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史虹莉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上海国际医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胰岛素抵抗发病机理以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医生手记:
我有一个2型糖尿病患者,50多岁,男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身材不高,但是体重有90多公斤,有明显的“将军肚”。他初来时,糖尿病已经确诊有五六年了,之前几乎用遍了各种口服降糖药,目前在服用二甲双胍,但是血糖一直控制不好。令他困扰的除了血糖还有体重。他来我处就诊前的两三年里,每年体重约增3千克,前一年买的衣服第二年肯定不能穿。他工作压力很大,又不想节食,那样生活岂不是一点幸福感都没有了?
我分析了他的病情后,给他制订了这样的治疗方案:保留二甲双胍,增加“利拉鲁肽”[人胰高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人GLP-1类似物”是治疗糖尿病的新型生物制剂,虽然要注射给药,但一天只需一次,又与是否进餐无关,他还是顺利接受了这个方案。采用这个方案后,第一个月,他的体重下降了5千克,腰围小了近9厘米;第二个月,体重又下降了2.5千克,然后体重就基本维持在那个水平了。不过,前三个月,他的血糖仍波动很大,从第4个月开始,他的餐后血糖才算平稳了,且逐渐达标。他目前仍在使用我推荐给他的方案。
减重对降糖成功十分关键
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受肥胖困扰。肥胖问题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内脏肥胖。内脏脂肪围绕着肝、胰、胃、肠道等脏器,它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的发生都密切相关。内脏肥胖原因主要有三点:人种因素,亚洲黄种人比欧美白种人更易发生内脏肥胖;吃的多,消耗少;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紊乱,发生“压力肥”。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的危害更大,内脏脂肪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治疗的复杂性。
因此,控制2型糖尿病,减重是关键措施。减重无非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来实现。糖尿病患者的减肥运动应以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为避免诱发低血糖,不要在空腹时运动,最好在饭后1~2小时进行,还要避开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高峰期。
当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都不能有效减重时,糖尿病患者就需药物治疗。上述患者所使用的新型降糖药“人GLP-1类似物”在降糖同时,能适度抑制摄食中枢,还减缓胃肠道蠕动从而增加饱腹感,从而有较好的减重效果。
血糖平稳需要时间
该患者在采用新的治疗方案前3个月血糖仍有波动,第4个月后,餐后血糖才平稳,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原因。
胰岛素抵抗逐渐改善:腹部脂肪堆积主要是内脏脂肪引起,内脏脂肪加重了胰岛素抵抗。随着疗程的进展,内脏脂肪明显减少后,对患者胰岛素抵抗有明显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有增加,有助血糖平稳。
B细胞逐渐得到修复:“人GLP-1类似物”具有保护胰岛B细胞、促进B细胞功能修复的作用。B细胞是分泌内源性胰岛素的场所,而外源性胰岛素是不能完全替代内源性胰岛素的。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B细胞数量会越来越少,功能会越来越差。而在胰岛B细胞功能尚可时,使用能保护和促进B细胞修复的药物,B细胞不仅能很好的发挥分泌胰岛素的功能,B细胞数量还会增加。
高血糖对B细胞的毒性作用被缓解:高血糖增加胰岛素抵抗,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作用,通过上述作用把血糖降下来,对B细胞功能修复有益,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旦确诊就应积极治疗
比高血糖更可怕的是高血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因此,从确诊糖尿病第一天起,糖尿病患者就要高度重视糖尿病的治疗,不管是采用饮食、运动还是药物,都要越早越好,越正规越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3.9~7.2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 %。使用各种方法达到这个控制目标,这就是糖尿病患者努力的方向。
史虹莉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上海国际医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胰岛素抵抗发病机理以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医生手记:
我有一个2型糖尿病患者,50多岁,男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身材不高,但是体重有90多公斤,有明显的“将军肚”。他初来时,糖尿病已经确诊有五六年了,之前几乎用遍了各种口服降糖药,目前在服用二甲双胍,但是血糖一直控制不好。令他困扰的除了血糖还有体重。他来我处就诊前的两三年里,每年体重约增3千克,前一年买的衣服第二年肯定不能穿。他工作压力很大,又不想节食,那样生活岂不是一点幸福感都没有了?
我分析了他的病情后,给他制订了这样的治疗方案:保留二甲双胍,增加“利拉鲁肽”[人胰高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人GLP-1类似物”是治疗糖尿病的新型生物制剂,虽然要注射给药,但一天只需一次,又与是否进餐无关,他还是顺利接受了这个方案。采用这个方案后,第一个月,他的体重下降了5千克,腰围小了近9厘米;第二个月,体重又下降了2.5千克,然后体重就基本维持在那个水平了。不过,前三个月,他的血糖仍波动很大,从第4个月开始,他的餐后血糖才算平稳了,且逐渐达标。他目前仍在使用我推荐给他的方案。
减重对降糖成功十分关键
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受肥胖困扰。肥胖问题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内脏肥胖。内脏脂肪围绕着肝、胰、胃、肠道等脏器,它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的发生都密切相关。内脏肥胖原因主要有三点:人种因素,亚洲黄种人比欧美白种人更易发生内脏肥胖;吃的多,消耗少;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紊乱,发生“压力肥”。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的危害更大,内脏脂肪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治疗的复杂性。
因此,控制2型糖尿病,减重是关键措施。减重无非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来实现。糖尿病患者的减肥运动应以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为避免诱发低血糖,不要在空腹时运动,最好在饭后1~2小时进行,还要避开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高峰期。
当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都不能有效减重时,糖尿病患者就需药物治疗。上述患者所使用的新型降糖药“人GLP-1类似物”在降糖同时,能适度抑制摄食中枢,还减缓胃肠道蠕动从而增加饱腹感,从而有较好的减重效果。
血糖平稳需要时间
该患者在采用新的治疗方案前3个月血糖仍有波动,第4个月后,餐后血糖才平稳,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原因。
胰岛素抵抗逐渐改善:腹部脂肪堆积主要是内脏脂肪引起,内脏脂肪加重了胰岛素抵抗。随着疗程的进展,内脏脂肪明显减少后,对患者胰岛素抵抗有明显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有增加,有助血糖平稳。
B细胞逐渐得到修复:“人GLP-1类似物”具有保护胰岛B细胞、促进B细胞功能修复的作用。B细胞是分泌内源性胰岛素的场所,而外源性胰岛素是不能完全替代内源性胰岛素的。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B细胞数量会越来越少,功能会越来越差。而在胰岛B细胞功能尚可时,使用能保护和促进B细胞修复的药物,B细胞不仅能很好的发挥分泌胰岛素的功能,B细胞数量还会增加。
高血糖对B细胞的毒性作用被缓解:高血糖增加胰岛素抵抗,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作用,通过上述作用把血糖降下来,对B细胞功能修复有益,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旦确诊就应积极治疗
比高血糖更可怕的是高血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因此,从确诊糖尿病第一天起,糖尿病患者就要高度重视糖尿病的治疗,不管是采用饮食、运动还是药物,都要越早越好,越正规越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3.9~7.2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 %。使用各种方法达到这个控制目标,这就是糖尿病患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