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 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 激发求知 文化意识
当今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时代在发展,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创新教育进行教学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巧设创新探索机会,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學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三、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变“单项思维”为“发散拓展”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创造性教学,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材料,促进学生不断探索。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要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跨世纪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创造的精神,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开创新世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创新教育 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 激发求知 文化意识
当今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时代在发展,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创新教育进行教学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巧设创新探索机会,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學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三、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变“单项思维”为“发散拓展”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创造性教学,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材料,促进学生不断探索。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要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跨世纪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创造的精神,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开创新世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