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专题探究”引领学生数学地思维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64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了“圆锥体积的计算”之后,我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测验,测验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题1:如果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一共是48立方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已知圆锥的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高是()厘米。
  题2:把一个底面积45平方分米,高7分米的圆柱体钢块,铸成一个圆锥体零件,这个零件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已知这个零件的高是9分米,那么它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第1题的得分率为92%,第2题的得分率仅为28%。两道难度相仿的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于是我决定调查了解第2题错误的同学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这道题的?对题意的理解存在着怎样的错误?调查的结果如下:
  生1:在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强调用“底面积乘以高”后一定要除以3或者乘■,所以我用45×7÷3来求这个圆锥的体积。因为圆锥的体积算错了,所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也求错了。
  生2:这个题中圆锥的体积为什么不需要除以3,我感觉还是很困惑,为什么计算圆锥体积有时候要除以3,有时候又不要除以3,还是分不清。
  生3:我在理解这道题题意的时候,把这个圆柱和圆锥看成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所以我就用45×7÷3来求这个圆锥的体积了。结果发现自己错了,它们并不是等底等高的。
  这一调查的结果让我豁然开朗,学生对自己解题失误的反思更让我察觉这一失误并非偶然,学生在解决类似的问题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这一“群体性”的失误也让我对这一失误提高了警惕,试图“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分析其内在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从而提出改进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道题的“群体性“失误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片面强调解题方法的“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应用圆锥体积公式求体积时,教师常常会提醒学生乘1/3或者除以3,事实上,这也确实是学生解决“已知圆锥底面积(或者底面半径、直径)和高,求圆锥体积”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但这一教师原本善意的提醒,但经过不断的练习强化后,学生就产生了“凡是求圆锥体积就要乘1/3或者除以3”的不良思维定势。
  2.教师忽视了学生“文本解读”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练习中,学生对“圆柱体钢块熔铸成圆锥体零件”这一问题情境中圆柱与圆锥之间量的关系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或者说学生并没有能理解题意。对问题情境的错误解读与解读偏差导致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机械、僵化地套用公式。归根结底,反映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的缺乏,也反映了教师在这方面的思维训练的不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题2问题情境中圆柱与圆锥之间量的关系,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即思考这个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即学会分析思考稍有变化的实际问题情境。而这些,可以通过“专题探究”来实现,让学生在“专题探究”中学会分析、辨别、思考,自主探究。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断:
  专题探究:圆锥的体积怎样求?
  教师出示专题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三个问题情境中圆锥体积与圆柱的关系,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一:一个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底面直径8厘米,高是3厘米,若把容器中的水倒入一个底面直径6厘米的圆锥形容器中,正好倒满,水深多少厘米?
  问题情境二:一个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有水,把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锥形铅锥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1厘米,铅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问题情境三:一个圆柱形铁块,底面直径6厘米,高30厘米。把它熔铸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的高是1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专题探究,学生发现,情境一与情境三中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是相等的,求出圆柱的体积也就求出了圆锥的体积;情境二中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形容器中上升的水的体积,求出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就求出了圆锥的体积。进而学生发现并不是求圆锥的体积都需要除以3,解题时要理解问题情境的本质所在。
  上述的这些具体的问题情境虽然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却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圆锥的体积均不是用圆锥的底面积×高÷3直接进行计算的,而是通过计算与圆锥等体积的物体体积来间接计算的。情境一与情境三都是“形状改变,体积不变”,情境二中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中水上升的体积。笔者以为,在运用专题探究,引领学生数学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设计“专题探究”情境,剖析情境中的数学本质
  研究表明,重复的机械性训练会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学生的思考力,影响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情境的理解。如果教师只依靠模仿性练习让学生“记住”知识,而非推进认知结构,就会将数学肢解成零散的小步骤来训练,活生生的数学思想就被完全割裂,不复存在。而数学专题探究的优点在于,通过创设一组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别,找出情境间内在的联系,从而找出这一类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情境的本质结构。
  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刻意地强调除以3,导致学生的解题思维僵化,狭窄,所以专题探究的作用还在于,通过这一组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灵活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2.如何通过“专题探究”引领学生数学地思维
  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必要的训练使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解题“模式”,但更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内部表征,引导学生思考时直逼问题的“数学内核”,这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就很难对问题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加以合并,很难真正地学会解决问题。
  专题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解读数学问题情境的能力。如上述案例中,引导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与已知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发现这里的圆锥体积并不是直接求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间接求解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呈现形态的问题情境进行比较,进而发现问题结构的异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思考这些看上去并无联系的情境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理论?这些事实能否被纳入某一个统一的数学结构?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题的策略、技巧、思想方法,进而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模型。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分析设计企业承接工程总承包业务在法律法规、投标及合同签约、财务、项目管理、人力资源五个方面的风险,然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旨在为设计企业的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提供参
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较高,较早进行风险管控将取得较好效果。从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及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
随着PPP模式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规范化,培养专业PPP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建立一套系统的、通用的PPP知识体系指南变得极为重要。参考知识本体的构建方式,总结出适合PPP领域的
分析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并进行估算,以多层砖混居住建筑为例,比较节能与非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后提出节能建筑的推广建议。
很多父母和老师都感慨:现在的小孩难管教。其实,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红旗二校70多年风雨历程铸就了“教育质量优,管理效益高”的社会声誉和“尊重主体人格,满足主体需要,挖掘主体潜能,促进和谐发展”的主体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质量闻名遐迩。新教学大
说真的,已经有两年多不用讲台了。虽然之前早就耳闻美国正掀起“无讲台运动”,虽然之前早就看多了许多关于民主课堂拒绝讲台的文章,但我不用讲台的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在课堂上漫步。  喜欢的理由很多,先从健康角度说起。一节课40分钟,“屹立”在讲台附近少有移动的话,腰也酸了,背也疼了,腿也抽筋了,时间久了还有头昏脑胀的感觉。就像赵本山在小品中说的那样“这么整,没事人儿愣给你整出些毛病来”。解决办法很简单,
以聊城市军需路一号建筑庭院改造为例,从改造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和体量的计算等三个方面剖析有效的改造途径,总结改造的经验,以期为同类型海绵项目改造提供参考。
基于断点回归的分析方法,利用国家中心城市房地产新建住宅价格指数与相关变量的月度数据,对各城市限购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限购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不同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意识、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相比语文和数学主干课程,小学科学课也应是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笔者对当地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情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