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要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改变教师角色意识,创设思维环境;让学生自演课本剧,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意识;诸如自编《学习报》;在每堂课前让学生讲一段话,或一个成语,或一条格言,或一件最感兴趣的事,并要求作简要的评论;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方法,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李克强总理在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新教学大纲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要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那么,怎样关注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呢?下面谈谈我所做的几点尝试。
一、改变教师角色意识,创设思维环境
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而过去的教学,教师总是处于绝对权威,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许学生有反对意见,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让我们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要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间的互动、协商、合作和对话,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鼓励学生挑战知识权威、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发现问题,提出异议。例如:在學习《满井游记》时,有的学生对课本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一句的注解中“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的解释提出异议:认为“泉”可译成“用泉水”,修饰“茗”,是名词作状语,而“红装”本是名词,译成“穿着艳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对于这个学生当时的发言,我感到非常高兴,马上肯定他敢于怀疑的精神,同时告诉他“而”字在文中是起连接作用,常常连接两个同性词,像“歌”是动词,所以“罍”也是动词,不是活用。但“红装”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我总是避而不答,先让他们对问题进行辩论,让他们自己当教师,自己找答案。这样的教学定能让学生闪烁智慧的红花。
二、让学生自演课本剧,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意识
学生的思维往往在活动中更能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表演戏本。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选定一个人扮演穷困潦倒的于勒,也选定人员扮演菲利普夫妇和小“作者”,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表演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动作和语言,可以与书上相同,也可表演出其他情形,总之要发挥想象,看哪组同学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场面。通过表演“菲利普夫妇”,有的去认于勤,有的上前臭骂于勒,有的像见了瘟疫一样跑开不见于勒。然后我要求学生对各种表演情形有何效果进行讨论,再回到课文上看作者要这样写的原因,这样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不只停留在“揭露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可理解为“生活在社会底层市民生活的辛酸”。再如,让学生表演少年时闰土看瓜刺猹的动作,又让学生自演成年麻木的闰土等细节,从而理解封建社会对闰土的毒害。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用的道具是简单的,场景是单调的,但能充分调动“演员”和“观众”的兴趣和想象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自编《学习报》
学生每期学的东西比较多,背的东西也多,但不一定都能理解和背诵,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把语文知识编成小报,以报刊形式,介绍必背篇目和艺术性,哲理性较高的精典时文,办一些辩论大战,思维新天地,作者介绍等栏目,能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创造积极性。例如,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报》上辩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孟浩然写洞庭湖的景物与《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洞庭湖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自己的小报中尽情地把不同点写了出来,然后老师把各人的异议综合出来,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点燃他们发散思作的导火索。
四、学生课前一段话
为了加强学生词语积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我在每堂课前让学生讲一段话,或一个成语,或一条格言,或一件最感兴趣的事,并要求作简要的评论。对于每节课要讲的内容先布置,学生用纸写出来作演说准备,上课时喊一两个同学站起来演说,然后抽交一部分同学准备的内容,课后当面对他们点评,通过这个形式,许多学生克服羞怯感,培养了学生的演说能力,同时,老师当面点评,融洽了师生感情,学生对学语文也就感到轻松,有趣。为了完成每天的任务,他们会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讲好,怎样有感情地打动听众了。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能集声、形、色于一体,容量大,声色好,图文并茂,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想象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取知识,除开用录音机、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处,我还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现代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交互性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想只要我们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尊重学生这个主体,我们就能尝试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方法来。
参考文献
[1]胡国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J].课外语
文,2016(6).
[2]王强.语文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学语文,2011(1).
[3]陈英芹.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李克强总理在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新教学大纲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要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那么,怎样关注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呢?下面谈谈我所做的几点尝试。
一、改变教师角色意识,创设思维环境
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而过去的教学,教师总是处于绝对权威,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许学生有反对意见,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让我们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要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间的互动、协商、合作和对话,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鼓励学生挑战知识权威、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发现问题,提出异议。例如:在學习《满井游记》时,有的学生对课本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一句的注解中“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的解释提出异议:认为“泉”可译成“用泉水”,修饰“茗”,是名词作状语,而“红装”本是名词,译成“穿着艳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对于这个学生当时的发言,我感到非常高兴,马上肯定他敢于怀疑的精神,同时告诉他“而”字在文中是起连接作用,常常连接两个同性词,像“歌”是动词,所以“罍”也是动词,不是活用。但“红装”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我总是避而不答,先让他们对问题进行辩论,让他们自己当教师,自己找答案。这样的教学定能让学生闪烁智慧的红花。
二、让学生自演课本剧,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意识
学生的思维往往在活动中更能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表演戏本。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选定一个人扮演穷困潦倒的于勒,也选定人员扮演菲利普夫妇和小“作者”,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表演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动作和语言,可以与书上相同,也可表演出其他情形,总之要发挥想象,看哪组同学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场面。通过表演“菲利普夫妇”,有的去认于勤,有的上前臭骂于勒,有的像见了瘟疫一样跑开不见于勒。然后我要求学生对各种表演情形有何效果进行讨论,再回到课文上看作者要这样写的原因,这样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不只停留在“揭露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可理解为“生活在社会底层市民生活的辛酸”。再如,让学生表演少年时闰土看瓜刺猹的动作,又让学生自演成年麻木的闰土等细节,从而理解封建社会对闰土的毒害。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用的道具是简单的,场景是单调的,但能充分调动“演员”和“观众”的兴趣和想象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自编《学习报》
学生每期学的东西比较多,背的东西也多,但不一定都能理解和背诵,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把语文知识编成小报,以报刊形式,介绍必背篇目和艺术性,哲理性较高的精典时文,办一些辩论大战,思维新天地,作者介绍等栏目,能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创造积极性。例如,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报》上辩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孟浩然写洞庭湖的景物与《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洞庭湖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自己的小报中尽情地把不同点写了出来,然后老师把各人的异议综合出来,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点燃他们发散思作的导火索。
四、学生课前一段话
为了加强学生词语积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我在每堂课前让学生讲一段话,或一个成语,或一条格言,或一件最感兴趣的事,并要求作简要的评论。对于每节课要讲的内容先布置,学生用纸写出来作演说准备,上课时喊一两个同学站起来演说,然后抽交一部分同学准备的内容,课后当面对他们点评,通过这个形式,许多学生克服羞怯感,培养了学生的演说能力,同时,老师当面点评,融洽了师生感情,学生对学语文也就感到轻松,有趣。为了完成每天的任务,他们会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讲好,怎样有感情地打动听众了。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能集声、形、色于一体,容量大,声色好,图文并茂,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想象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取知识,除开用录音机、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处,我还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现代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交互性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想只要我们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尊重学生这个主体,我们就能尝试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方法来。
参考文献
[1]胡国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J].课外语
文,2016(6).
[2]王强.语文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学语文,2011(1).
[3]陈英芹.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