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特点与有效治疗

来源 :中国动物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5
  摘要: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平稳发展,饲养量稳步上升,经济效益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饲养者加入奶牛饲养行列。但因为饲养管理水平以及专业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造成奶牛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发病情况,其中以乳房炎最为常见,并且严重危害奶牛健康。本文主要从奶牛感染乳房炎的危害入手分析,介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特点,最后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有效的治疗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发病;治疗
  1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在实际的奶牛饲养管理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用来防范临床中常见多发的奶牛疾病,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经济损失。据报道,乳房炎属于严重影响奶牛经济的疾病之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奶牛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乳房炎疾病,患病牛群体的数量比较大,引起全世界范围对于乳房炎的关注与研究。目前我国奶牛感染乳房炎的情况依然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奶牛饲养的经济收益,临床中不少犊牛发生早期死亡的原因就是母牛乳房炎导致。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超过90%的乳房炎患病牛都是呈现隐性的感染。感染隐性乳房炎的病牛产奶量会降低10%,牛群中存在多只感染,其损失就不容小觑。感染乳房炎的奶牛所产出的乳汁存在一定的致病菌和毒素,若人饮用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会出现身体不适的轻微症状,严重的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患有乳房炎病的奶牛产出奶品的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无法给人体提供原有的营养。加之在生产过程中,又普遍采用抗生素的方式治疗奶牛乳房炎,治疗期的奶源,会残留抗生素,有些饲养者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擅自销售乳房炎病牛生产的牛奶,使人饮用后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不仅如此,牛奶最主要的消耗群体是婴幼儿和老人,身体机能相对比较弱,所以一旦饮用之后身体会遭受更大的危害。
  2 发病原因
  2.1 微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入侵奶牛的乳腺管會引发奶牛感染乳房炎。临床上能够引起奶牛感染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是多种非特定的,不同微生物感染的程度会因饲养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主要有多种细菌、病毒以及支原体等。
  2.2 环境条件
   饲养圈舍内如果尘埃多、通风条件差、潮湿阴暗,没有定期消毒,卫生条件不达标;奶牛床潮湿污浊等,不能够及时冲洗和消毒处理;挤奶时经常使用同一块毛巾擦洗多只奶牛,真空泵调节器没有及时清洁处理,或者是没有经常更换挤奶器上的橡皮管,以及未采用消毒剂清洗挤奶器等,都会造成奶牛感染乳房炎。
  2.3 挤奶技术
   ①挤奶员挤奶技术水平低,操作不熟练或者操作不当,又或者是挤奶前挤奶员没有清洁消毒手部等原因;②挤奶机器处于过长时间的挤奶工作,造成过高的负压或者是抽动过速,以上原因都会对奶牛的乳头皮肤以及黏膜产生肿大充血甚至造成奶牛乳头黏膜上皮发生机械性损伤。
  2.4 饲养管理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产奶量,高产奶牛摄取高能量、高蛋白质的日粮,使其增加产奶量,并保证奶质,导致乳房超负荷生产,削弱了奶牛机体的抵抗力,乳腺管内微生物就容易滋生,最终引起乳房炎的发生。
  3 发病规律
   奶牛感染乳房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根据干奶期及饲养地区的不同,发病时节有所不同,北方地区在潮湿阴冷的冬春季节易发生,南方地区在高温湿热的夏季易发生。
  4 奶牛乳房炎的检测与诊断
  4.1 临床型乳房炎
   奶牛如果感染临床型乳房炎会在临床中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对乳房炎加以确诊主要可以根据患病区呈现出的红、肿、热、痛等症状,以及奶牛表现出拒绝人工挤奶的状态,乳汁中可见絮状物,及乳汁分泌不畅且明显减少的情况,还包括感染严重的奶牛乳房局部变硬,表现出的肿胀疼痛反应,并且在其产出的乳汁中有血液以及絮状凝块等物质。
  4.2 隐性乳房炎
   临床中对于隐性乳房炎的确诊相对难度比较大,因为病奶牛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表现,乳汁也没有明显的变化。目前我国基层的饲养场采取的诊断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定期给奶牛乳汁检测pH值,用pH值的高低来判断奶牛感染炎症的严重程度,乳汁中的pH值越高,表明奶牛患病情况越严重。
  5 有效的预防措施
  5.1 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给奶牛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切断乳房炎的感染途径是预防乳房炎的关键措施。饲养圈舍和运动场都应该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接受充足的阳光,通风良好,保持牛床清洁且干燥的状态,奶牛排泄的粪便要确保能落入尿粪沟,及时清理粪便和积水,避免粪便污染牛床。垫草应该保证干、软、清洁、新鲜的状态,而且要经常进行更换。针对饲养圈舍和运动场地要定期开展消毒处理,每隔15d喷洒消毒液开展一次消毒,在乳房炎高发的季节应该强化消毒措施。经常刷拭奶牛体表,保持乳房清洁。保证牛尾的干净整洁,必要时可以吊尾。如果奶牛的乳房比较大,尤其是下垂状态的乳房,更需要注意多加保护,避免其受到擦伤等机械性损伤。加强相应的产后护理措施,尽量避免奶牛的后躯被排出的恶露污染。每年的夏季重视防暑防潮措施而冬季需要将保暖防潮工作落实到位,减少奶牛遭受冷热应激刺激,始终保证奶牛饲养环境舒适且安静。
  5.2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根据奶牛营养的实际需要情况,给予奶牛全价的日粮供应,奶牛每个生产阶段都应该全面供应搭配合理的精、粗饲料,并且建立相应的青绿与青贮饲料轮供体系,增加供应给奶牛的青绿、青贮料量,以产奶量确定饲料的供应量,以维持奶牛机体能够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奶牛在停乳之后应该注意观察乳房的充盈与收缩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就应该立即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理;停乳的后期要适当提高投喂给奶牛的精料量;分娩后期可以适当地控制奶牛的饮水量以及多汁饲料的采食量,以有效缓解乳房的膨胀程度。    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量。尤其运动场地较小的饲养圈舍,乳房炎的发生主要是体质较差导致,所以增加奶牛运动量,提高奶牛机体抵抗力,是十分必要的,每天驱赶奶牛运动2~3h,从而降低乳房炎的发生几率。
  5.3 规范挤奶操作
   在给奶牛进行挤奶之前应该打扫干净牛床及过道,同时将奶牛的体后躯刷拭干净,轻柔快速的按揉,挤奶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的训练,且相对固定,穿着干净工作服,定期体检,每次挤奶前做好手部清洁消毒。应该让头胎牛或者是健康的奶牛先挤奶,感染乳房炎的奶牛要后进行挤奶,而感染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乳区应该停止机器挤奶操作。感染乳房炎病牛所产的牛奶必须挤入专用的容器中,并且进行集中的处理,严禁随意倾倒,否则会造成交叉感染。前几把的奶应该挤在事先准备好的专用桶中,不能挤在牛床上。在进行挤奶之前对乳头采取药浴处理,如采用消毒药浸泡乳头,或采取喷雾消毒30s之后用单独的消毒毛巾或者是纸巾擦干。消毒液要注意经常进行更换,避免菌株产生耐药性影响消毒效果。要尽量缩短手工挤奶的时间,否则容易造成乳头损伤,在挤奶之前应严格清洗消毒挤奶器的管道、乳杯及其内鞘。实际操作时应该维持机器正常运转,要保证奶杯不漏气。不能出现跑空机的情况,挤奶之后对奶牛的乳头进行严格的药浴,有效降低发生乳房炎的几率。
  5.4 干奶期预防
   奶牛处于干奶期是控制乳房炎最有效的时间段。实际生产中主要是通过向乳房中注入长效抗菌药物,生产中一般是在奶牛最后一次挤净乳汁后,每个乳区注入适量的长效普鲁卡因青霉素10mL,进行乳基封闭治疗,轻揉乳房,使液体均匀分布,连续使用5~7d。在停奶期前10d,每天检查乳头是否有红肿热痛的症状,并药浴乳头,达到封闭效果。产犊前7d,也可给奶牛乳头每天进行1次药浴,以杀灭病原菌,封闭乳头,发挥预防感染的功能。药液注入前应该对乳头进行清洁处理,避免乳头的末端存在感染的情况。
  5.5 避免應激
   能够引发奶牛应激的因素非常多,常见的包括妊娠、分娩、不良气候条件、惊吓、饲料发霉变质等。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尽量不要更换饲养管理员、挤奶员,保证圈舍环境舒适,饲料配比得当,适当添加亚硒酸钠、VE、VA等,减少奶牛应激反应,保证奶牛机体健康平稳。
  6 治疗方法
  6.1 抗菌药物疗法
   抗菌药物对于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尤其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乳房炎。方法1:病牛挤净奶后,可向乳头内注入用100mL注射盐水稀释过的80万IU青霉素,同时配合肌肉或者静脉注射30万IU四环素或者300万IU青霉素。病牛也可选择使用头孢噻呋钠0.05~0.1g静脉注射治疗,2次/d,连续使用3~5d。方法2:选择在挤净患区乳汁后通过灌注的方式给药,一般给病牛选择将青霉素240万IU、链霉素100万IU,2%普鲁卡因30mL,生理盐水100~200mL,灌注到乳房内,接着抖动乳房和乳头基部,配合温热毛巾轻柔按摩,2次/d,连续使用2~4d。在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用药频率和用量,根据具体病症适当增减,不能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细菌对药物不敏感,影响治疗效果。
  6.2 中草药疗法
   中草药属于天然的药物,毒副作用更小,中草药也是比较理想的免疫调节剂。生产中可以选择对于奶牛乳房刺激性小且疗效明显的中草药,建议采用瓜蒌散加减治疗,组方为:连翘20~60g,甘草、没药、乳香各25g,川芎30g,全瓜蒌100~250g,青皮、当归各40g,二花60~100g。用2~3L水煎服,连服3~5d。如果乳房硬肿,可再添加黄柏、贝母、皂刺、花粉、知母各30g,蒲公英150g,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7  摘要: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肉类食品安全。新时期,养殖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家畜的养殖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各种疫病的发病几率更高。为提高养殖质量,保证食品安全,还需重视疾病的防治,落实好各项防治工作,有效防控各种家畜常见疾病。当前各种疾病呈现高发趋势,一些疾病呈现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0  摘要:牛疥癣病属于一种皮肤型传染病,一般在冬春交接时容易发生,由疥螨和痒螨寄生于皮肤内引起的。发病牛只通常表现皮肤发痒、受到感染的部位皮毛脱落,并且与健康皮肤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边缘处呈颗粒样小结节,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变成水泡或脓泡,最后形成痂皮,皮肤发硬且粗糙,病牛食欲下降、逐渐发生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增重不足等。由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8  摘要:羊双腔吸虫病是一种常发的慢性消耗性寄生虫病,具有季节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特点,羊群感染后不仅饲料消化率下降,还会出现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羊双腔吸虫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进行分析,为提高养殖户的鉴别诊断能力,又对其发病症状、病理解剖和诊断方法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治疗和预防措施,供同行交流参考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4  摘要:随着养牛业规模壮大,牛群饲养密度迅速扩大,牛场疫病防治难度也随之增加。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病牛出现以消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不利于牛群正常生长和生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牛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进行概述,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6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牛肉制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牛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已经成为放牧地区常发病和高发病。很多养殖户在牛宰杀过程中脏器组织处置不科学,没有实施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包虫病由牲畜向着人类群体传播蔓延,导致包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9  摘要:我国是养羊大国,养殖规模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疫病的流行。如果不重视羊疫病防控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养羊业的发展,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对养羊场而言,必须重视羊疫病问题,提高防控技术和水平。本文主要就羊疫病的流行原因、防控原则和基本方法进行综述,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羊疫病;防控;饲养管理;消毒  1 羊疫
摘 要:文章首先从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环境中的价值的角度展开分析和说明,而后进一步就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电力企业环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有效实现必要优化,对于构建起更为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切实推动我国电力企业不断成熟,推动我国电力事业向前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基层  基层是一切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直接面向市场实现企业价值的接口,同时也是企业的服务以及产品产生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36  摘要:近年来国内蛋鸡产业逐渐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蛋鸡疫病逐渐成为阻碍蛋鸡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蛋鸡产品的质量安全,对食品安全乃至公共卫生带来威胁。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分析了蛋鸡疫病的危害,探讨了当前蛋鸡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蛋鸡疫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34  摘要:兔病毒性出血症属于养兔生产中出现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俗称“兔瘟”,该病发作时间短,死亡率高,常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寻找了导致本病发生的集中常见因素,概括了其流行病学,总结了其临床症状和主要病理变化,并就常见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若干诊疗对策以及诊疗注意事项。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9  摘要:对于养牛场或养牛户来讲,牛群发生口蹄疫病并不陌生,因为口蹄疫病是牛群中常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一旦有牛只发病可以在全群中迅速传播,说明本病的传染性极强。尤其是每年春季口蹄疫在牛群中更容易暴发,给牛场带来比较严重的损失,在此将牛口蹄疫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