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融合:《逍遥游》阅读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成就了其“文学性”,作者庄子也成为诸子中真正的“文学家”.道家对于形而上与终极性问题的思考在诸子中也最为突出,庄子被牟宗三称为“半个哲学家”.实际上,《庄子》的文学性衍生于哲学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依据《庄子》哲理散文的文体特性,恢复其文化经典的地位.具体到《逍遥游》,就要发挥其在语文课程中“定篇”的作用,将语言和哲学思想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随之调整阅读策略与方法.
其他文献
作者写作时运用反常技法,要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和人物性格逻辑.反常技法可以表现文章主题,可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可以展现人物美好的品德,可以以乐衬哀以反衬正,可以使文章曲折多姿.
[创意说明]rn关于《我与地坛》情境任务的设计,笔者以史铁生散文集《妄想电影》中提及的“电影拍摄”作为真实情境,旨在通过对拍摄镜头的讨论,让学生发现史铁生由“个人严酷的命运”出发,最终呈现为“对人类的整体存在的担当”这一过程,进而理解史铁生如何通过在地坛中沉思完成自我超越,最终找到“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期刊
和多数文人不同,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利用笔墨写成的,其中还蘸染着鲜血与眼泪.读辛弃疾的诗词作品时,人们总会领悟到一种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辛弃疾的诗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单元、一篇课文该教什么?这是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性”“教学内容的相对合理性”,用更浅俗的话来说就是——“教什么”才不会“教错”.在新课标、新教材大背景下,教师要确立“有效教学要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人手”的基本理念.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做精准的教学设计,避免“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乱教”.为此,我们至少要考虑“标”“本”“文”“生”四个方面.
期刊
高一必修上第一单元诗歌教学,可秉着兼顾文学学理的合理性与学生学习的可操作性原则,以“意象”为核心展开一次集中学习,归纳切实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涵.具体方法为:通过鉴析诗歌中不同词性成分来捕捉体会“意象”及其内涵,再进一步以“中心意象”和“意象群”的意象分类方式来为诗歌分类,为学生提供一种通过判断诗歌类型进行相应诗歌鉴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