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文成绩提高缓慢,于是学生喟叹语文难学,教师感叹语文难教。这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语文教学中肢解文学作品、缺乏文学兴趣培养等客观因素。所谓理解力,实际上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平时我们常常把语文基本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事实上恰恰忽略了一种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靠悟性,比较文章异同靠悟性,感受语言文句靠悟性,体味内容情感靠悟性,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靠悟性。悟性,可以明理、会意、解疑、审美、创造,它是“听、说、读、写”的深层发展。可见,语文的魅力在理解力。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理解力呢?
一、反复诵读,培养直觉思维
从思维学观点看,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人们在学习时依靠视觉、听觉和智慧活动能够突然产生的生机盎然的发现,就是“顿悟”,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火花的闪现。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浏览文章,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感觉,把握基本信息,默读、诵读、涵泳、揣摩,通过直觉去领悟课文的神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反复吟诵、用心感受,调动其直觉思维,方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从而促成他们的“顿悟”。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有三处具体的描写,而每一处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就能产生一系列的直觉形象:第一处描写中有“剥蚀了的琉璃、消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段段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苍幽的老柏树、野草荒藤”;第二处描写中有“蜂儿、蚂蚁、瓢虫、蝉”小昆虫;第三处描写中有“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伫立的古柏、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等”,把这些形象连缀起来,就能理解史铁
生写地坛实际上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他要告诉读者: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通过诵读,学生能自己悟到文学的真谛,这比教师的直接讲解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
二、点拨诱导,提高理解能力
语文悟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聪明”式的内容理解,教师在讲析课文时应适时引导,要求学生抓第一感觉和印象最深的内容,而这些往往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核心,然后再围绕中心找表现手法和角度。当然必须以结合课文语境为前提,若能准确把握相应的语境,就能有较高较深的悟性。悟性重在“悟”,因此,培养“悟性”更多地要依靠每个人自身的体会、感受、心得。读书中“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乃至性格、趣味分不开的。面对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情趣、文学修养来理解作品,甚至还可以补充、丰富作品内涵。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时点拨,引经据典,贯通中外,做到开合自如。其一,可抓住文眼点拨。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阅读时应告诉学生:作为朱自清这一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带动文章的整体阅读。其二,在理解的关键处点拨。如杨绛的《老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看似可怕的文字,实则写得形神兼备,它突出了老王的忠厚善良,作者要读者关注的是一个劳动者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这样就更能突出老王的品格光辉。点拨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老王产生敬仰和赞美之情,尤其让学生理会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作为“底层”人物的老王只注意别人的苦难,尽自己的一切
去关照、帮助别人,这样的高尚品质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三、比照析疑,提升鉴赏水平
比照可以区分正误、优劣、雅俗,可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如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和杨绛的《老王》,两篇同是叙事散文,反映的鞋匠格斯拉和人力车夫老王都属社会底层人物,且两人都因其生活的特定时代而越发体现出人格的光彩。但作家所处的背景、国籍、写作风格都不相同,比较后使学生把握文学创作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作家作品的个性差异。学有疑,疑能创。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决,是有效方法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靠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一份试卷、一个答案,是不会有疑也不能求得真知的。要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领悟,就不能有“十个唢呐一个腔,十个教师一个样”的僵化局面。那么,疑从何来?一来自勇气。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不迷信教参,不迷信答案。二来自习惯。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读书设疑的良好习惯。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学生有了设疑习惯就会见题生疑:作者为什么把自然界的雨称为“冷雨”?雨是听的吗?能听出什么感觉来?读罢全文,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在散文中以冷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美的境界,体现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这篇散文实际上是一首名副其实的乡愁咏叹调。三来自基本功。要善于启发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善于寻求多种思维方法,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其实理解力本身就是一种素质,它既属于能力,也属于品质,是个性心理品质的一种。而作为思维工具的语文,在培养悟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所具有的多元性的功能,如广博的知识、复杂的情感、驰骋的想象、丰富的语言等,都为悟性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不断丰厚自身文学底蕴的基础上,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引导、讲解和灌输,变“讲”为“引”,变“听”为“悟”,充分发展悟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应用、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遵义县职业教育中心)
一、反复诵读,培养直觉思维
从思维学观点看,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人们在学习时依靠视觉、听觉和智慧活动能够突然产生的生机盎然的发现,就是“顿悟”,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火花的闪现。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浏览文章,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感觉,把握基本信息,默读、诵读、涵泳、揣摩,通过直觉去领悟课文的神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反复吟诵、用心感受,调动其直觉思维,方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从而促成他们的“顿悟”。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有三处具体的描写,而每一处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就能产生一系列的直觉形象:第一处描写中有“剥蚀了的琉璃、消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段段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苍幽的老柏树、野草荒藤”;第二处描写中有“蜂儿、蚂蚁、瓢虫、蝉”小昆虫;第三处描写中有“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伫立的古柏、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等”,把这些形象连缀起来,就能理解史铁
生写地坛实际上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他要告诉读者: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通过诵读,学生能自己悟到文学的真谛,这比教师的直接讲解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
二、点拨诱导,提高理解能力
语文悟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聪明”式的内容理解,教师在讲析课文时应适时引导,要求学生抓第一感觉和印象最深的内容,而这些往往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核心,然后再围绕中心找表现手法和角度。当然必须以结合课文语境为前提,若能准确把握相应的语境,就能有较高较深的悟性。悟性重在“悟”,因此,培养“悟性”更多地要依靠每个人自身的体会、感受、心得。读书中“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乃至性格、趣味分不开的。面对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情趣、文学修养来理解作品,甚至还可以补充、丰富作品内涵。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时点拨,引经据典,贯通中外,做到开合自如。其一,可抓住文眼点拨。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阅读时应告诉学生:作为朱自清这一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带动文章的整体阅读。其二,在理解的关键处点拨。如杨绛的《老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看似可怕的文字,实则写得形神兼备,它突出了老王的忠厚善良,作者要读者关注的是一个劳动者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这样就更能突出老王的品格光辉。点拨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老王产生敬仰和赞美之情,尤其让学生理会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作为“底层”人物的老王只注意别人的苦难,尽自己的一切
去关照、帮助别人,这样的高尚品质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三、比照析疑,提升鉴赏水平
比照可以区分正误、优劣、雅俗,可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如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和杨绛的《老王》,两篇同是叙事散文,反映的鞋匠格斯拉和人力车夫老王都属社会底层人物,且两人都因其生活的特定时代而越发体现出人格的光彩。但作家所处的背景、国籍、写作风格都不相同,比较后使学生把握文学创作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作家作品的个性差异。学有疑,疑能创。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决,是有效方法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靠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一份试卷、一个答案,是不会有疑也不能求得真知的。要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领悟,就不能有“十个唢呐一个腔,十个教师一个样”的僵化局面。那么,疑从何来?一来自勇气。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不迷信教参,不迷信答案。二来自习惯。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读书设疑的良好习惯。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学生有了设疑习惯就会见题生疑:作者为什么把自然界的雨称为“冷雨”?雨是听的吗?能听出什么感觉来?读罢全文,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在散文中以冷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美的境界,体现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这篇散文实际上是一首名副其实的乡愁咏叹调。三来自基本功。要善于启发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善于寻求多种思维方法,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其实理解力本身就是一种素质,它既属于能力,也属于品质,是个性心理品质的一种。而作为思维工具的语文,在培养悟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所具有的多元性的功能,如广博的知识、复杂的情感、驰骋的想象、丰富的语言等,都为悟性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不断丰厚自身文学底蕴的基础上,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引导、讲解和灌输,变“讲”为“引”,变“听”为“悟”,充分发展悟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应用、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遵义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