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异彩纷呈,正孕育和涌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这对于人类及世界各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之人”,而准备的关键在于不失时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二十年前,北京市政府高瞻远瞩,为加速北京市科学和经济发展,设立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用于支持首都科技人员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我们通常称应用基础研究,但按国际规范的统计口径称应用研究)。二十年来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市科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自然科学基金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对一系列项目的支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成果,有许多项目实现了成果转化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首都科技界声誉日隆。
翻过二十年的历史,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如今我们又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在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如何不辱使命,在北京市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下面我想就如何加强基础及应用研究,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从而推进北京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
一、必须加大基础及应用研究的投入,为原始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长。据最新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调查显示(2010年11月23日《科技日报》),2000年以来,我国R&D经费支出以23%的速度增长。2009年我国R&D总经费5802.1亿元,已跻身世界R&D经费大国之列。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70.3亿元占4.7%,应用研究经费730.8亿元占12.6%,试验发展经费4801亿元占82.7%。从以上数据可见我国自2000年以来10年问R&D经费支出的发展速度很快,表明我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值得忧虑的是,从R&D投入的结构看科学研究投入仍然偏低,在我国研究经费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例偏低,这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支出占10%以上、应用研究支出占20%以上的结构相比差距明显。科学研究支出所占比重不高表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根基还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大量R&D经费支出仍用在试验发展上,经费比例的失调,折射出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地方基金,根据2000年公布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评审与管理办法,其定位在主要支持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按照国际规范的定义为应用研究),即主要支持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为达到预定目标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进行的探索,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除应用研究外还有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由于北京市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对基础及应用研究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由于基数太低,尽管市科委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仍然给基金以特别的支持,尽管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指南的设定上也曾采取相关措施,但终因每年申报量较大,基金的支持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政府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可减少试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支出并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首先是引导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因为试验发展的支出一般应由企业承担,目前世界上有实力的企业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投资也已相当可观。
当然,市自然基金有限的投入也必须用在刀刃上,我们的投入应该是克服静摩擦系数的“雪中送炭”,而不是补贴式的“锦上添花”。即在项目的初始阶段给予及时的支持。
此外,在项目指南的设定时,应确定在应用研究(我们常称应用基础研究)及部分基础研究范围,一般不应用于试验发展方面。
二、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在计划经济年代,资源的配置主要在政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逐步加大。然而迄今为止,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仍然尚未形成。这就是一方面科研投入尚不足,另~方面许多科研成果又难似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因所在。因为我国科研投入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部分的经费目前主要还是靠政府各种类型的项目投入,当然在立项前政府的相关部门均会召集相关专家通过法定的程序进行可行性的分析论证,然而由于这些科研项目的经费是国家的,一般是无偿的投入,其项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许多企业的申报而来的,其中有些项目并非适应市场的需求,有的项目多头申报,导致低水平重复严重。其结果难免导致某些项目结题后就束之高阁的结果。只有当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后,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才有可能实现。然而就我国目前的状况看,大部分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据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公报报道,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仅为1893家,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27件,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可见我国企业原始创新状况之一斑。有的企业甚至把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误解成政府向企业投资,希望从政府得到无偿的科技投入,甚至试验发展类的研究经费也要政府投入,这种没有压力的无偿投入必然导致一方面科技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投入的项目又存在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因为无偿便无压力,没有压力往往导致立项前缺乏对市场详尽和周密的调研,其成果难以转化也是必然的。只有当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即当企业成了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后,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才会形成。因为企业的生存必须依托市场。这就是项目从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研发后成果又运用到市场中去的市场经济的规律。
三、进一步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使那些全身心致力于科研事业,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的优秀科研人员在项目的初始阶段能得到基金的及时支持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从成立开始就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审一定的评审机制,即形式审查、同行评议、学科评审组评审和市基金委员会审定的程序。二十年来这一系列依靠专家决策的程序使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基本达到公平、公正。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近两年自然科学基金办公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一是在形式审查阶段通过各种培训,大会宣传,公开形式审查的要点使通审率明显提高。其二,在同行评议阶段,对经过同行评议的专家意见归纳汇总并决定取舍时,设定定量取舍原则,使管理人员的个人裁定量权减到最小,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群体意见,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公正度和透明度。其三,2009年启动了网络化工作平台及成果追踪 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的一期工程包括依托单位工作系统、评审专家工作系统、市自然科学基金办工作管理系统以及成果追踪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相关系统已于2010年6月投入使用,并在2011年度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基金项目管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自动化,辅助决策的科学化。
为了使评审过程更加公平合理,下一步我们准备在专家的遴选上采取相对随机的方法。诚然,要做到这点必须设立相对庞大而细密的专家库,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方可实现专家的随机选择,以确保评审质量。
总之,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设立一套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从而使那些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在项目初始阶段能得到基金及时的支持。争取用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通过公平竞争使人才脱颖而出
任何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何谓人才々当今科技界各种名称的人才计划相继出台。诚然,通过“人才计划”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但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科研的浮躁。有的正当中年的科学家获得多种人才计划的支持,身兼多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成天忙于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很少在实验室工作。他们身为项目负责人却往往无暇顾及项目的研究,大量的工作都是由其学生或助手来完成,这在科技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也包括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
鉴于此,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应该在管理上进行新的探索,在项目的受理和评价体系的设立上向青年才俊倾斜。可以探讨设立相关的青年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主任曾在一篇文章中勉励大家 “板凳需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我想这就是对从事自然科学的优秀人才所应有品格的最形象的描述。只有具备如此品格的人才无愧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才有希望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险,最终达到光辉的顶点。
总之,自然科学基金有责任通过项目的支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青年人才。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根本。
综上所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依靠科学家进行民主决策,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争取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北京市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之人”,而准备的关键在于不失时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二十年前,北京市政府高瞻远瞩,为加速北京市科学和经济发展,设立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用于支持首都科技人员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我们通常称应用基础研究,但按国际规范的统计口径称应用研究)。二十年来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市科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自然科学基金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对一系列项目的支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成果,有许多项目实现了成果转化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首都科技界声誉日隆。
翻过二十年的历史,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如今我们又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在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如何不辱使命,在北京市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下面我想就如何加强基础及应用研究,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从而推进北京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
一、必须加大基础及应用研究的投入,为原始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长。据最新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调查显示(2010年11月23日《科技日报》),2000年以来,我国R&D经费支出以23%的速度增长。2009年我国R&D总经费5802.1亿元,已跻身世界R&D经费大国之列。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70.3亿元占4.7%,应用研究经费730.8亿元占12.6%,试验发展经费4801亿元占82.7%。从以上数据可见我国自2000年以来10年问R&D经费支出的发展速度很快,表明我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值得忧虑的是,从R&D投入的结构看科学研究投入仍然偏低,在我国研究经费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例偏低,这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支出占10%以上、应用研究支出占20%以上的结构相比差距明显。科学研究支出所占比重不高表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根基还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大量R&D经费支出仍用在试验发展上,经费比例的失调,折射出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地方基金,根据2000年公布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评审与管理办法,其定位在主要支持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按照国际规范的定义为应用研究),即主要支持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为达到预定目标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进行的探索,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除应用研究外还有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由于北京市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对基础及应用研究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由于基数太低,尽管市科委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仍然给基金以特别的支持,尽管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指南的设定上也曾采取相关措施,但终因每年申报量较大,基金的支持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政府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可减少试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支出并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首先是引导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因为试验发展的支出一般应由企业承担,目前世界上有实力的企业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投资也已相当可观。
当然,市自然基金有限的投入也必须用在刀刃上,我们的投入应该是克服静摩擦系数的“雪中送炭”,而不是补贴式的“锦上添花”。即在项目的初始阶段给予及时的支持。
此外,在项目指南的设定时,应确定在应用研究(我们常称应用基础研究)及部分基础研究范围,一般不应用于试验发展方面。
二、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在计划经济年代,资源的配置主要在政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逐步加大。然而迄今为止,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仍然尚未形成。这就是一方面科研投入尚不足,另~方面许多科研成果又难似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因所在。因为我国科研投入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部分的经费目前主要还是靠政府各种类型的项目投入,当然在立项前政府的相关部门均会召集相关专家通过法定的程序进行可行性的分析论证,然而由于这些科研项目的经费是国家的,一般是无偿的投入,其项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许多企业的申报而来的,其中有些项目并非适应市场的需求,有的项目多头申报,导致低水平重复严重。其结果难免导致某些项目结题后就束之高阁的结果。只有当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后,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才有可能实现。然而就我国目前的状况看,大部分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据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公报报道,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仅为1893家,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27件,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可见我国企业原始创新状况之一斑。有的企业甚至把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误解成政府向企业投资,希望从政府得到无偿的科技投入,甚至试验发展类的研究经费也要政府投入,这种没有压力的无偿投入必然导致一方面科技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投入的项目又存在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因为无偿便无压力,没有压力往往导致立项前缺乏对市场详尽和周密的调研,其成果难以转化也是必然的。只有当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即当企业成了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后,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才会形成。因为企业的生存必须依托市场。这就是项目从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研发后成果又运用到市场中去的市场经济的规律。
三、进一步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使那些全身心致力于科研事业,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的优秀科研人员在项目的初始阶段能得到基金的及时支持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从成立开始就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审一定的评审机制,即形式审查、同行评议、学科评审组评审和市基金委员会审定的程序。二十年来这一系列依靠专家决策的程序使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基本达到公平、公正。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近两年自然科学基金办公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一是在形式审查阶段通过各种培训,大会宣传,公开形式审查的要点使通审率明显提高。其二,在同行评议阶段,对经过同行评议的专家意见归纳汇总并决定取舍时,设定定量取舍原则,使管理人员的个人裁定量权减到最小,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群体意见,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公正度和透明度。其三,2009年启动了网络化工作平台及成果追踪 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的一期工程包括依托单位工作系统、评审专家工作系统、市自然科学基金办工作管理系统以及成果追踪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相关系统已于2010年6月投入使用,并在2011年度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基金项目管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自动化,辅助决策的科学化。
为了使评审过程更加公平合理,下一步我们准备在专家的遴选上采取相对随机的方法。诚然,要做到这点必须设立相对庞大而细密的专家库,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方可实现专家的随机选择,以确保评审质量。
总之,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设立一套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从而使那些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在项目初始阶段能得到基金及时的支持。争取用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通过公平竞争使人才脱颖而出
任何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何谓人才々当今科技界各种名称的人才计划相继出台。诚然,通过“人才计划”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但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科研的浮躁。有的正当中年的科学家获得多种人才计划的支持,身兼多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成天忙于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很少在实验室工作。他们身为项目负责人却往往无暇顾及项目的研究,大量的工作都是由其学生或助手来完成,这在科技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也包括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
鉴于此,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应该在管理上进行新的探索,在项目的受理和评价体系的设立上向青年才俊倾斜。可以探讨设立相关的青年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主任曾在一篇文章中勉励大家 “板凳需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我想这就是对从事自然科学的优秀人才所应有品格的最形象的描述。只有具备如此品格的人才无愧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才有希望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险,最终达到光辉的顶点。
总之,自然科学基金有责任通过项目的支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青年人才。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根本。
综上所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依靠科学家进行民主决策,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争取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北京市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