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画院考试,有这样一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考生只画了一只空船系在河岸,却不敢画人;为表现无人的寂静,或在船边添一只蜷腿的鹭鸶,或在帆篷上画几只乌鸦。但是有一个考生理解“无人”并不是没有船夫,而是没有乘客。于是在船尾上画出吹笛的船夫,以他的寂寞无聊,显示没有行人的意境,这就比前两个画面生动深刻,因此夺魁。
夺魁的考生无疑是善于动脑,善于审题的,他想到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
关于作文的审题就是面对一个题目,要静静地思考,仔细审题,从实词到虚词,从字面到字后,要把题目的各个层面的含义都审出来,审准了,再动笔写。
在这方面,元朝学者戴师初的经验是,“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现代教育专家何永康的经验是,“一下子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微想一下就想到的材料,也不要写;自己仔细思考之后想到的才是好材料”。英雄所见略同。这三位先生都强调,在作文的时候,不要轻易就动笔,而是应该多动动脑筋,选取最佳角度,三思而后作。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作者,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迟子建,在作文上就是善于思考的典范。迟子建认为:“命题作文就是在你的身旁设置了一道厚厚的墙,你如果只是在墙的阴影下徘徊,写出的文章必然会老气横秋,毫无生气。可是如果你穿越了这堵墙,就会看到别致的风景。”那么,怎样才能穿越作文这堵墙呢?
在高一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作文竞赛,题目是《秋风与黄叶》。同学都已经刷刷有声地下笔了,迟子建却不急不躁地还在思考这篇作文究竟该怎么写。她说:“如果仅仅写秋风席卷大地,落叶飘飞的景色,我会毫不费力,而且可以赋予落叶以一种意义:它曾充沛地活过,它的凋零因而是壮丽的。可我猜测到很多同学都会想到这个立意,就没有兴趣去写。突然,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把历史比喻为黄叶,而把历史上一次一次的农民起义比喻为秋风呢?历史这枚叶子之所以如此金黄灿烂,不就在于这些农民起义之风的吹拂吗?”灵感如天梯一样垂下,她终于可以逾越《秋风与黄叶》这堵墙了。她的笔开始在白纸上飞快地走动,独特视觉的择取,使她在写作时一直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果然,她得了一等奖。
这件事使迟子建获益匪浅。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迟子建当年参加作文竞赛的经历和感受,不难看出,它与蒲松龄、戴师初、何永康三位先生的高论正好不谋而合。
说到选取最佳角度,孙膑赛马的故事也能在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
孙膑赛马,又叫田忌赛马。田忌是齐国大将,他和齐威王赛马。起初,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由于齐王每一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的马都落后了。后来,田忌采用了孙膑的办法,先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一场;再拿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又拿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胜了第三场。这次比赛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以二比一获胜了。
为什么同样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呢?其间的道理,便是败在力敌胜在智取。
须知在激烈的对抗斗争中,自己一点代价也不付出的所谓“全胜”一般是不存在的。高明的指挥员不是把自己的决策建立在这种美好幻想的基础上,而是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出必要的牺牲,以求得最理想的结果。《三十六计概说》中的《第十一计:李代桃僵》一章上讲:“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即在长短之相较。而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推测者也。”就是以“孙膑赛马”作为例子的。这就是《三十六计》上所讲的“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田忌与齐王赛马只能有以上的两种比赛方法吗?孙膑的方法是否最好呢?如果我们深思一下,或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根据数学上的排列公式=3×2×1,我们知道田忌与齐王赛马应当有六种方案。
这六种方案的不同,就在于变换了赛马的出场顺序。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孙膑采取的是最佳方案,三战二胜;而原先田忌采取的是最差方案,三战三负;其它四种方案则都是三战一胜。孙膑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如果田忌当初认真想一想共有几种比赛方案,也就知道哪一种容易取胜了。
劳于审题,逸于作文。面对一道作文题目,我们就应当学习孙膑赛马,认真审题,找到最佳立意。
孔丽,孙志学,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夺魁的考生无疑是善于动脑,善于审题的,他想到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
关于作文的审题就是面对一个题目,要静静地思考,仔细审题,从实词到虚词,从字面到字后,要把题目的各个层面的含义都审出来,审准了,再动笔写。
在这方面,元朝学者戴师初的经验是,“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现代教育专家何永康的经验是,“一下子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微想一下就想到的材料,也不要写;自己仔细思考之后想到的才是好材料”。英雄所见略同。这三位先生都强调,在作文的时候,不要轻易就动笔,而是应该多动动脑筋,选取最佳角度,三思而后作。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作者,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迟子建,在作文上就是善于思考的典范。迟子建认为:“命题作文就是在你的身旁设置了一道厚厚的墙,你如果只是在墙的阴影下徘徊,写出的文章必然会老气横秋,毫无生气。可是如果你穿越了这堵墙,就会看到别致的风景。”那么,怎样才能穿越作文这堵墙呢?
在高一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作文竞赛,题目是《秋风与黄叶》。同学都已经刷刷有声地下笔了,迟子建却不急不躁地还在思考这篇作文究竟该怎么写。她说:“如果仅仅写秋风席卷大地,落叶飘飞的景色,我会毫不费力,而且可以赋予落叶以一种意义:它曾充沛地活过,它的凋零因而是壮丽的。可我猜测到很多同学都会想到这个立意,就没有兴趣去写。突然,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把历史比喻为黄叶,而把历史上一次一次的农民起义比喻为秋风呢?历史这枚叶子之所以如此金黄灿烂,不就在于这些农民起义之风的吹拂吗?”灵感如天梯一样垂下,她终于可以逾越《秋风与黄叶》这堵墙了。她的笔开始在白纸上飞快地走动,独特视觉的择取,使她在写作时一直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果然,她得了一等奖。
这件事使迟子建获益匪浅。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迟子建当年参加作文竞赛的经历和感受,不难看出,它与蒲松龄、戴师初、何永康三位先生的高论正好不谋而合。
说到选取最佳角度,孙膑赛马的故事也能在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
孙膑赛马,又叫田忌赛马。田忌是齐国大将,他和齐威王赛马。起初,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由于齐王每一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的马都落后了。后来,田忌采用了孙膑的办法,先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一场;再拿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又拿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胜了第三场。这次比赛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以二比一获胜了。
为什么同样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呢?其间的道理,便是败在力敌胜在智取。
须知在激烈的对抗斗争中,自己一点代价也不付出的所谓“全胜”一般是不存在的。高明的指挥员不是把自己的决策建立在这种美好幻想的基础上,而是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出必要的牺牲,以求得最理想的结果。《三十六计概说》中的《第十一计:李代桃僵》一章上讲:“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即在长短之相较。而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推测者也。”就是以“孙膑赛马”作为例子的。这就是《三十六计》上所讲的“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田忌与齐王赛马只能有以上的两种比赛方法吗?孙膑的方法是否最好呢?如果我们深思一下,或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根据数学上的排列公式=3×2×1,我们知道田忌与齐王赛马应当有六种方案。
这六种方案的不同,就在于变换了赛马的出场顺序。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孙膑采取的是最佳方案,三战二胜;而原先田忌采取的是最差方案,三战三负;其它四种方案则都是三战一胜。孙膑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如果田忌当初认真想一想共有几种比赛方案,也就知道哪一种容易取胜了。
劳于审题,逸于作文。面对一道作文题目,我们就应当学习孙膑赛马,认真审题,找到最佳立意。
孔丽,孙志学,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