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产学合作中教师角色的一个分析框架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jin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创业转型的背景下,教师也面临角色转型,被要求直接参与到产学合作中来。角色期望的丰富也带来了各种压力,比如价值原则冲突、任务过载等,如何处理好学术研究和产学合作间的关系成为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角色理论”分析了教师参与产学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来自自身、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角色期望,并分析了教师在该过程中遭遇到的角色压力,主要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过载和角色紧张等,并根据角色互动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文章为解决教师参与产学合作面临的角色压力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角色理论;产学合作;教师;角色冲突;角色压力
  一、创业创新时代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现状与困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通过专利许可、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创办衍生公司、创建大学科技园等形式,其“直接贡献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明晰、重要,这开始逐渐改变大学的使命和研究性质。除了“教学”和“研究”职能外,大学又被赋予了“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大学的研究也从以基础研究为重转向同时关注应用研究和具体技术创新问题。[1]
  在当代大学创业转型的背景下,具体承担大学使命的教师也直接面临着角色转型,在承担教学、研究任务的同时,也被要求参与到产学合作中。杨·李(Yong Lee)对美国1000多名研究型大学理工科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1990年代比1980年代(回溯性回答)更能接受和更愿意开展产学合作。[2]并且,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参与产学合作可以补充研究资金、检验实验室的研究和理论、获取研究灵感等。[3]但是,正如当年研究被引入大学时遭到抵制一样,大学提倡产学合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挑战着高等教育根深蒂固的价值原则。从现实看,当代大学系统依然深深根植于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的科学标准之中[4],教师接受低薪留在大学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发表的优先性”和“创造可信赖的公共知识”赢得同行的竞争和尊重[5][6],高质量的著作、文章和专利仍然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此外,克雷格·博德曼(Graig Boradman)和巴里·博兹曼(Barry Bozeman)以美國大学工程研究中心教师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也发现,教师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同时出色地完成学术研究并参与产学合作。[7][8]可以发现,教师参与产学合作面临着突出的现实矛盾:一是学术研究和参与产学合作在价值原则和研究关注点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容易引起价值冲突,二是同时参与学术研究和产学合作存在时间和精力分配紧张。处理好教师学术研究和参与产学合作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推动大学创业转型和教师角色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借助“角色理论”来分析教师的学术研究、产学合作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不失为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角色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可以将产学合作中的教师行为纳入“角色理论”的框架,具体分析教师产学合作行为与学术研究行为产生矛盾的过程及原因,为协调两者间的关系提出可行的解决路径。
  二、角色理论
  随着“角色”在社会生活和研究领域中被越来越广泛使用,有些学者提出了“角色理论”的研究框架。兰德尔·舒勤(Randall Schuler)等认为角色理论是一个将组织属性和个人相联系的概念框架,用来探索组织内个人的态度和观念。[9]玛丽·康威(Marry Conway)认为角色理论是一系列概念和假设的集合,用来预测个人在给定角色下的行动表现,或者预测给定行为在何种情境下发生。[10]米赛尔·亨丁(Micelle Hindin)则认为角色理论是用来解释占有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人如何被期望或者期望他人承担某些特定行为的。[11]从上述三个表述可以发现,学者们对“角色理论”的定义大同小异。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角色理论”是探讨某个角色在社会或组织中的个人行为或观念的理论分析框架的总和,可以为探讨大学创业转型背景下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态度和行为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分析框架。
  那么什么是“角色”呢?它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eerge Mead)从戏剧中借用来分析社会情境中的个人行为方式。[12][13]之后,“角色”一词进一步被用来分析社会情境下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成为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机构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大多通过角色、地位、个人之间关系的视角来定义“角色”。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将角色定义为个人地位的动态方面,认为每个角色都占有一个地位,并进一步解释地位即个人在层级制中的位置,角色就是与地位相符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14]例如,“教师”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当个人执行了教学、研究等赋予“教师”这一地位的权利和义务后,他就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之后的多数学者也都遵循了Linton对“角色”的理解。[15][16]
  与Linton不同的是,默顿认为,一个人的每个社会地位不仅仅只与自身的角色相关,还与周围人的角色相关,从而组成一个“角色集”(Role Set),而一个人因多个地位拥有的多个角色则被定义为“地位集”(Status Set)。[17]例如,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定义,不仅与他自身相关,还与教师紧密关联的角色相关,如学生、家长、院系领导、学校行政人员、有产学联系的企业人员等,因而教师自身以及与教师地位相关的其他角色共同组成定义教师的“角色集”。当然,教师在学校扮演“教师”角色的同时,在家庭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在住宅小区扮演业主的角色等,这些由一个人所扮演的多个角色则组成“地位集”。“角色集”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角色、角色与组织、角色与组织内外其他角色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路径。
  多数学者认为角色总是与“角色期望”相关,角色期望是角色的首要因素。[18]在组织情境下,角色可以被认为是对某一特定地位占有者的一系列期望,具体表现为规范、信仰和偏好等,而这些期望主要来自该地位占有者自身以及组织内外的其他相关者(即“角色集”)。[19][20]能否实现这些期望就成为评价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因此,就本文论及的“教师”角色而言,笔者认为,教学、研究和产学合作是教师这一个角色内的多项任务或期望,都附属于教师而产生,因而虽然作为教师有多项任务,但是其只扮演了一个而不是多个角色;相应地,教师、家庭成员、业主则是个人扮演的多个角色,而不是一个角色的多个任务。这是下面讨论教师角色的基础。
  三、角色行为
  人们扮演角色主要通过角色行为来表现。作为社会人,一个人往往不只扮演一个社会角色,而是扮演多个社会角色,而且一个角色内也有不同的角色任务和要求。由于角色内和角色间的期望和要求不同,个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角色行为扮演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所谓角色冲突就是角色行动者在扮演角色过程中遇到的价值原则之间的冲突。[21][22]角色冲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比较典型的是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等人的分类[23],这一分类概括了四种角色冲突:(1)同一发出者角色冲突(Intra-sender Role Conflict):“角色集”中的同一个角色发出者对角色执行者提出的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期望,例如,院系领导要求教师争取尽可能多的产学合作经费,但却不把产学合作经费数量考虑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标准之一;(2)多个发出者角色冲突(Inter-sender Role Conflict):“角色集”中一个角色发出者的角色期望与另外一个或多个角色发出者的角色期望相互冲突,例如,系领导希望教师不断地创造新知识,而与教师有产学合作的企业方则希望教师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造成生产知识和应用知识之间的矛盾;(3)角色间冲突(Inter-role Conflict):一个人在某个组织中所扮演角色的期望与他在另外一个或多个组织中扮演角色的期望相冲突,例如,教师在学校被要求公开发表研究成果,但是作为衍生公司的创办人,教师(其实已非教师身份)则需要申请专利,私有化研究成果;(4)内心角色冲突(Person-role Conflict):个人所扮演角色的角色期望与其内心价值体系相冲突,例如,教师希望自己主要承担教学和研究的任务,但是当代教师又被要求参加产学合作,参加产学合作与教师的内心固有的学术价值体系是相冲突的。
  另外,美国学者邓肯·米切尔(Duncan Mitchell)[24],以及我国学者顾明远、张人杰等将角色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25][26]角色内冲突发生在角色扮演者本人的角色系统之内,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1)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时,对理想角色的认识与对实际角色行为的认识产生矛盾,这与“内心角色冲突”类似;(2)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要求不能契合的情况下体验到的角色冲突,这与“同一发出者角色冲突”或“多个发出者角色冲突”类似;(3)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时产生的新旧角色冲突,例如,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旧教师角色与还需参与产学合作的新教师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外冲突发生在他本人的角色与其它行动者的角色之间,具体表现形式为:不同社会地位的占有者对特定角色缺乏一致意见产生的冲突,这与“多个发出者角色冲突”类似;个人同时扮演几个角色时产生的多重角色冲突,这与“角色间冲突”类似。
  综合以上两种角色冲突分类,个人扮演“教师”角色参与产学合作过程中面临的具体角色冲突可以分为:(1)新旧角色冲突,无法适应需要承担产学合作的期望;(2)内心价值原则冲突,学术研究的“默顿标准”与产学合作的“市场或经济标准”冲突;(3)同一发出者价值冲突;(4)多个发出者价值冲突。
  (二)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
  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等认为,角色模糊是对组织内一个特定地位缺乏明确的信息描述,造成占有该地位的角色扮演者在执行角色行为过程中出现的权责不清的状态。[27]在这种状态下,角色扮演者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怎样去做。角色模糊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上的信息模糊或不明确:(1)角色期望模糊;(2)实现角色期望的方法或路径模糊;(3)完成角色扮演的预期结果模糊。[28]这种权利、责任边界不清晰,期望模糊的情形会增加教师对工作的焦虑和不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产学合作情境下,教师角色模糊是指“教师角色集”对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期望和行为缺乏清晰地解读或指导,造成权责不清、角色扮演困难的行为状态,具体表现为:(1)学校对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期望模糊。学校在教师参与产学合作上表现出了“投鼠忌器”的态度,一方面希望通过产学合作增加学校收入;另一方面又忌惮教师过多参与产学合作而忽视了学术研究工作,在希望教师与产业界合作什么、怎样合作、合作到什么程度等方面都缺少明确的期望表述,也间接造成教师对自我参与产学合作的期望出现模糊。(2)教师对实现产学合作期望的方法或路径模糊。教师采用不同产学合作方式的频率是不一样的[29],不同学科的教师采用产学合作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30],因而选择适当的产学合作方式有助于高效率地实现期望。但是,目前教师仍然缺乏指导或欠缺经验去选择合适的产学合作方式。(3)产学合作的结果模糊。目前多数产学合作项目为基于理工科的技术合作项目,由于技术实现和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教师的技术成果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市场价值是很难预测的。这种对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双方的合作意向。
  (三)角色過载(Role Overload)
  角色过载是指当对一个角色的要求或期望过多,超过了该角色能够承受的能力范围,亦无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平衡各项任务时出现的矛盾状态。[31]G.C.伯克(G C Burke)等认为角色过载是角色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32]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角色冲突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期望在价值原则上发生冲突,而角色过载是指角色无法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个期望,这些期望之间可能并不存在原则上的冲突。在产学合作情境下,当教师同时参与多个企业的产学合作项目时容易引起角色过载,但这不是角色冲突,因为不存在价值原则上的矛盾。   (四)角色紧张(Role Strain)
  在对“角色紧张”的理解上,学者广泛采用威廉姆·古德(William Goode)的定义[33],即“角色扮演者在完成一个或多个角色期望上感到困难”。此外,Goode还定义了四类角色紧张,分别为:(1)并不繁重、困难的角色要求因受到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而造成的角色紧张;(2)由于参与多种不同的角色关系而经常面临角色冲突;(3)单一角色关系中经常遇到的角色要求沖突;(4)来自“角色集”中不同角色发出者的角色要求产生的角色紧张。[34]从以上分类发现,这四类角色紧张都涵盖于角色冲突和角色过载的外延之内,因而本文将“角色紧张”分散于“角色冲突”和“角色过载”内进行讨论。
  (五)角色压力(Role Stress)
  玛格丽特·哈迪(Margaret Hardy)、玛丽·廉威(Marry Conway)、朱迪·洛特(Judy Lott)等学者将“角色压力”理解为如下的一种状态,即角色扮演者得到的角色任务不清,角色任务之间冲突,完成所有角色任务发生困难或无法完成。[35][36]因而,“角色压力”是对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过载等角色状态的总概括。
  四、角色理论的应用:角色互动模型
  角色扮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角色期望、角色发出者、角色扮演者、角色执行(扮演)、角色行为等。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等为此提出了角色的互动理论模型,认为角色执行者的角色扮演是与角色发出者互动的过程。[37]通过此模型,可以帮助理解出现角色压力的过程和原因,并依此给出回避或缓解角色压力的路径。
  在这个模型中,首先由“角色集”中的各个角色发出者向角色执行者发出角色期望。角色发出者提出角色期望,既要考虑自己对角色执行者的期望,也要提前考虑角色执行者对将提出的角色期望的可能反应来调整角色期望。在角色期望发出的过程中也存在“角色谈判”的过程,由角色发出者和执行者就角色期望开展讨论,提出双方都可接受的角色期望。
  其次,角色执行者扮演角色,执行角色期望,角色期望会对角色执行者产生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角色期望与角色执行者的能力和期望相符时,角色期望就容易实现,并使各方满意;当角色期望与角色执行者的能力和期望不相符时,角色期望的实现会遇到困难,造成双方关系紧张,形成角色压力,出现各种角色扮演问题。
  第三,角色执行者对角色执行中感受到的角色压力作出回应。一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兼顾多个角色期望,或者采取与角色发出者对话的方式调整角色期望;二是采取消极的态度回避角色压力来源。
  最后,角色执行者的回应形成对角色发出者的反馈。角色执行者对“角色集”中每个角色发出者的角色期望的回应会反馈到角色发出者,角色发出者会对反馈进行评估,决定继续强化还是调整原有的角色期望,并再一次向角色执行者发出角色期望,从而形成角色互动模型的循环。
  当然,角色互动模型中的角色发出者、角色执行者、角色期望、角色执行回应同时受到更广范围的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
  依据上面的角色互动模型,在扮演教师角色过程中,教师会受到自身、学校、企业的角色期望驱使扮演角色。由于期望增多和期望之间价值冲突,教师经常会遭遇角色压力,根据角色互动模型以及威廉姆·古德(William Goode)[39]和奚从清[40]分别建议的缓解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的方式,教师以及学校等可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角色压力:
  1.拒绝产学合作的期望。当教师感到无论采取何种积极的应对措施都无法缓解参与产学合作带来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以及角色过载等角色压力时,可以通过“消除角色关系”和“限制角色体系”的方法,消除与产业界的关系,终止并不再承担产学合作的角色要求,重新回到只承担教学与研究的传统角色。
  2.调整与明确角色期望。针对角色冲突,特别是“同一发出者”或“多个发出者”角色冲突,以及角色过载,可以通过“角色谈判”调整角色期望,避免角色执行前就出现各类问题。针对角色模糊,则可由学校通过进一步“划分角色”来明确对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期望,并期望相关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掘产学合作方式与教师的匹配模型,以帮助教师更科学地选择产学合作方式,最后政府、企业和学校应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以更有效规避产学合作风险。
  3.角色转移。针对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到的角色压力,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将部分学术研究的任务或部分产学合作的任务授权给学生或别的教师以缓解角色冲突;或者通过“扩展角色关系”,使自己承担更多的角色任务,从而以“任务多”为借口解释出现角色冲突和角色过载的原因;或者“预防他人侵入”,通过设立秘书、休假等各种方式避免与产业界的直接接触而减少产学合作。
  4.角色顺应与妥协。对于新旧教师角色间和内心价值原则上的冲突,教师通过积极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将参与产学合作积极内化为教师角色的第三期望,尽快地适应融入了产学合作的新教师角色,避免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可以以“应然”的状态进行产学合作,从容地处理学术研究和产学合作间的关系。
  五、总结
  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角色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大学教师在承担教学、研究任务的同时被要求参与到产学合作中,为经济科技发展作出直接的贡献。因而,教师的角色期望也更为丰富,但这也带来了各种压力,比如价值原则冲突、任务过载等,如何处理好学术研究和产学合作间的关系成为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角色理论”可以成为促进对产学合作背景下教师角色理解和认知的一个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角色理论,一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教师在参与产学合作过程中面对的来自角色集的各类角色期望,从而清楚地勾勒了产学合作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另一方面分析了教师角色扮演的互动过程和可能面临的各种角色压力,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对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并扮演新的角色。然而,本文只是提出了通过角色理论来解决教师在产学合作中各种压力问题的设想,之后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地探索和测试此角色理论,以发展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新的角色理论模型,从而更好地解决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过载、角色紧张等角色压力问题,促进教师在产学合作中有更积极和更高效的表现。   参考文献:
  [1]BRUNEEL J,D’ESTE P,SALTER A.Investigating the Factors that Diminish the Barriers to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2010(7):858-868.
  [2]LEE Y S.“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Research University:A Search for the Boundarie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1996(6):843-863.
  [3]LEE Y S.The Sustainability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An Empirical Assessment[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0(2):111-133.
  [4]MERTON R K.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6):635-659.
  [5]BECHER T,TROWLER P.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Intellectual Inquiry and the Cultures of Discipline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SRHE,2001.
  [6]STERN S.Do Scientists Pay to Be Scientists?[J].Management Science,2004(6):835-853.
  [7]BOARDMAN P C.University Researcher Center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Academic Work[D].Atlanta: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6.
  [8]BOARDMAN P C,BOZEMAN B.Role Strain i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7(4):430-463.
  [9]SCHULER R S,ALDAG R J,BRIEF A P.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A Scale Analysi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77(1):111-128.
  [10]CONWAY M E.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Roles[M]//In HARDY M E & CONWAY M E(Eds.).Role Theory:Perspective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California:Appletion and Lange,1988:63-72.
  [11]Hindin M J.Role Theory[M]In RITZER G(Eds.).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ing,2007:3959-3962.
  [12]蔣衡.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72-77+57.
  [13][40]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4]LINTON R.The Study of Man[M].New York:Appleton-Century,1936.
  [15][18][19]BIDDLE B J.Recent Development in Role Theor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6(12):67-92.
  [16][21][23][27][37][38]KAHN R L,WOLFE D M,QUINN R P,et al.Organizational Stress: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M].New York:Wiley,1964.
  [17]MERTON R K.The Role-Set:Problems in Sociological Theor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57(2):106-120.
  [20][22][28]VAN SELL M,BRIEF A P,SCHULER R S.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Integ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lations,1981(1):43-71.
  [24]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M].蔡振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5]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6]张人杰.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12-20.
  [29]MARTINELLI A,MEYER M,VON TUNZELMANN N.Becoming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A Case Study of Knowledge Exchange Relationships and Faculty Attitudes in a Medium-sized,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y[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8(3):259-283.
  [30]BEKKERS R,FREITAS I M B.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 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To What Degree do Sectors also Matter?[J].Research Policy,2008(10):1837-1853.
  [31][35]HARDY M E,CONWAY M E.Role Theory:Perspective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M].California:Appletion and Lange,1988.
  [32]BURKE G C,TOMPKINS L S,DAVIS J D.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Among Respiratory Care Managers[J].Respir Care,1991(8):829-836.
  [33][34][39]GOODE W J.A Theory of Role Strai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0(4),483-496.
  [36]LOTT J W,ANDERSON E R,KENNER C.Role Stress and Strain Among Nondoctorally Prepared Undergraduate Faculty in A School of Nursing with A Doctoral Program[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1993(1):14-22.
  (責任编辑 赖佳)
其他文献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文章首先阐述了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包括理论讲授时引入工程实例、适当增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知识讲解、加强实体模型室与虚拟模型室建设等五个方面,然后论述了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理论用元宪法和宪法、 集体选择以及操作层面构成的历时系统和行动舞台共时系统的相互作用来解析政策制度的作用机制.按照其逻辑,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文章首先对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接着论述了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研学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然后论述了红色研学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红色研学基地建设的路径,包括建设研学中课程思政专业导师队伍、构建特色的研学课程、营造沉浸式研学氛围。
文章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级口腔医学本科生54名、2015级口腔医学本科生56名,共计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微格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对微格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能规范化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微格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能规范化训练中应用的意义,总结了微格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能规范化训练中应用的反思。
该文探索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PLC实训体系建设,研究实训室硬件的建设、实训项目的设计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三个方面,提出立足校内资源,按企业的生产操作需求配置实训室的
为了探讨“金课”建设理念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脊柱骨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文章以100名在脊柱骨病科进行临床见习的2016级本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金课”理念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模式,并在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且教学效果反馈满意度更高。
文章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包括毕业设计前的管理与控制、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与控制、毕业设计后的管理与控制。
文章以北海市卫生学校高职护理班的66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3名护生,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模拟手术室护理带教,实验组则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观察并比较带教培训后两组护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结果显示,经过带教培训,实验组护生的平均理论成绩与实际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对于带教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然后分析了“新医科”背景下民族地区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训需求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新医科”背景下民族地区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