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关花被毁方式和年代史探讨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zxcv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上关花,始于唐,兴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元时将它列为大理的四大绝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第二。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先生,跋山涉水,展转万里,亲临大理苍山云弄峰北麓“和山”坡地上,即今之花树村背后的坡地间,仔细地观察了这棵久闻之奇特花树,并将观察所得写在了弥足珍贵、传世生辉的《徐霞客游记》之中。后来有关花的文字记述渐多。由于其“质如桂,香闻里许,每朵12瓣,应十二月,闰月则加一瓣”而称奇。古人无法对这棵奇花树之奇作出科学解释,也尚未有一个植物学的命名,人们曾赋予这样那样的名称,如因生长于和山里而称“和山花”;因香气飘溢甚远而名“十里香”,因植朝珠而生,谓之“朝珠花”以及“龙女花”等。后来因为它生长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上关城北郊而名之为“上关花”。奇花因要地而得名,要地因奇花而添异彩!此乃天然造化。由于这一名称易认知,流传广,时间长,从而逐渐取代了别的名称,是必然的结果。
  现代植物学家认为“上关花”属于木兰科木莲属,为常绿乔木。但是现在生存的木莲,不像上关花那样奇特,可能不属于同种,也许与“上关花”为同一个种的木莲花还未被重新发现。
  历史上的上关花,由于稀有奇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特别是那些官家游客及其成群结队的随行人员的到来,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越来越繁重的无偿接待负担和滋扰,村民们在年复一年的重负难以继续支撑的情况下,采取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毁灭花树的措施。但是,以什么方式毁灭的?传说不一,是哪一年被毁灭的?未见确切记载。因为上关花的名声远播,身世极不平凡,目前又值发展旅游事业,兴建上关花公园之际,有必要对此奇花的命运,有个符合历史事实的了解和认识,以明后人,特发表此文。全文分上关花史料记述、神话传说、上关花被毁方式及年代三部分论述,若有不符合历史事实或不够确切之处,盼望知情者予以明示。
  
  一、上关花史料记述
  
  1、《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载:“……从其侧油鱼洞交大路而西逾坡,不得路,望所谓三家村者,尚隔一箐距西峡间。乃沿西山南向西而趋,一里,渐得路,转入西腋,半里,抵三家村。问老妪,指奇树在村后田间。又半里至其下。其树高临深岸,而南干半空,自然挺立,大小及省城土主庙奇树之半,而叶亦差小。其花黄白色,大如莲,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闰增一瓣,与省会之说同:但开时香闻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则省中所未闻也。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上关以此花著。按志:榆城异产有木莲花,而不注何地,然他处亦不闻,岂即此耶?花自正月底二月终乃谢,时已无余瓣,不能闻香见色,惟抚其本瓣其叶而已。乃从村南下坡,其东南二里而至沙坪”。
  2、《滇略卷三·产略》中记载:大理和山之麓,有树高七八丈,叶如桂,花开白色,每朵十二瓣,以月数,遇闰月辄多一瓣。相传仙人所种,更无别本,土人因其地,名之曰和山花。豫章邓诗有云:“此花种来不知岁,要识岁功验花蒂。霜叶青青雪作葩,风前十二钗横斜。”又云:“古来才士有弃置,不信请看和山花。”录自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
  3、明·艾自修《和山花》诗:“琼树依斜谷,花开十二幅,逢闰瓣加之,香来十里馥。幽藏榆北遐,色让牡丹霞。何当绣斧使!?下轱问山家。”录自宋文熙《历代诗人咏大理》
  4、《邓川州志·杂异》记述:“和山花,龙首关北三里许,地名花树村,有花焉,不识其名。以产于和山里遂呼为和山花。始于唐,树高六七丈,质如桂,色白,香闻里许。朵分十二瓣,逢闰加一,历古无异,咸称为仙人遗种,传闻既广,冠盖日临,居民病斧之,今亡矣。”〈注:修志时间:清咸丰辛亥(公元1851年)嘉平月(12月)〉
  5、清·邓川艾濂《和山花考》:“榆郡四景,上关则以花著名,花去关北二里许,地属邓界,考其遗址,今所称花树村者也。花始于唐,质似桂,色白,香闻里许。每朵十二瓣,逢闰加一,土人借以占时,无爽,自唐以来,未得名,因生于和山,即以和山花名之。噫异矣!”旧《志》载:“迁客骚人题咏甚富,沿及名季,传闻日广,冠盖时临,居民遂受其累,由是根摧栋折,不旋踵而属子虚,哉!夫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维兹花也,不幸不生于岩壑,又不幸而干造物之忌,是岂不为瑞而为妖与?抑或有阶之厉者乃至此与?故略志之以寄山榛隰苓之慨云。”录自《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二卷《道光云南通志·食货志》物产三。
  6、民国·罗养儒《云南掌故》载:“曰上关者,从实地上考之,而在上关前去十(?)余里之沙坪街后约二里之和山寺内。寺居苍山北头云弄峰麓之一小地名,是处有一佛寺,咸曰和山寺。志载:‘和山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遇闰月辄多一瓣。俗以为仙人遗种,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以其地名之。似此,和山花亦优昙花之流也。’惟据地方父老而具有充足知识者言:‘云和山花,状若单片牡丹,大如拱拳,白而微黄,花心如莲房,作黄绿色,复有如指大之十余细瓣,未簇着花心。叶则如岩桂而色泽略逊,香味则较桂叶为浓。此花种自何时?殊不可考。但传曰为仙种耳。’又传云:‘在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70年)花极繁荣,年开数百朵,香溢百步外,花开于春初,而延至春末,要必春尽,始云谢尽。’又云:‘花之神绝,是由花开放时,来观者之众多属显贵,随来仆从杂在骚扰地方,彼怨恨难蠲者乃将此花麝死,而后来亦无萌蘖之生焉。’其说如是不知否?”
  7、清·杨柄锃《邓川州志》第八册卷末杂异:“和山花,龙首关北三里许,地名花树村,有花焉不识其名,以产于和山里,遂呼和山花,始于唐。树高六七丈,质如桂,色白,香闻里许,朵分十二瓣,逢闰加一,历占无异,咸称为仙人种,传文既广,冠盖日临,居民,病而斧之,今亡矣。”注《邓川州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菊秋(九月)杨柄锃春樵氏撰。
  
  二、上关花之神话传说:
  
  1、传说,苍山云弄峰下有块光滑的大石头,名叫“靠天石”,上关村有个叫段隆的樵夫上山砍柴,常在石上歇脚,对石头很有感情,他吃饭时,也要先敬这块石头。一天,段隆在石上歇脚时,突然从石头上走出一位白发童颜的老人,两人交了朋友。后来段隆的妻子难产,求老人搭救。老人给了他一颗“朝珠”,嘱咐他只能含在嘴里,不能吞下肚去,也不能掉在地上。段隆照老人说的去做,孩子果然平安生下来了。但是妻子玉珍生孩子时,一不小心把朝珠吞下肚,被孩子捏在手里掉落在地上。段隆急忙拾起珠子,清洗干净后送回给老人。老人说,你把珠子拿回去种在地上,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吧。段隆把朝珠种下地,不几天就长成了一棵大树,而且与别的树不一样,它一个月开一朵花,一年开十二朵,若遇上闰年十三个月,则会开十三朵花,一朵花结九颗籽,一年结一百零八颗籽。籽儿个个与朝珠一个样,晶莹夺目,五光十色,村民们都很高兴,把它叫做“朝珠花”。
  后来这花籽的光辉照到了皇宫,皇帝就派御林军到上关护花,说朝珠要一律进贡,任何人不得采摘。县太爷也就以供养御林军为借口,向老百姓敲诈勒索,还把玉珍抢去做妾。老百姓忍无可忍,商量对策。大家决定一路人马以慰劳御林军为名,待把御林军灌得酩酊大醉时,砍掉了“朝珠花”;另一路人马由段隆带领去救出玉珍,而后逃出关外。这样,“上关花”才在世上消失了。此传说录自李光荣编《大理风光名胜传说诗联选编》。
  2、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岁在甲子立的周城《段福墓志铭》载:“……祖妣氏,身怀有孕,难以临盆,因神人赐以菩提子,使含口内,果应,于是下咽,乳儿双手捧出,先祖将菩提子送还,神人遂驾云而去。先祖于是将菩提子种于周城之北教场,遂名之曰:‘上关花’。此先祖善果栽培之力也。”摘自《喜洲镇志》录文篇。碑存周城村。
  
  三、上关花被毁的方式和年代考
  
  上关花,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兴盛繁茂时期,因为树高、花香、状美,无比稀有而神奇,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官家游客及随行人员,特别是在明末清初,他们只想鱼肉百姓,只顾享乐,不思百姓生活之艰辛,不顾农民接待负担沉重之苦和受滋扰之痛。当地为数不多的农家,在难以继续长期支撑接待重任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又不敢冒犯官家,只得毁掉这棵历史悠久而奇特的上关花。对其被毁的方式和年代,作如下探究。
  1、毁灭上关花的方式:有的说将护花的官军醉翻后,将树砍除;有的说直接放火将树烧死。二者均会引起官方追查责任,难以置信。有一种较为合乎逻辑的传说是,为避免官府的追查和惩罚,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先让各家各户将用过的洗脸等生活废水直接浇灌于树根,久而久之,树根被腐,树枝叶逐渐枯萎——干枯之后才砍而除之。尽管致死上关花的方式方法的传说不一,但是毁灭上关花的原因,不论是文字记载或口头流传是相同的。毁灭上关花的做法,今天听起来,也许会有人认为是愚昧的行为,但就历史而言,产生这种时代悲剧的历史罪责元凶,主要是当时的官府。
  2、上关花树被毁的年代:因为尚未找查到花树被砍的年代记录;也不知艾自修的《和山花》诗是何年写的,所以只好暂且从以下相关的资料中,推算出相对接近事实的时年。
  首先是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到这棵花树的年代是明崇祯十二年即清太宗崇德四年己卯(公元1639年)。二是邓川州人艾自修的《和山花》诗:“琼树依斜谷,花开十二幅。遇闰瓣加之,香来十里馥。幽藏于北遐,色让牡丹霞。何当绣斧使!?下轱问山家。”最后一句是表明了花树被砍后,作者到了和山村作了询问,也是唉叹之问。三是从敖宏贞《重修邓川州志》转录艾自修编纂《邓川州志》自叙中得知,《邓川州志》的编纂始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刻成于明隆武二年丙戌(公元1646年),先后历时6年。在自叙落款处称:“八十叟艾自修赘言”。证明艾自修80高寿时为公元1646年。但是我尚未能看到艾自修编纂的《邓川州志》,所以还不能断言《和山花》诗是否已在该志之中。若艾自修编撰的该志中已有此诗作,那么上关花被毁灭于公元1641年——公元1646年之间。而《和山花》诗是在《重修邓川州志》中见到的。如果诗是在此志书中的首次记载,不是由前志书中转录的话,那么诗作的年代是在《邓川州志》纂刻成书之后的公元1647年——公元1649年之间,也是花树被砍毁的年限。最后年限之所以是公元1649年,是因为施立卓《白族丛谈》“二艾”及其遗书一文称:“艾自修生于明嘉靖末年(公元1566年),活到80多岁。”(有的说80余岁)。80多岁以83岁计,他去世的时间应为公元1649年;80余岁以82岁计,则为公元1648年去世,与其完成《邓川州志》的公元1646年是基本相吻合的。
  综上所述,推论上关花被毁的年代在明末清初的公元1646年前后,这样有可能接近事实些。若往前推5年,就会与徐霞客观察到花树的公元1639年太接近;若往后推5年,艾自修已经过世。如果《和山花》诗的创作年份得以证实,那么上关花被毁的年份也就可以确定到某一年了。现在只能略为宽泛地推论为公元1646年前后。这样,可以大约地说,上关花,在自然界生活了800年左右的时间,它始于唐,兴盛于宋、元、明,终于清,历经了四、五个朝代,似乎它的命运也受制于社会的兴衰。
  现在随着祖国日趋繁荣昌盛,同科同种不同株的上关花,已经在大理点苍山北支笏山(上关村波罗塝的独山及大山)麓的上关花公园里茁壮成长,供越来越多的游客观赏。
其他文献
时延是控制网络性能分析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针对网络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拓扑结构和数据特性,基于统计网络演算,得出了系统在不同调度策略下的时延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控制
有人说过青春是一场浓墨重彩的戏,喜怒哀乐一应俱全。  曾经的记忆中,因为狠狠地摔了一跤,父母理都不理就走开,却留下自己独自一人哭得昏天黑地。于是难过了好几天,也跟亲爱的爹娘赌气了好几天。  那么如果是现在的话,跌倒在地还是会疼出眼泪,但是再没有了向父母求助的那种想法,只想着要自己爬起来,拍拍灰大踏着正步向前走。当然在跌倒的同时也开始会满脸通红地难为情,在意周围的人是不是会笑得很没良心。   于是乎
在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都有高岭石存在,本文分析了这些土壤样品的水溶态镁离子和pH值。结果表明,中山站地区土壤中的高岭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含量范围为26%~57%;而中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鲁迅名作《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但孔乙己真的死了吗?欢迎大家走近‘艺术人生’。我是朱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一期的主人公是谁了……”  台下一阵大叫,都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孔乙己的名字,观众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们是想看看这孔乙己现在的状况。  朱军笑着说:“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孔乙己上台,大家鼓掌!”  掌声雷鸣般从四面八方响起来。可迟迟不见孔乙己登场,是不是他的腿现在还没
期刊
该文采用激光熔凝方法对钢表面稀土渗碳层进行改性处理,系统地研究了稀土渗碳激光熔凝复合处理对钢表面腐蚀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得到提高材料表面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的
在一个幸福家庭中,有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女孩,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一个农村女孩。  我上了初中,不得不离开父母来到城里上学,我舍不得,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舍难分,因为我知道,这样一来父母给予我的爱就会随之疏远。  然而,我错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读懂了一切。  爸爸为了供我上学,不辞辛苦,整日劳碌,甚至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了,他找了一份工作,工资不是很高,为了让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些,他白
地名被喻为“活化石”,因为其中往往能找到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某些信息。宾川在明代以前是少数民族聚居杂处的地方,至今大部分已汉化,但仍留下了许多白语地名和彝语地名。有些白语地名也已汉化,但从它的变化过程中还可发现地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宗教文化的变迁等信息,推敲一下是很有趣味的。     黑家邑原来是李家村    宾川西部有个山村叫黑家邑,是南诏以后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故里萂村的一个小村。笔者于1978
周钟岳(公元1876年--1955年)先生,是云南近现代史上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政治家,早年留学日本时即加人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后来担任过许多重要职
董宁川,男,1919年12月生,大理白族,中共党员。1939年毕业于河内法文中学,1945年毕业于华中大学英语系。1948年留学巴黎政治学院,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史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任
2007年8月23日,老友谭百辛走了,他走得竟如此匆匆。当我在电话里听到这一不幸消息时,不禁潸然泪下,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回忆半个多世纪和他的交往,恍如昨日,依然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