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兴趣教学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zyy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养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确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语文教学,同样要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热爱和崇高情感。
  兴趣是起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的调动更要注意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体味情趣、谐趣、理趣、志趣的高品位趣味。
  一、情趣
  源乎人的情感领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的高尚志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叩开学生的心灵门扉,激发起的兴趣将是持久的、强烈的。从内容上来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蕴涵着童稚之情,如《社戏》;师生之情,如《我的老师》;人伦之情,如《背影》;奉献之情,如《荔枝蜜》,等等。可以说,一部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广袤的人类爱自然、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的感情之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漫步其间,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使其受到震撼与感染,学生将会领略到人类情感世界的旖旎风光。
  1. 奇情。《我的老师》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受到老师的呵护,最后写“梦中寻师”的事,凸显了师爱生、生爱师的眷眷深情。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一奇异之初,引导学生思考比况:①你有过这种奇情经历吗?②这种思念之情通常会出现在什么人之间?③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如此?④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因为新异,学生讨论也异常热烈。那么,它的效果就不仅仅是课堂短暂的兴趣,还将产生久远的影响。
  2.激情。《一面》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正是他!站在前行列最前面的我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课文中有这样的学习要求:同志、朋友、父亲、战士,你能区分各自的含义吗?我们深知,这段文字是作者当时幸遇鲁迅先生一面的激动心情的自然表露,言为心声,感情的闸门打开后,情感的潮水奔涌而出,势不可当,对这一无比崇敬的激情,结合学习要求,我引导学生从内容和方法上展开学习:①名称的含义和蕴涵的感情程度;②追踪作者感情历程;③反复朗读加以体会。世上竟有这样的人?同时有多种崇高的身份。学生在这一激情的激荡之下,很快进入角色,和作者同紧张、激动、惊喜。
  二、谐趣
  源于生活,成于笔端,体现人类智慧的轻松诙谐的趣味。如《狼》、《宋定伯捉鬼》、《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学习这些文章,充分利用这些故事的情节和语言因素,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
  三、理趣
  可分为文理之趣、事理之趣、哲理之趣。这种趣味应蕴藉在诸理之中,不像情趣、谐趣那样显现;但一经点拨,学生认同,便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由认同到赞赏。
  1.文理之趣。这是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和内在联系的剖析,认识其巧妙之处。比如《有的人》,我为指导学生学与记,通过板书纵横展开,纵向体现课文结构,横向揭示课文内在联系,先用几个关键的字词,一首诗就浓缩在眼前,了然于心中。学生最终通过板书理解了诗的“分承照应”的特点,很自然地赞叹其结构的高超。文章的结构有开有合,或纵或横,并列分承,文章的思路有逐渐收缩也有递进放大,有辐散,有因果,有求同,有求异。通过文脉的揭示,结构的剖析,使学生领略尺幅之中千言之内的山水丘壑,这确是一种有趣的境界。
  2.事理之趣。这是通过对课文所叙所议的事进行分析理解,体会其事其理。如《上枢密韩太尉书》,学习时我让学生讨论:苏辙到底为什么要急于求见韩太尉?为什么文章的开头从论“文气”入手?
  3.哲理之趣。培根说:“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同样,深刻的哲理有能启迪人的思维、激发人的灵感、调动人的情绪。如学习《马说》等时,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其哲理,用哲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志趣
  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业之志和事业之志,使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学习的内心力、内趋力,产生学习的崇高感、责任感。
  1.学业之志。在学习《死海不死》时,我让学生辩论:死海最终会不会死?根据教材的内容,辩论的结果肯定会“死”。然而,正在学生认为胜负已定之际,我语出惊人:“不会死!”同时提供了《妙趣横生的地学之谜》中有关的资料:①死海与红海海底大断裂相连,水源不会枯竭。②死海中正繁育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现在已不死。如此石破惊天,言之凿凿,引起学生的好奇、猜疑,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真是无边无际的,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开发。
  2.事业之志。在学习《统筹方法》一文时,与学生讨论:课后有一则《田忌赛马》的故事,可否放在文章前作开头?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最后在比较优劣得失的基础上得出弊大于利。接着我们向学生推荐一则资料:美国有个教伯纳姆的人,在现代管理制度——泰罗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问”:一个新方案、新设计、新规划、新方法、新科技,①可不可以取消?②可不可以合并?③可不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替代?这三问,不仅对美国的科技革命,而且对美国人思维方式的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时鼓励学生,告诉他们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成功事业在明天,成功的起点在今天。
  当然,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应当遵循两个原则:①课文内容的开掘要恰当;②课外资料的引入要自然。
其他文献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共患慢性细菌性传染病。布鲁氏菌是该病病原,主要经过消化道、皮肤粘膜和呼吸道等途径侵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授课形式、课堂设计、讲解方式等方面谋求新突破,以自己的学识才华、人格魅力、思维方式,引领和带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成长、体会成功,升华人格、成人成才。  一、把握教材特点,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1?郾积淀底蕴,催生兴趣。  语文学习是教育基础,是最富有人文价值的学科,学好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高尚情操、思想境
猪热休克蛋白70(ProcineHeatShockProtein70,P-Hsp70)是热休克蛋白70家族成员之一,为一种分子伴侣蛋白。Hsp70可以结合多肽暴露的疏水区域,促进多肽折叠和抑制蛋白聚集的发生。H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一门关注人类发展的学科,其实质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展示生命的价值,调动生命的积极性。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力加强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就目前而言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阐述各不相同,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础——生命教育就是关爱生命的教育。它力图通过传授有关生
初中阶段,教师要立足语文教学的实际,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等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掌握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特点、能力差异和学习需求,突出重点,因材施教,全力提高教学绩效。  一、注重基础知识学习,激发语文学习情趣  1?郾培养学习情趣。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情趣,教师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
B细胞受体(BCR)复合物及其介导的下游信号途径在正常B细胞及多种B细胞肿瘤中发挥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控BCR途径关键分子的活性可以选择性地促进或抑制特定B细胞扩增。近年
摘 要: 多媒体有很多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正确地利用,发挥其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多媒体也有其弊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势 弊端    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了教室,打破了沿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