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理解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5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文成绩提高缓慢,于是学生喟叹语文难学,教师感叹语文难教。这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语文教学中肢解文学作品、缺乏文学兴趣培养等客观因素。所谓理解力,实际上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平时我们常常把语文基本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事实上恰恰忽略了一种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靠悟性,比较文章异同靠悟性,感受语言文句靠悟性,体味内容情感靠悟性,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靠悟性。悟性,可以明理、会意、解疑、审美、创造,它是“听、说、读、写”的深层发展。可见,语文的魅力在理解力。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理解力呢?
  
  一、反复诵读,培养直觉思维
  
  从思维学观点看,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人们在学习时依靠视觉、听觉和智慧活动能够突然产生的生机盎然的发现,就是“顿悟”,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火花的闪现。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浏览文章,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感觉,把握基本信息,默读、诵读、涵泳、揣摩,通过直觉去领悟课文的神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反复吟诵、用心感受,调动其直觉思维,方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从而促成他们的“顿悟”。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有三处具体的描写,而每一处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就能产生一系列的直觉形象:第一处描写中有“剥蚀了的琉璃、消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段段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苍幽的老柏树、野草荒藤”;第二处描写中有“蜂儿、蚂蚁、瓢虫、蝉”小昆虫;第三处描写中有“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伫立的古柏、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等”,把这些形象连缀起来,就能理解史铁
  生写地坛实际上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他要告诉读者: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通过诵读,学生能自己悟到文学的真谛,这比教师的直接讲解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
  
  二、点拨诱导,提高理解能力
  
  语文悟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聪明”式的内容理解,教师在讲析课文时应适时引导,要求学生抓第一感觉和印象最深的内容,而这些往往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核心,然后再围绕中心找表现手法和角度。当然必须以结合课文语境为前提,若能准确把握相应的语境,就能有较高较深的悟性。悟性重在“悟”,因此,培养“悟性”更多地要依靠每个人自身的体会、感受、心得。读书中“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乃至性格、趣味分不开的。面对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情趣、文学修养来理解作品,甚至还可以补充、丰富作品内涵。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时点拨,引经据典,贯通中外,做到开合自如。其一,可抓住文眼点拨。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阅读时应告诉学生:作为朱自清这一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带动文章的整体阅读。其二,在理解的关键处点拨。如杨绛的《老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看似可怕的文字,实则写得形神兼备,它突出了老王的忠厚善良,作者要读者关注的是一个劳动者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这样就更能突出老王的品格光辉。点拨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老王产生敬仰和赞美之情,尤其让学生理会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作为“底层”人物的老王只注意别人的苦难,尽自己的一切
  去关照、帮助别人,这样的高尚品质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三、比照析疑,提升鉴赏水平
  
  比照可以区分正误、优劣、雅俗,可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如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和杨绛的《老王》,两篇同是叙事散文,反映的鞋匠格斯拉和人力车夫老王都属社会底层人物,且两人都因其生活的特定时代而越发体现出人格的光彩。但作家所处的背景、国籍、写作风格都不相同,比较后使学生把握文学创作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作家作品的个性差异。学有疑,疑能创。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决,是有效方法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靠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一份试卷、一个答案,是不会有疑也不能求得真知的。要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领悟,就不能有“十个唢呐一个腔,十个教师一个样”的僵化局面。那么,疑从何来?一来自勇气。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不迷信教参,不迷信答案。二来自习惯。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读书设疑的良好习惯。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学生有了设疑习惯就会见题生疑:作者为什么把自然界的雨称为“冷雨”?雨是听的吗?能听出什么感觉来?读罢全文,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在散文中以冷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美的境界,体现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这篇散文实际上是一首名副其实的乡愁咏叹调。三来自基本功。要善于启发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善于寻求多种思维方法,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其实理解力本身就是一种素质,它既属于能力,也属于品质,是个性心理品质的一种。而作为思维工具的语文,在培养悟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所具有的多元性的功能,如广博的知识、复杂的情感、驰骋的想象、丰富的语言等,都为悟性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不断丰厚自身文学底蕴的基础上,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引导、讲解和灌输,变“讲”为“引”,变“听”为“悟”,充分发展悟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应用、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遵义县职业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重庆清华中学代丽教师回答:  学困生即智力正常,但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生。对于地理课而言,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淡薄、基础知识较差、上课效率不高、学习方法落后、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较低。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每位中学教师都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地理教学实践,认为地理学困生走出“困境”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定有效学
进入21世纪,历史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必须引起历史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泛历史”倾向    在研究性活动中,历史本身被边缘化、模糊化。新课标颁布以来,历史教学出现了研究性活动,这种活动设计是根植于历史本身的活动元素,是历史本身的实践性质、综合性质的教学体现,它的最终研究“主题”应该是历史本身,“历史”是历史教学研究性活动设计永恒的追求和基本原则。但是现
以“3H:高品质(High quality)、健康(Health)、诚信(Honesty) ——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12亚太金融高峰论坛暨九鼎奖颁奖典礼8月11-12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圆满落下帷幕。  本届论坛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金融办、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中国银监会贵州监管局、中国证监会贵州监管局、中国保监会贵州监管局联合主办,久银投资基金管理(北京)
走进案例:激起阵阵涟漪  这是个老的话题,本来想写些教师成长方面的文章。然而,一次活动改变了我的初衷。  笔者在受聘担任县小学美术教师“一、三、五”工程考核评委时,听了一位年轻美术教师的说课。在他的说课内容中,要求学生对手帕的设计,不仅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呈现,还可以粘贴、剪纸等形式出现。对于采用绘画和粘贴的创作形式,大家都表示可以接受,但对于采用剪纸的创作形式,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争议主要分为两派:
前不太久,念了几本说特异功能的书,分别是一九八七、一九八八、一九八九和一九九○年在北京、成都和上海出版的,图文并茂,五彩照相,而且是激光照排的本子,很是本书的模样。全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般讲“信息”的时代,这些版本似乎都够老的了,恐怕该看的诸位都已买过,不必我开列书名,替它打广告。需要,我也不会在这儿替它广告的,我还没玩儿到替广告做广告的程度,现代化尚未成功,不需为后现代主义努力。  看这几本书,
[摘要]广西藤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农村山区学校大多地域偏僻,信息闭塞,教育资源匮乏,生源流失严重,发展滞后,甚至面临撤并。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善办学条件,留住有限的生源;其次要关心教师的生活,留住教师;再次,要努力提升教师执教育人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后,要加强与先进学校的交流合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 持续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
[摘要]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精湛的专业知识素质、广博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激励政治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未来激烈的教育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政治素质 道德素质 业务素质 能力素质 身心素质    当今教育正处在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变革时期。为了适应这一变
“爸爸、妈妈是我最亲近的陌生人。”这是挂在留守儿童们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江苏省宿迁市一位叫小玉的初一留守儿童给《扬子晚报》写信,在信中发出催人泪下的呼唤:“爸爸妈妈,常回家看看呀!”四川省青神县南城中学14岁学生余欣燕的父母外出打工,独自留守家乡8年的她,“夜夜枕着妈妈那句‘明年我就回来’入眠”……  这些孩子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而自己则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短期或长
近年来,班级中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去年毕业的独生子女人数大约占班级人数的二分之一,今年竟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优越,形成了他们性格的特殊性,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方面我动了一些脑筋,下面谈谈体会。    一、观察表现,摸清底细    接班以后,我首先仔细观察独生子女的表现,并用谈话的方式从各方面了解他们在班级的表现,诸如自私、纪律性差、爱吃零食等等;然后
摘 要: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线上教学”在一段时间内对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从部分初中生学情调查和复课后的表现来看,后疫情时代的初中学段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两极分化加剧。本文以“生本课堂”理念为引领,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教学案例,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生本课堂”模式,实践证明“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