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kny6194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是数学教學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在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教材。这种安排,虽然是在课堂上研读教材,但仍可看作是一种“课前预习”;由于是在课堂上进行研读,故与通常所说的“课前预习”又有所不同。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了解基本概念,对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进行初步学习,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在教材中标出关键字词,对定理、公式进行推导;然后冷静地进行自主建构,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静心思考,重点突破。
  第二,要设置有价值的思考题。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设置数量适中、难易适度的思考题,以促使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样的问题,首先可从教材中已有的问题中选取,也可由教师从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的“练习”中选取,或者由教师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自行设定。在设计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基础性、层次性和启发性,尽可能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教材中的一些思考题,在提出问题之后,紧接着就给出了明确回答。这种内容呈现方式,会助长学生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解决这些思考题的过程进行“监控”,促使其深入而又独立地思考。
  第三,还要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学习教材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例题,可以针对教材上的例题及练习题,让学生在不看解答过程的情况下自行思考解决。学生在努力思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刚刚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提取、加工、迁移、应用,从而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由此,我们还可以提出一种更为大胆的设想:教师不必在布置作业之前,系统全面地讲解例题,归纳总结所谓的“题型”,而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所布置的作业题,从而使做作业的过程也成为探究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只需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归类评析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措施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也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进行了独立而又充分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讨论仅是“动”起来的一种手段,而非“动”起来的本质,不应把课堂讨论的开展情况作为评判学生参与程度的标准。
  总而言之,让学生“动”起来的核心是在思维层面上动起来,学生课堂参与的核心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给学生提供“动”的时间,提供“动”的机会,营造“动”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实现课堂学习的真正参与。
  (责 编 欣 航)
其他文献
对供水系统的能耗进行分析,阐明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变其运行工况。通过曲线拟合、建立数学模型和实施实时监控,实现水泵组合方案和调速策略的优化,在满足供水流量
从试验到生产对脱墨污泥的几种絮凝处理工艺进行了比较,认为APAM(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较CPAM(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脱墨污泥的处理更为经济有效;采用Al2(SO4)3与APAM复合使用比
研究了电极材料、电极间距、电流密度、单位体积渗滤液所用电极面积等因素对去除渗滤液中COD和NH3-N的电流效率及比电耗的影响,结果表明:用SPR作阳极,减小电极间距,可降低CO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洗涤、智慧的启迪。但是,在一些农村学校,有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低。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农村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方面。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家长让孩子吃好穿暖就行。调查显示,在这些学生家庭中,父母能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的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学困生在遇到阅读的难题时
提出了考虑变压器铁磁特性的有载调压变压器无暂态切换理论.该方法用双曲函数表达式来拟和变压器的铁磁特性,采用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得出考虑铁磁特性的激磁电流表达式.并利用
对刚刚接触英语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五步教学法,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教师讲授起来易于操作、易于突破重难点,学生也易学、乐学、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