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是目前教育界的重难点。语文教学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方式,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意义非凡。接下来,我将探究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并且找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非生来就有,也绝不是靠自己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大背景下慢慢生成的,尤其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他们每个人的学习与实践生活中慢慢发育形成的。如果学校没有正确地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处事准则方面进行教育,他们绝对不可能会成为一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学生、好公民。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就表现的尤为重要。
一、课文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必须要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其中包含文章故事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在进行背景介绍时,教师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分析文章,并在背景介绍的同时注意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要通过课文背景分析的方式加强德育教育。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制定合理的德育教学目标及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只有通过这种双管齐下,通过背景解读的德育渗透,才会更加深入学生内心,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突出。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我们应该了解到文章创作于“9.18”事件三周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三省之后,向关内逼近,亡国灭种的恐惧笼罩着人们,对抗日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着一部分人的头脑,连一些官方报纸也散布着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负面说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病已经相当严重,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对救国的关注,他铿锵有力的文字振奋人心,让当时的中国人重新坚定抗战决心。在对文章背景进行介绍后,教师需加强德育引导,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国难当头的情况坚持民族抗战的决心,进而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操,坚定自己爱国、强国的信心。
二、在小组合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上课时要扣住文章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把学生放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并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补充。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慢慢逼近文章重点并找到中心主旨,让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越来越足,始终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接受到更加深刻的德育教育。例如,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时,教师先向学生们讲述当年的罗布泊,绵延不断的绿色走廊,满地都是绿油油的,到处都是金黄的麦浪;罗布泊如同仙湖,水面如镜子般明亮,温柔的阳光下野鸭鱼鸥及其他小鸟快乐地歌唱,让经过这里的人无不叹息罗布泊的美丽。而现在,由于盲目的用水、过度的砍伐以及随意的灌溉,导致罗布泊周围的环境快速恶化,植物全部枯死,很快,罗布泊就和沙漠连为一体,消失了。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小组寻找罗布泊消失的真正原因。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人为因素是最为致命的;然后,教师进行课后总结,告诉学生们保护环境要从当下做起,对学生们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让这种正面的德育观渗透进学生内心深处。
三、朗诵文章中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择的文章,涉及面广,文章题材也丰富,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教师要让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含义,在朗读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真谛。朗读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多加用心,而不仅仅只是片面地强调深情诵读;朗读过后,要从文章感情和朗读小技巧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分析。而对于朗读的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发音的正确与否,断句合适与否等朗读技巧方面,而应该把朗读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有没有把文章想表达的感情和自己本身朗读功底相结合。只有有感情、有高度的朗读,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思想方面的熏陶,也才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更上一层楼。
四、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中华古代传统文化本就是以礼义为中心,而礼义与我们当下所讲的思想道德培育又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而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节日意义能够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該做到铭记历史,不忘祖先。例如: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描写诗人独在他乡,想念着多年未见的弟弟,一人饮酒到天亮,但他没有苦闷失落而是乐观的面对,虽然自己与家人相隔万里却希望世人阖家团圆。通过对这篇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美好的,有家人在身旁的生活才是美满的生活。这样学习下来能够激发学生们热爱亲人、热爱家庭,再随后上升到热爱祖国、热爱自由和平的一种境界。这就是在传统诗词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非直接的德育教育。语文本身具备诸多优良的特性,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语文教材中优良的道德教育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一名真正符合时代要求及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非生来就有,也绝不是靠自己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大背景下慢慢生成的,尤其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他们每个人的学习与实践生活中慢慢发育形成的。如果学校没有正确地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处事准则方面进行教育,他们绝对不可能会成为一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学生、好公民。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就表现的尤为重要。
一、课文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必须要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其中包含文章故事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在进行背景介绍时,教师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分析文章,并在背景介绍的同时注意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要通过课文背景分析的方式加强德育教育。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制定合理的德育教学目标及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只有通过这种双管齐下,通过背景解读的德育渗透,才会更加深入学生内心,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突出。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我们应该了解到文章创作于“9.18”事件三周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三省之后,向关内逼近,亡国灭种的恐惧笼罩着人们,对抗日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着一部分人的头脑,连一些官方报纸也散布着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负面说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病已经相当严重,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对救国的关注,他铿锵有力的文字振奋人心,让当时的中国人重新坚定抗战决心。在对文章背景进行介绍后,教师需加强德育引导,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国难当头的情况坚持民族抗战的决心,进而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操,坚定自己爱国、强国的信心。
二、在小组合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上课时要扣住文章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把学生放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并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补充。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慢慢逼近文章重点并找到中心主旨,让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越来越足,始终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接受到更加深刻的德育教育。例如,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时,教师先向学生们讲述当年的罗布泊,绵延不断的绿色走廊,满地都是绿油油的,到处都是金黄的麦浪;罗布泊如同仙湖,水面如镜子般明亮,温柔的阳光下野鸭鱼鸥及其他小鸟快乐地歌唱,让经过这里的人无不叹息罗布泊的美丽。而现在,由于盲目的用水、过度的砍伐以及随意的灌溉,导致罗布泊周围的环境快速恶化,植物全部枯死,很快,罗布泊就和沙漠连为一体,消失了。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小组寻找罗布泊消失的真正原因。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人为因素是最为致命的;然后,教师进行课后总结,告诉学生们保护环境要从当下做起,对学生们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让这种正面的德育观渗透进学生内心深处。
三、朗诵文章中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择的文章,涉及面广,文章题材也丰富,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教师要让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含义,在朗读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真谛。朗读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多加用心,而不仅仅只是片面地强调深情诵读;朗读过后,要从文章感情和朗读小技巧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分析。而对于朗读的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发音的正确与否,断句合适与否等朗读技巧方面,而应该把朗读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有没有把文章想表达的感情和自己本身朗读功底相结合。只有有感情、有高度的朗读,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思想方面的熏陶,也才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更上一层楼。
四、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中华古代传统文化本就是以礼义为中心,而礼义与我们当下所讲的思想道德培育又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而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节日意义能够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該做到铭记历史,不忘祖先。例如: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描写诗人独在他乡,想念着多年未见的弟弟,一人饮酒到天亮,但他没有苦闷失落而是乐观的面对,虽然自己与家人相隔万里却希望世人阖家团圆。通过对这篇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美好的,有家人在身旁的生活才是美满的生活。这样学习下来能够激发学生们热爱亲人、热爱家庭,再随后上升到热爱祖国、热爱自由和平的一种境界。这就是在传统诗词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非直接的德育教育。语文本身具备诸多优良的特性,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语文教材中优良的道德教育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一名真正符合时代要求及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