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门槛,需要提早迈进吗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urongy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否提早上小学的问题,总让一些家长困惑。请听下面的三个小故事
  故事篇
  无人接送早上学,成就了上帝的宠儿
  “我们就是在上小学前管教得多一点,上学后一切顺其自然的。”这是一位母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确实,她女儿是上帝的宠儿,容颜姣好,健康阳光,为人随和。父亲原在部队服役,母亲在农村教书,有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学前教育上。从小,孩子有较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常规。后来父亲退役,就业分配在城镇,难以顾及孩子。母亲则随调到城郊一所小学任教,因为早出晚归和快节奏的城镇生活,再加上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没有雇用保姆,就让孩子提早一年进了民办幼儿园。自然,也是因为没人接送,顺理成章地提早一年读了学区小学。这个女孩从入学开始,各方面都能跟上同伴,虽然作业较粗心,但是成绩中上等。到了初中和高中,越读越好,最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现在一切发展得都非常好。
  随心所欲早上学,陷入了想你的境遇
  “后悔死了!这个孩子真要毁在我手里了。”看着一脸无奈的私企业主,我真是无语。四年前,她托了很多关系,给儿子早一年进镇上的名校读小学。哪知道,进了小学,儿子的表现越来越不如意,老师总说他像还在幼儿园阶段,各方面都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渐渐地,沮丧落魄代替了天真笑脸,低头勾背代替了活蹦乱跳,丢三落四代替了聪明伶俐。他神情木讷,成绩落后,作业拖沓,常常独自玩一些小玩意儿。父母虽是家产万贯的私营业主,原有许多人围着夸奖孩子,如今以儿子为傲的感觉一扫而光。家里请了保姆,绞尽脑汁地和教师搞好关系。母亲为此也抛掉了部分业务,迟出早归管孩子,放学后还请了家庭教师专人辅导,双休日参加相关的辅导班,但是效果不佳。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的听课、作业、习惯、体能、成绩、交往等和同学的距离是越来越大。
  家长为此心急如焚,在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向学校校长要求留级,可有关制度是不允许学生留级的。家长又到医院开出病休3个月的证明来休学,但是班主任和学校都不同意。纠结之下,只有把孩子从这所名校转出,到附近学校作为插班生降了一级,成为一个适龄学生。虽然学习状况稍稍有点好转,但是行为习惯还是“老方一帖”,矫正起来绝非易事,孩子的心理阴影常常显现,厌学消极情绪总写在脸上。家长的神情也是天壤之别,四年前是轻描淡写,现在是痛心疾首:何苦当初啊,真是早读一年书,影响一辈子啊!
  感觉良好早上学,多年艰辛终有报
  “出山了,终于熬出头了!”听着一位小学领导说着这话,我不由得详细打听了起来。原来,她儿子提早了一年读小学,从此,开始了12年艰辛的“跟踪追击”,时刻“盯”着孩子,直至长大成人。因为孩子父亲是国家机关单位的局级干部,孩子也成了众星捧月。确实,孩子也是百里挑一:高挑个子、白皙脸蛋、开朗多言、反应敏捷,大家感觉都比较好,再加上母亲的职业便利,很顺利地提早一年上了小学。
  但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孩子虽然聪明,但很快就表现出多动、自控力差、作业慢、上课爱聊天等毛病。家长无奈,只得施展浑身解数,和各位任课教师配合起来进行全方位教育。大家感觉孩子总有点指东朝西,老师在他身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管得很累,两年一过,班主任死活要换班教学。于是,妈妈利用职务之便,又安排各方面很优秀的教师去该班教学和管理。同时,家长为了有更多的精力管教孩子,就调到一个比较轻松的教育单位。同时,又让孩子在双休日参加全市最好的辅导班,接受最优秀教师一对一的辅导,真是办法想尽!
  孩子成绩一直是班级的中等,但是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被动学习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家长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利用职务之便,选择最优秀的班级和教师来教孩子的初中和高中,谋求了学校优质资源的特殊照顾和庇护。孩子高三时,人虽然出落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但是,家长还不放松管教和帮助,最后“天道酬勤”,终于考取了一本,被录取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这时,家长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早读一年,艰辛十二年!”现在终于熬出头了殊不知,孩子选择这么远的北京,就是为了要摆脱家长十多年的管教啊!
  感言篇
  小学教师看低龄——最好不要提早读小学
  我从教20多年,看到太多的家长想让孩子提早入学,原因有多种:其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做得比较好,也认为孩子的天赋不错,提前上学不成问题;其二,部分家长为了弥补“晚生晚育的损失”,让孩子早一年上学,将来能早一年走向社会;其三,部分家长将学校当成托儿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不但有人看管,还能学到一点知识;其四,个别家长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希望孩子早点就学早点工作,早点赚工资贴补家用;其五,让孩子早上学接受教育肯定会提高智力水平,参加工作后会有些优势,并且对今后的发展有利。真是望子成龙心切啊!
  但是。我们发现。提早读小学的学生常常会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1.他们的身体吃不消。由于人小力薄,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瞄不准,就连背书包也觉得特别沉重,所以他们的身体一般都比较矮,胆子比较小,男孩子在这方面还会有点自卑。
  2.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样听课的效果就差,对课堂的讲解和作业的表现就打折扣,所以,作业迟交的基本是低龄生。
  3.自制力较低。低龄生入学,不能很好地克制对快乐游戏的渴望,游戏了以后,又不能很好地转入学习状态,进入“学习场”总要慢一拍。学校每天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这些学习任务给他们很重的心理负担,这对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摧残。而且,在班里“挑大梁”冲在前的也不会轮到他们,自然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和竞争的可能,这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不利。
  4.低龄生完成不了课业,影响了班级,有时还会“拖后腿”,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批评,因此他们不能在一种和谐欢快的氛围中成长,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让本是美好快乐的童年蒙上阴影。低龄生也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5.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要弱一些。由于小肌肉群没有发育完整,低龄生的书写动作总是要慢一些,书写的质量也不理想,在整理书包等自理方面,要做到有序、整洁是难上加难。
  6.低龄生赶不上适龄儿童的步伐,各方面落后,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弱者心理,甘于落后,甘于被人忽视。这种心理将会影响人一生的成就,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7.低龄生语言理解能力、反应速度、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社交能力等,与适龄生也是有差异的。
  为此,我总是规劝家长不要提早让孩子读小学。有的低龄生和班级大部分学生比,要小整整1岁!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学习竞争,好比是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一次人生马拉松赛跑。孩子为此失去了很多成功学习的机会和愉悦体验。课内学得很辛苦,课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自己喜欢的,缺少了人生的很多体验,使孩子情商的发展受到影响。有权威资料表明:从毕生发展的视角探讨个体发展历程,也有一个明显的事实——在儿童发展早期,7岁以前,年龄相差1岁,其心智行为上表现的年龄特征差异往往达到显著性水平。
  当然,特别优秀的低龄生也有,但是为数极少。我们感觉同样是低龄生中,女孩子的表现一般要好一些。女生在低年级中有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异会慢慢缩小。尤其是智力好、有主动学习要求、有承担能力、有耐挫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发展会好一些。而且到高段学习或者初高中学习时,低龄女孩子还有一定的心理优势。但是我们还是奉劝家长:小学门槛,最好不要提早迈进!
  欲速则不达,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个损失。
其他文献
  
画室里,小雅身穿橙色上衣,圍着粉色围裙,正和同学们一起听老师讲课。你能找出哪个是她吗?
赤脚运动的好处    炎热的夏天里,光着小脚丫玩耍,是许多宝宝的“嗜好”。可有些父母却不让,理由很多:不卫生,怕宝宝踩到尖锐的东西,怕宝宝因受凉而生病  其实,夏天到了,宝宝小脚丫生活的环境潮湿、闷热,还时常带点汗臭味。让小脚丫挣脱鞋子的束缚与大地亲密接触,那会多么惬意!当然最主要的是赤足运动可为宝宝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带来好处,  ●让宝宝更聪明  双脚共有66个穴位,不少穴位与内脏器官特别是和大脑
内容提要    彩绘本《外国童话大王讲故事》(友谊卷、亲情卷、自然卷、知识卷)丛书一套四本  由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审定推荐,由国内知名翻译家、儿童文学理论家韦苇教授选编和点评。  这套书收录了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奖、凯迪克奖、卡内基奖、凯特·格林纳威奖等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故事100个。它描写亲情、友谊、自然、合作、勇敢、珍惜、同情、感恩……可以影响读者一辈子。  这些故事被誉为“儿童心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时一位母亲临终写给怀里孩子的短信,我们无法想象她濒死前那一刻的百感交集,却被这种让人心碎的爱催下了泪水。  那是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没了呼吸。废墟间隙,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她这个抵死保护的姿势下面,是一个还活着的孩子。他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
邓 笑 编译    儿子从小就喜欢汽车,现在他正在学开车。说来可能你们不会相信,这位小司机今年才刚刚4岁。  并且,他开的并不是玩具汽车,也不是把什么椅子倒转来,装模作样地开着玩,而是地地道道坐在福特汽车的驾驶座上,像模像样地操纵着方向盘,完全像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老驾驶员。  确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他已经称得上是个老手了。不像是4岁的娃娃,而像是15岁的少年。  按照佛罗里达州的法律,当你的孩子长
也许她只是发现,幼儿园虽好,可是没有你。  9月的重灾区当然是幼儿园门口。  早上送女儿入园。一想到她将在门口撕心裂肺地哭闹,我的心就揪了起来。但没想到的是,我已做好各种抗战准备,女儿却连再见都没顾得上跟我说,就被教室的玩具吸引进去了。  就在我出乎意料地感觉轻松时,朋友Carrie冷冷来了一句:“我女儿刚入园也没哭。但是后来哭了足足8个月。”  所有准备做足,女儿还是哭了8个月  Carrie,
在澳大利亚很多地方,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国家对孩子的考虑非常周到。  孩子都喜欢户外活动,也需要较多的户外活动。在澳大利亚,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园里都有孩子的娱乐设施,像滑滑梯、秋千等,大一点的公园还有一定规模的橄榄球场或者棒球场,经常会有孩子在那儿参加训练和比赛。除了公园,小学也会有滑滑梯等设施给学前班孩子玩。澳大利亚的学校一般都没有高墙,只有低矮的小栅栏,所以孩子们平时都可以到学校的室
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因为不稳所以反倒走得特别快,为了维持“动态平衡”,有时候简直是往前直冲过去。虽然是在草地上,大人也忍不住要牵手,好不容易“豁出去”放手让孩子摔了跤,却不忍心看他自己挣扎着站起来,忙不迭地去搀扶,理由是草地有潮气。  因为不放心,所以不放手,这种情况令人无奈。总以为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贴得越紧越好,这样才感到安全,才感到踏实,才感到放心。今天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
按照洋洋妈妈的说法,不管洋洋吃什么,哪怕是青菜萝卜,肚子不饿的人看他吃饭的模样都会流口水。  如果宝宝这样,那吃饭是一件多么省心的事情,饭桌气氛也不会围着“吃还是不吃”转了。那么洋洋妈妈使了什么秘密招数呢?  ●分餐制  一个盘子,两个碗,就是分餐制后宝宝的“全部家当”了。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对宝宝大有好处:卫生;宝宝怕烫,用盘子把菜晾开,有利于散热;让宝宝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食物,明白自己要吃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