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儒狄培理的“温情与敬意”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狄培理认为,尽管儒家传统很少谈及“超自然”的东西,但天命观本身表现出难以捉摸的、奇妙的性质:诸如,君子将“道”视为可以由个人直接察知的超越性价值;君子可以代天立言;君子自膺大任的使命感
  
  7月14日,国际著名汉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休教授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先生在纽约寓所安静睡去,享年97岁。
  狄培理被誉为继费正清之后美国汉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西方学术界“新儒家”的开创性人物。在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北美推展对宋明理学的研究,编写学术、通识著作三十余册,其中包括《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儒家的困境》《亚洲价值与人权》《中国的自由传统》等已翻译成中文的著作。
  他先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副校长,美国亚洲学会主席等职,毕生致力于推动海外中国研究,一生收获诸多高规格的荣誉、勋章。
  2016年9月,狄培理被授予全球奖金额最高的学术奖“唐奖”汉学奖,以表彰其为儒家思想的研究所作的贡献。

汉学知音


  狄培理生于1919年,在靠近纽约的新泽西州长大。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期间,他对东亚文化发生兴趣,并选修了中文。
  二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在美国海军受命学习日文,效力于情报部门。战争期间,他随美军部队踏上冲绳、日本等地。这趟远东经历让他再次燃起对儒家学说和东亚文明的兴趣。在妻子范妮的鼓励下,脱下军装后,他回母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948年,受富布赖特基金会的资助,29岁的狄培理到燕京大学学习交流一年。
  在未名湖畔,这位大高个儿的美国青年结识了钱穆先生,并阅读了他的诸多论著。他对钱穆保持着高度敬意,视其为一生的师长、是引导他研究中国思想“为时最早而且影响最深的一位”。
  对这位有志于东亚研究的美国青年,钱穆为他取了一个颇具宋明理学意味的中文名字——“狄培理”。后因出版翻译中的疏漏,他此后三十年间以“狄百瑞”之名为中文世界所知。直到2016年他荣获“唐奖”,九旬高龄的老学者委托委员會昭告天下,正式把“狄百瑞”更正为“狄培理”。
  1949年,狄培理离开中国大陆。在香港、日本短暂学习后,他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开始一系列对儒家思想史、尤其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和探索。
  在北平,他亲眼见到怀抱救国理想的中国知识精英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1949年后中国人对传统的废弃和隔膜,更让他感受到“花果飘零”之痛。
  狄培理认为,孔子和儒家学说在近代被“污名化”和妖魔化了,历史地看,要儒学对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落后和黑暗负责是不公平的。
  他以缠足为例,缠足“经常被当作显示儒学残忍﹑扭曲﹑男权至上的罪恶标志”,但从起源上来讲,这种现象出现在儒学陷入低潮的唐代。从观念的联系上来说,“裹足与佛教或者儒学的关联程度,并不大于西方鲸鱼束身内衣或者细高跟与基督教的关联。”
  在198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次演讲中,狄培理不无讽刺地提到:几十年禁谈任何有关孔子的议题,文革期间“四人帮”组织“批林批孔”时,不得不先让孔子复活。
  “从此以后,孔子‘阴魂不散’,就像希区柯克的电影《怪尸案》里的哈里一样,孔子拒绝被埋葬。”

自由传统与儒家困境


  1982年,狄培理受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之邀,以“人之更新与道统”、“朱熹与自由教育”、“新儒学思想中的个人主义”、“明代理学与黄宗羲的自由思想”等专题作了一系列有关儒家自由传统的学术演讲。
  
  这后来整理出版为《中国的自由传统》一书,成为狄培理在国际汉学界中影响最广、引发最多争议的著作。
  在该书里,狄培理以宋明理学的传统为脉络,描绘、讨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特质,论及新儒学“学以为己”的个人自发色彩,强调自得、相互激励等价值的教育思想,以及明代知识分子自任于天下的责任感。他认为黄宗羲正代表了这种自由主义特质的新综合。最后,对这种自由思想在当代中国所遭遇的困境进行讨论。
  在西方学者看来,狄培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自由主义”传统的尝试,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神话”。而中国本土学者也批评他“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
  批评者认为:狄培理基本上是以宋代儒者如朱熹、程颐等人的思想世界与历史世界来探求中国的自由传统。而宋代之所以有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气象,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原因——宋太祖建国之初在太庙寝殿留下“不杀大臣和言官”的祖传家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国史上,这只是一个例外。以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士大夫的精神气象和政治行为,来抽绎古代中国的自由传统,显然偏离整体的历史事实。
  而被狄培理推崇备至的“自由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黄宗羲,另一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则在其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黄宗羲只是一个儒家的改良主义者,他所做的仅能够告诉一个中国的皇帝应做什么,以及一个中华帝国应成为什么样。除了为坚守这种道德理想作辩护外,黄宗羲和他的士人前辈们并不能做比这更多的事情。
  似乎是为了回应来自中西方的两面夹击,1991年狄培理撰写成《儒家的困境》,对自己过往的观点和认识进行了一次反思和修正。
  在该书里,他把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君子”和西方圣经文化里的“先知”进行类比,认为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对皇权的不义进行谴责和矫枉。宗教里先知的力量源于替百姓和上天代言的社会角色。但是,儒家的君子却没有有效地得到百姓的托付,也没有从上天那里获得宗教性的支撑,而是一直陷入黎民苍生和专制皇权的裂缝之中,这成了历史上儒家“最大的困境”。   中国历代王朝虽然都在口头上尊崇儒家思想,但真正的统治手段都是法家的。几千年来,儒家一直依附于君主,沒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政党组织,所以他们始终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了“柔弱(儒)之士”
  关于“先知“和“君子”的跨文化比较,狄培理早在《新儒家正统与心性之学》中就采用过。他认为,尽管儒家传统很少谈及这种“超自然”的东西,但天命观本身表现出难以捉摸的、奇妙的性质:诸如,君子将“道”视为可以由个人直接察知的超越性价值;君子可以代天立言;君子自膺大任的使命感等等。
  狄培理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他在哥大的办公室对面,是美丽的圣保罗教堂。几十年来,他每天要去教堂望弥撒,从不间断。如果早上因为有事不能去,中午他就会到教堂里做灵修、祷告。据他的好友透露:他有一个自己写的祷告词,上面有大概10个人名,是他那一天向上帝代祷的亲人或朋友。
  熟悉他的人评价说:他身上有着一种谦卑、顺服的品格。无论是对工作、对教会,对朋友家人,还是对他毕生效力的哥大,他都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哥大的同事们常拿这位老校长开玩笑,说他每天起床照着镜子刮胡子时,就在那里想:今天我能替哥伦比亚大学做什么?
  这位上帝的信徒、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并不认为儒学是反基督教的。在两者之间,他寻找了到了共通的东西——在与现实世界的矛盾中,传播那些令人信服的超越性价值。
  在他看来,儒学虽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宗教,却履行了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宗教应有的批判功能。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权的批评者都是儒家,而非佛教徒和道家。
  他用饱含情感的语调写道:“真正有良知的儒者,满怀孔子那种执著的使命感,即使面对极端的苦难,他们也拒绝放弃或者让步。”

成为使者的桥梁


  除个人学术成就外,狄培理最卓越的贡献是倡导、推动海外的中国研究。
  在先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副校长期间,他推动了著名的“核心课程”建设,如翻译、推介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国和东亚文化。
  其中,由他主持编纂的《中国传统资料选编》,连续30年位居美国非虚构类高校畅销书前四,至今仍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和东亚研究的必读书目。他也成为理雅各之后最重要的中国典籍翻译家。
  狄培理认为儒家经典适合所有的文明,应该成为全球教育的一部分,这包括《论语》《孟子》《荀子》,还要加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对于哥大“核心课程”所带来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一向谦卑的狄培理也相当自豪,公开批评哈佛大学所设的通识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核心课程”的设计者,他将启发自宋代理学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整个课程设计中。
  2016年在台北举行的唐奖颁奖典礼上,哥大亚洲与中东研究中心主任郑义静教授把狄培理领导、推动亚洲与中东委员会编辑“核心课程”经典的举动,比作朱熹编辑、注解《四书》以推动社会改革、文化复兴的运动。
  “它们同样以经典为媒介,令学生与之对话,甚至在朱熹的白鹿洞书院中,也曾讨论过士人应当开放心胸、尊重多元、解读不同环境下的人的思想来源。”
  从钱穆先生那里,狄培理继承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但他坦言自己与所敬重的钱先生的区别在于:后者努力在中西之间寻求差异,而他则致力于发掘中西文化之间具有的共性价值。《中国的自由传统》一书就代表了这种努力的尝试。
  狄培理并不认同近几十年来兴盛于国际学术界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以及他的哥大同事、学者萨义德风靡一时的“东方主义”——他认为这些时髦的理论“歪曲”了西方对中国、对儒家的回应,“看待每一件事都应该观照它的历史背景,这一点至关重要,且要明了不同传统之间可以相互学到什么。”
  “在今天的世界,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仅仅依赖自己的传统,就像先前的儒家一样。”而学习的本质是在不同事物间寻求共同点,要知道哪些是普遍性,以便在此基础上对特殊性进行讨论,“不能只是谈论‘多样性’(diversity),那是不会有所获的。”
  这也是狄培理暮年之际仍孜孜不倦推动“核心课程”和人文教育的初衷。
  2013年,94岁高龄的狄培理出版他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文明的对话:世界社区的教育》。在书中,他试图在伊斯兰、印度、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经典之间建立联系,回顾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学者导师,包括《论语》、《源氏物语》和《枕草子》在内的人文经典,强调分享对人类文明之意义,探讨今天的我们如何能从中受益。
  正如青年学者唐小兵评价说:狄氏“真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主张世界大同的儒者”。抑或,如《新约》福音书中耶稣留下的那句登山宝训——“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无论是否认同他对儒学、中国历史的观点,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一份令人心生敬意的努力。
  而一个心存善意与尊重的“局外人”的审视,对今日国人无疑是有分量的提醒——究竟该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如何看待中国与西方,以及传统价值和现代的关系。
  狄培理
  美国著名汉学家,1919年生。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53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兼东亚系主任、副校长。2017年7月14日逝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主张世界大同的儒者。
其他文献
去乌兹别克斯坦旅行,如果没品尝过抓饭(Plov),请别说你曾来过。在这里,抓饭早已超越食物本身,被提高到近乎宗教的高度——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抓饭,每个城市都骄傲地宣称自己的抓饭是最好的!  抓饭,简单来说就是浸入羊脂油里的肉块、洋葱、胡萝卜和米饭的混合。稍有创意的办法,是加入土耳其豌豆、伏牛花子(barberries)、鸡蛋甚至大个儿石榴。经典抓饭通常有浅色(又称为撒马尔罕抓饭)和深色重油(费尔干纳
“对很多人来说,10年了,他们看到一样的李宇春。10年前,好的、不好的标签都贴在我身上,不是我主动的。然后真实的你被覆盖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更别提你做了什么音乐。时间会让这些东西慢慢脱落,一点儿一点儿脱落,本身的样子才会显露出来”我不可能每分钟都是包容的  人物周刊:在这次“WhyMe”10年演唱会上,为什么你说很高兴自己10年过后仍然身心健康?  李宇春:父母早年会担心我感染到这个行业一
9月26日下午举行的“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环境发展研讨会”,围绕着“如何界定、评价公共艺术,发展中国公共艺术”展开深入讨论。会议由王中、张浩达、任世民三位教授共同主持。讨论的内容基本围绕着如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何为公共艺术?   黄丹麾博士认为公共艺术是当代雕塑多元化和跨界性在公共领域的表现。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走出了传统雕塑的束缚,接纳了多元化的雕塑理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十年来UFO被报告发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在我小時候,诸如《飞碟探索》等都是书报亭的热门读物,关于各类UFO的发现层出不穷,媒体不厌其烦地描述着那些充满神秘的不明物体。然而到了21世纪,UFO却如同欧洲贵族一样渐渐没落。   UFO去哪里了?   比较靠谱的解释是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于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有了客观的看法。大多数UFO报告其实只不过是普通的自然现象,
税收节节上升与中小企业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减税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征税者的道义责任。  高税收源于税基宽、税率高、应税尽税,诞生于没有税收观的市场蛮荒时代。税收增长速度多年超过GDP增速,政府难逃与民争利之讥。2月14日,财政部发布“2011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同比增长22.6%,再次远超GDP增速。从1984年开始,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当年
最后的背影  记忆中爸爸最后的背影,是他骑单车扬长而去的画面。  那是1989年农历五月初四,端午节前一天。早上,我跟几个小伙伴在离家不远的晒谷场玩,忽然耳边传来对话:“今天还去做工呢?”“是啊,他们入火的时间就到了,不赶一点来不及。”  答话的是我爸,他准备去隔壁村帮人建房子。我刚想叫他,他大力一蹬脚踏,人车没入一片竹林。  当天下午,一个村人匆匆跑进我家,说我爸从二楼楼顶掉下来,目前在医院抢救
对于开车族来说,堵车是无解的痛。然而在法国,有一条“疯狂公路”——格伊斯通道,人们宁愿排队也决不绕道。这条路因为潮汐现象,每天只有两次机会可以通过,更要命的是,走着走着这条路就会突然从眼前消失,但它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步行者、开车族和冒险爱好者,成了一道被追逐的风景。   格伊斯通道因为潮汐而闻名天下。它全长约4.2千米,从1701年在地图上第一次标注出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它连
不知谁家给金鱼换水,把金鱼缸摆在四合院子里。千姿百态的金鱼好像是有生命的珠宝,闪着奇异的光彩,在水中闲荡。  一只猫从厨房窜进院子,瞧见金鱼,马上扑上去。幸亏坚硬的玻璃保护着金鱼。猫儿好不晦气。  “咪!咪!”猫儿叫着,弓起腰,围着金鱼缸转了几圈,最后蹲在鱼缸旁,说:“金鱼,你们多么丑啊!一个个奇形怪状,拖着长尾巴,腆着大肚子,整天在这小小的天地里闲荡!难道你们不觉得无聊吗?你们听说过鲤鱼吗?我在
《同窗会》出轨者的道德    让我们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  你今年45岁,20年前认识了一位名牌大学毕业、在外资保险公司工作的男青年,之后你们顺理成章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他们现在分别读小学5年级和初中3年级。请问,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背叛家庭?  《同窗会——love again 症候群》提供参考答案如下:因为经济危机,一年之前你丈夫被炒了鱿鱼。现在他整天穿着睡衣,屁股长在席子上,成了个宅男,不肯出去
30个鼻子     哲理的故事:  25岁那年,茨威格来到巴黎学习写作。尽管之前发表了不少作品,也得到读者的一定认可,但他还是觉得在文学路上自己天分不足,这让他一度很沮丧。  这天,茨威格有幸来到罗丹家中拜访。寒暄一番后,他忍不住羡慕地说:“您的作品太伟大了,您简直就是天才!”  “天才?”罗丹摇着头说,“我可不是什么天才!”  茨威格忙解释道:“能雕刻出‘沉思者’和‘巴尔扎克’的艺术家,难道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