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路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E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路内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这个以“路小路”为人物主角,以戴城为城市背景的故事,在之后的几年中不断蔓延。2009年的《追随她的旅程》是《少年巴比伦》的前传,还在创作中的短篇小说集《十七岁轻骑兵》,在某种意义上是《追随她的旅程》的前传和番外篇,刚刚出版的这部《天使坠落在哪里》被称为这个“追随”三部曲的终结篇。3部长篇小说以及还在创作中的短篇小说集,把路小路和戴城的故事,从1989年一直写到千禧年之前的1998年。
  “追随”三部曲里的人物路小路、杨迟,以及虚构的戴城,多少可以在路内的生活中找到真实的对照,“如果要说原型的话,那只能说是我自己。我从来不承认我是人物的原型,但是有一种很狡猾的说法,比如人家说人物身上有你的影子,我觉得应该倒过来,我身上有这个人物的影子。总之不承认自己是这个小说人物的原型。”曾经的路内跟小说里的路小路一样,干了很多职业,“并不是我自己选择要干什么东西更好玩,是我干不下去了,不得不再换一个行业,营业员、销售员,一般也就是干几个就不干了,结果这些东西现在出现在我的履历表上。”
  日前,在去年成为上海作协签约作家的路内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写作对路内是一份职业,他说:“上一代作家有年代和体制的优势,我们这一代优势没有了,只能通过市场,从下往上,靠职业精神维持下去。王安忆老师那一代作家,在写作生涯中有转换过程,他们前期很成功,到近期成功转入职业作家身份,同时还带有公共知识分子的背景。我们这一代是一开始就要有职业精神。 ”
  路内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无论是在他的作品中还是日常交谈中。在过去几年中,经常会在聊天中听到他那些真实或虚构的离奇故事,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听到的故事就成了他小说里的内容,比如在《天使坠落在哪里》中认养小女孩的故事,就在很久之前听他讲过。上海作家走走说,“写作满足了他讲故事的需求,满足了他说书的需求。”
  除了“追随”三部曲,路内在过去的几年中还出版了长篇小说《云中人》和《花街往事》。据路内透露,电影版《少年巴比伦》将于今年6月开拍,《花街往事》电影也已处于筹拍阶段。
  最初没想过三部曲
  记者:《天使坠落在哪里》被称为这个系列的终结篇。真的不会再继续写下去了吗?
  路内:我再也不会碰这个题材,但我还欠出版商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关于路小路的故事,所以要写完,可能是明年或者是后年出,叫《十七岁的轻骑兵》,讲的是路小路17岁的故事,应该比三部曲所有的年代还要早,发生在1989年、1990年初的。现在大概凑了七八万字。我会写到15万字再出版。
  记者:2006年开始动笔写路小路和戴城的故事,当时想过这个小说最后会成为三部曲,共70多万字吗?
  路内:2006年我开始写《少年巴比伦》,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说:“你要写8万字,为什么?写长了没人给你出,說不如把这个小说拆成短篇小说集吧,容易发表。”当然我也不是很有名的作家,但听了也会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写到8万字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才展开了一半,那么就继续往下走。所以现在这个体量,自己是预料不到的,就像一条路你不知道它有多长。当我写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个小说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控制住整个长篇的节奏和体量。
  当时没有想过会写第三部。等到第二部《追随她的旅程》写完之后,别人就问我这个故事到底写完没有?在《追随她的旅程》里,我把路小路这个人倒回去,写他18岁的时候。第一部是写路小路20岁的时候,第二部是写他18岁的时候,人家就猜你第三部是倒回去写他的童年14岁吗?那时我就夸下海口,我要写三部曲。当时市场上70后作家出三部曲的还不多,冯唐算一个,后来我发现还有颜歌,她是80后。我当时有一个朋友写过3个三部曲,都是长篇,但都没有出版过。但我的三部曲有一个特点,只有一个主人公路小路——从第一部到第二部、第三部一直贯穿着。所以从《少年巴比伦》到《天使坠落在哪里》,中间隔了6年,去年才写完。我觉得写长篇小说的作家都会有写三部曲的想法。
  不是迷茫忧伤,是孤独
  记者:为什么要加戴黛这样一个福利院小女孩的故事?三个20岁左右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去福利院认养一个小女孩,这似乎不合逻辑。
  路内:这是真事。1990年代有一个纪录片讲一个女孩在上海的福利院认养孤儿的事情。当时我哥们儿也在上海念大学,我去看他,他看到那个纪录片觉得蛮感动的。我那个朋友很理想主义,他说他想去孤儿院领养一个孤儿。后来我堂妹跟他说,你可以去认养,认养就是付一些钱,一年一付,每周可以带他出来。当时他在上海念大学,没钱。后来回家乡后在化工厂做销售员,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这个事,还要去福利院认养一个小孩儿。他真的去了福利院,一教室大大小小的小孩子出来,老师就说,挑吧。我那个朋友受不了,说这不是买菜,别说挑。那个老师说,你就自己找一个吧。最后找到一个小女孩。小说里面写的就是当时的心境,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回想这个事情了。
  记者:你是苏州人,所以看小说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苏州和小说虚构的戴城作比较,比如戴城乐园会让人联想到当年很红的苏州乐园;戴城高新开发区可能就是现在的苏州高新开发区。
  路内:在《天使坠落在哪里》里路小路跑到马台镇,那里也有一个开发区,他说全世界好像都有开发区。这是中国的部分现实,也有一定的预言性。我在写《少年巴比伦》的时候,很多人问我写的城市是不是苏州?我一概否认,你看中国所有衰老的地级市都是这样,那些快要破产的国营工厂就是这样子。写到这本小说《天使坠落在哪里》的时候,要问我写的是不是苏州,我会说,写的就是苏州。
  记者:有人说,从这部小说里看到的是忧伤,也有人说看到的是迷茫,你会用哪个标签?
  路内:我都不会选,我一定是选痛苦,就是潜入深海的那种痛苦。因为这部小说到最后,这些人物获得了所谓的前途,都得到了解脱。比如那个女孩戴黛被领养去了美国,小苏去北京,杨迟回到上海,宝珠也在上海做白领,她对路小路说“你也来上海做销售员”……所以他们都得到了一种形式上的、前途的可能性。但是他们仍然积累了撕裂感和痛苦。小说里这个20世纪就这么过去了。你要在这个世纪里面解决的问题,想要在20世纪里得到安慰的东西,什么都没得到。   从某个角度来看的话,“追随”三部曲里面这些主人公,你看到最后这部里面,发现这些人都很主流很上进。只是在他们的年轻时代,由于个人的问题,或者是时代的问题,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机会。但是慢慢的,这些人可以成为白领,可以做老板,就像当年的那些在丘陵在平原上种地的农民,现在可以去富士康工作,是一样的。对于农民来讲,就等于是跳出他的世界。1990年代的城市年轻人,他能够进入到外企,也是跳出了他这样的世界。
  小说会被奇奇怪怪地进行比较
  记者:在《天使坠落在哪里》,你花了很多功夫关注19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问题和变化,比如下岗、国营企业改制等问题,比如小说里的主线就是杨迟和路小路为工厂讨债。你干过销售员?
  路内:对。这个小说的开篇的序章就是说“我活在一个赖债的年代”。因为小说里大量的人去讨债,这是当时时代一个特征。我干过一阵子销售员。我做过几种销售,有一种就是小说里写的——上门推销。
  记者:在读《天使坠落在哪里》的时候,读者可能会去小说里找真实的社会事件。真实性对小说的虚构非常重要吗?
  路内:小说有的地方不能瞎编,你设的一个背景不能乱编。小说里路小路卖VCD,我如果自己没卖过,对价钱会那么清楚吗?我当然也被抓过,小说里面的人物也替我在那里抱怨过了,因为小说里的人说,“我真的活不下去才干这个”。
  记者:你在小说里面为什么把讨债这个事情从头写到底?杨迟去讨债,就跟《等待戈多》一样荒诞。
  路内:首先小说要有一个事件撑着,另外我觉得追讨、讨债,它带有预言性质。包括最后杨迟跟那个小女孩儿(戴黛)道别的时候,他会说,我去要债,所以我没有办法送你了,但等我要回来这个钱,我们就会再见面。追讨的这个东西(讨的)到底是钱?还是他人生中的理想?还是这些沉淀到内心的痛苦?
  记者:小说里绝大部分篇幅写了戴城的化工厂。你也反复写化工厂那样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你来说很熟悉,但你后来也在上海做过白领。
  路内:我做过广告公司,而且是做得不错的白领,绝对不是某些人说我从草根一下子做到作家。我做了12年的广告公司,每天穿着西装上班。工厂好玩。熟悉我小说的读者可以在《追随她的旅程》里看到路小路一句自嘲的话,他说他当时讲了很多化工厂的笑话给女孩听,女孩笑倒了。路小路很伤感的时候说,你一辈子只能讲一些化工厂的笑话给别人听吗?实际上是当时在问我自己。我写小说也就只能写写化工厂的低级笑话给读者看?我原来以为我不会写化工厂了,但没想到我又写了一部关于化工厂的小说。
  记者:你这样写,是不是会被别人批评?
  路内:有读者会说,你不断地重复自己。但是作家重复自己是一种态度。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不断地写自己,纳博科夫说的,“我之所以不断地重复自己,是因为我没有抄袭自己。”作家完成的就是对于一个时代这些人共性的东西(的),一种阐述。
  记者:你的這些小说都写到了1990年代的工厂。看到一些评论,是把你跟1950、1960年代的工人阶级小说作比较的,从这里分析中国工人和工厂的变化。你怎么看?
  路内:我的小说会被奇奇怪怪进行比较,比如说纵向,确实是会把它跟1950、1960年代的工厂小说比较,这是评论家做的比较,我很高兴,说明我进入了中国作家的主流视野中。横向的,会把这个小说跟青春小说比较,因为写的是16岁、19岁的。我也很高兴,说明我又进入到市场的主流视野中。怎么去解读这本小说,有的时候作者起不了什么作用。
  摘自《东方早报》
其他文献
摘 要:近百年来,物资生活极大丰富,人的思想也不断解放,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却还是很难摆脱对于男性的附庸思想。  关键词:女性;物资;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1  阿袁,本名袁萍,是江西南昌大学的教师,她的小说常常以高校为背景,讲述高校里人与人之间的故事。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对
秋风起  树叶落  有人说思念如风  我说  思念是那风吹满地的  落叶片片  怎么  也数不清  谁说思念看不见  我说  思念是那心空中飘动的  白云朵朵  聚聚散散  怎么  也理不清  谁说思念看不见  可惜  只有自己  看得見
摘 要: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诗歌翻译尤为如此,汉诗英译更是如此。王维的《竹里馆》语言简朴清丽,诗中有画,传达自己宁静淡泊却又孤独寂寞的心情,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的译本就极力刻画了这种孤独。为探索译诗的特点,本文将从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比较原诗和译诗。  关键词:王维;竹里馆;翟理斯;汉诗英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摘 要:《骆驼祥子》自问世以来,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集中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受到的阻滞、碰撞、误解、扭曲等问题。本文拟从《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分析其体现的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骆驼祥子》;归化;异化  作者简介:张群,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文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
摘 要:宋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先秦以来实行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也随着繁荣起来,歌楼酒馆等娱乐产业随即遍布城市之中。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宋词和宋话本在宋代萌芽并且迅速发展。宋词和宋话本服务的对象是宋代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其内容和语言上必然采用更容易被市民阶层所接受的市井生活和民间口语,以娱乐功能为主。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上层士大夫有很多
你屬于你的花蕊  花瓣扇动我的身体  花蕊吮吸我的血  我变成透明的蜡烛  高处的火焰  是献给你的吻  命运卷作一个圆筒  中空的形状,适合我  花瓶一样拥有你
作者简介:翟紫君(1993-),女,汉,河南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拍摄于1984年,由当时明星红人周润发、缪骞人主演,演绎了这一段张爱玲的最著名的爱情小说。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个动听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也是一对世俗男女的“勾心
摘 要:人生如漫长河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全看自己的内心选择。本文着重讲述了在阅读了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之后的深刻感想,沉淀自我的内心,树立更加坚定的信仰和目标,身处困难之中能更具力量前行。  关键词:人生磨难;命若琴弦;负重前行;坚定信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史铁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尊崇的当代作家
摘 要:作为《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于连一直以其独特的形象与经历吸引着评论家与读者的目光。当其作为一个罪人受到审判并最终落得悲剧下场时,尤其引得众人的唏嘘,这种对于连的同情,既是书中人所共有的,也可以说是读者所共有的。而一个罪人之所以可以引起群体的怜悯之情,却并非只是因为他坎坷的经历,他在受审时的“表演”也对此有所助力。本文将通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主要从前台的胜利和剧班的失败两个方面对于连的审
摘 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20世纪六十七十年的日本后工业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的恋爱经历,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并以其特有的成长主题和破译某种心灵密码的作用,给予广大读者心灵归属感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希望;精神危机;回忆  作者简介:苏热,男,1997年07月出生,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民族:蒙,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研究方向:《挪威的森林》人物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