学都已经刷刷有声地下笔了,迟子建却不急不躁地还在思考这篇作文究竟该怎么写。她说:“如果仅仅写秋风席卷大地,落叶飘飞的景色,我会毫不费力,而且可以赋予落叶以一种意义:它曾充沛地活过,它的凋零因而是壮丽的。可我猜测到很多同学都会想到这个立意,就没有兴趣去写。突然,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把历史比喻为黄叶,而把历史上一次一次的农民起义比喻为秋风呢?历史这枚叶子之所以如此金黄灿烂,不就在于这些农民起义之风的吹拂吗?”灵感如天梯一样垂下,她终于可以逾越《秋风与黄叶》这堵墙了。她的笔开始在白纸上飞快地走动,独特视觉的择取,使她在写作时一直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果然,她得了一等奖。
   这件事使迟子建获益匪浅。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迟子建当年参加作文竞赛的经历和感受,不难看出,它与蒲松龄、戴师初、何永康三位先生的高论正好不谋而合。
   说到选取最佳角度,孙膑赛马的故事也能在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
   孙膑赛马,又叫田忌赛马。田忌是齐国大将,他和齐威王赛马。起初,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由于齐王每一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的马都落后了。后来,田忌采用了孙膑的办法,先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一场;再拿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又拿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胜了第三场。这次比赛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以二比一获胜了。
   为什么同样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呢?其间的道理,便是败在力敌胜在智取。
   须知在激烈的对抗斗争中,自己一点代价也不付出的所谓“全胜”一般是不存在的。高明的指挥员不是把自己的决策建立在这种美好幻想的基础上,而是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出必要的牺牲,以求得最理想的结果。《三十六计概说》中的《第十一计:李代桃僵》一章上讲:“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即在长短之相较。而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推测者也。”就是以“孙膑赛马”作为例子的。这就是《三十六计》上所讲的“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田忌与齐王赛马只能有以上的两种比赛方法吗?孙膑的方法是否最好呢?如果我们深思一下,或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根据数学上的排列公式=3×2×1,我们知道田忌与齐王赛马应当有六种方案。
   这六种方案的不同,就在于变换了赛马的出场顺序。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孙膑采取的是最佳方案,三战二胜;而原先田忌采取的是最差方案,三战三负;其它四种方案则都是三战一胜。孙膑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如果田忌当初认真想一想共有几种比赛方案,也就知道哪一种容易取胜了。
   劳于审题,逸于作文。面对一道作文题目,我们就应当学习孙膑赛马,认真审题,找到最佳立意。
   孔丽,孙志学,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其他文献
踏着新课改的步伐,每位教师都积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视野,努力把语文课标的新理念贯穿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语文教师真正地走近学生,做贴心人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语文教学课堂中,笔者从讲台上走下来,腰弯下来,不再“居高临下”,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自然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
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以下情形非常熟悉:作文课,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文,就是万事大吉。在作文本下发以后,迫不及待地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再如听天书般听完老师的评讲,就把作文本搁一边了。这就是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总认为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了自己在作文中的主体性。从教多年,常听到有老师和学生感叹:“作文难,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的传统功能,课程的内涵,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如何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也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成功的导入,使学生一开始
我去过的重庆,没有什么眼花缭乱的小吃,所有的路边摊、大排档都是清一色的面碗被人捧着,一碗唏溜完还举碗喝底料,面碗遮面却未见害羞与犹豫,像是古时庆功宴一样,豪放快意。而且人数众多,有些壮观。   这是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接踵而至喧哗于那些拥挤萧条的面馆,无论是开着轿车过来,还是摩的载过来,亦或是走过来的,在等餐的人们都坐在同一高度的凳子上。我也乖乖坐下,听到了这个咬着辣椒出生的食客们对老板做面
写作是情感宣泄、生命倾诉的过程,是真实心声的表达过程。可是,多年来,我们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大多只是为了满足“应试”需要,学生必须完成他们没有什么体验或没有认真想过的事情的表达。作文目的过度功利性,致使作文教学模式化、公式化,使作文距离学生的心灵和生命越来越远。可以说,学生一边在完成作文,一边在内心里逃离作文;于是,孩子们要么编造夸大,要么标签代言,造成的后果是在语言的训练中丧失了最鲜活的语言,在表达
通过联想想象,把过去的事件重新回忆、演绎一遍,让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细节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学生作文或是课堂作文,或是考场作文,其本质都是回忆、联想、再现、构思、表达。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际,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情景再现,可以把生活经历体验,把阅读积累和成功的写作联系起来,让心灵插上翅膀,拓展写
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立足课堂,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手段,写讲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是这样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的。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春花图”: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飞在花丛中的蜜蜂、蝴蝶,以及树下满地的野花。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春花图”,然后加以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都开着很多的花,有许多蜜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多通过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读、写、听、说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可以说是有目标,却没有明晰的序列,其训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
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积累,对整个语文的学习和提高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听能力为主的活动   有一句话叫“耳亮为聪”,从中可以看出“听”与人的整体素质的关系。换句话说,“听”能力强,也就标志着相应的语文水平高。“听读”“听写”“听说”“听诵”“听讲解”等语文活动都离不了听。围绕“听”,我尝试过这样的活动:   1、听写字词。在此活动中,我不断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占有重要地位,这两者相辅相成,已是教育界达成的共识。如何有效地利用阅读带动写作,真正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读写结合出现的新问题  以往进入初中,学生不爱读书,阅读品味低下等问题,许多老师都敏锐地指出并找到了应对方法。新课改十多年了,阅读引起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一些城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