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刍议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li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群星璀璨,流派繁多。就题材而论,登临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卓异的艺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光耀诗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诗经》的“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商颂·殷武》)到楚辞的“乘鄂渚以反顾”(《九章·涉江》);从汉赋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王粲《登楼赋》)到南朝乐府的“望郎上青楼”(《西洲曲》),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流,从一开始就畅泻着登临诗的淙淙清泉。登临诗在问世之初,就展示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倘若确如恩格斯所说,由猿到人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人因直立而视野开阔、思维宽广;那么登高临远显然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锤炼了诗人的情思。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诗人兀立九叠庐山顶峰,登高远眺,仰吞宇宙之大,俯览大江之雄;风云涌动,九派茫茫,直是臻雄奇壮美的极致!我们叹羡李太白,我们也感戴“秀出南斗傍”的庐山,是它给予了诗仙如此的神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高天急风下猿啸,清渚白沙上鸟旋,有动有静,亦色亦声,由高而低,顿挫急促;兼以落叶无边,萧萧而下,大江浩荡,滚滚而来;可谓落笔千钧,纵横尽收!是哪一叶负有诗坛使命的扁舟,将诗圣送抵夔州江滨的高台,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精光万丈”、独步古今的诗篇?夔州的江天有幸,将万古凝留这份沉郁悲凉的浩然正气;过往的学子有幸,将永得抚摸这片登高雄吞的博大胸襟。
  因登高而望远,因望远而博大。“放尽樽前千里目” (陆游《登拟岘台》),“万里无云宇宙宽”(华岳《酒楼秋望》),登临诗与“千” “万”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空间视野的极大开拓,于此可见一斑。
  一方面是空间的拓扩,另一方面又有时间的延伸。这类登临诗的力作,首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前两句,纵观前古后来,囊括千秋万代。为什么站得高了,能拉开时间的跨度?第三句似乎给了我们暗示:“念天地之悠悠”,一语双关,既有北方苍茫广阔的天地背景,又有宇宙地久天长的苍凉思绪。背景阔而思绪长,是啊,时间、空间原本就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时间的延伸更多地表现在对往昔的追溯。在“万古荒凉楚水西”的余干古县城,刘长卿发出“飞鸟不知陵谷变”的慨叹(《登余干古县城》);在“高阁依然枕碧流”的滕王阁上,王安国题写了“夕阳偏照古今楼”的诗篇(《题滕王阁》)。在安定城的“迢递高城百尺楼”,一生纡曲的李义山怀想遭际相似的古人:“贾生年少虚流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在京口北固亭,镇江知府辛稼轩,北顾长淮失地,缅怀历史英雄,一再高唱“千古江山” “千古兴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登临与怀古紧紧拥抱在一起,却少见以展望为视角的登临诗,这是不是一个民族古老心态的反映呢?
  令人在苍凉中欣慰的是,在明清启蒙思想家和维新志士的诗篇中,展望与预言开始闪射灵光。这中间我们读到了王夫之的“前忆千秋后万古”,龚自珍的“五十年中言定验”,康有为的“待日暗云冥,风狂雨横”,谭嗣同的“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他们的目光超越了前人,时间的纵轴,真正延伸向前。时代给予后来的登临者以全新的视角胆识,他们于是开始以放眼前瞻,回答了陈子昂“后不见来者”的万古愁思,虽然还到不了“从来没有救世主”的高度。
  古代诗人登高抒怀,多为愁绪而凭栏绘景,却不乏澄明。这是国事、人事太不遂意,而江天、山川却又格外多娇的缘故吧?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王安石《桂枝香》
  这哪里是在写诗填词?分明是在绘画,而且是高妙的白描淡彩:“登临”四字,拂开画纸;“晚秋”四字,调好色彩;“初肃”四字,确定基调;练江簇峰,勾勒出画图大廓。于是,澄翠、残阳、彩舟,点染冷暖相间的淡色,正是晚秋;征帆去棹,西风酒旗,星河飞鹭,渗入张弛合度的动态,恰应初肃——好一幅琉璃屏风。而这一卷“画图难足”的佳山秀水,都扣住“登临送目”、都发自“登临送目”呀!
  登临诗,还为诗人瑰丽奇特的想象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李白的“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十九》);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登白帝城楼》)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诗句。诗人站得高了,想象也随之张开,想象展开夸张的羽翼,载着理想驰骋,正可谓“神驰千里,心游万仞”。时光跃进到二十世纪末叶的今日,太白峰、蓬花山显得不像当年那样高了,慈恩寺塔和白帝城楼与今日的电视塔、摩天楼相比,也已形同小巫,而唯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登临诗雄奇瑰伟的想象并未因古老而稍减光彩,它们的艺术魅力历久长新。
  登高而思,思念亲人、友人、家人、恋人。古时交通不便,音书难达,登高远望,便成了寄托情思的一种惯常方式。楼窗月夜,栏槛雨暮,远望中蕴蓄着多少希冀!希冀与远望,就是在登临中合为一体的吧?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登楼寄王卿》),是韦应物怀念他的朋友。离愁别恨浓烈,却又吐诉尽出,是登高而使然吗?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登九峰楼寄张祜》),是杜牧之劝慰他的朋友。愤慨浓烈,却又诉之于慰勉敬重,是登高而使然吗?
  “月明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不忍登高临远”(柳永《八声甘州》),身已登临,偏说“休倚”“不忍”,正见思乡纡曲心境,也毕现因思而登、登而更思的情怀。也只有豪放如李太白者,在“抽刀断水水更流”时“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吧?   登临怀思的诗句更多的是恋情诗。游子高山怀乡,闺人层楼痴远——在这古老的定式之途上,踏印着多少诗人的屐痕!大约是文士以豪放自诩、羞于直吐儿女情长的缘故,诗人大多充当闺中代言人的角色,很有点“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诉人之情以托己之怀的意味。梁元帝萧绎的“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荡妇秋思赋》)应是这类诗中较早的一首。传说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被称为“百代词宗”,正是“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和“秦娥梦断秦楼月”,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词人。从张先的“忆郎还上层楼曲”(《菩萨蛮》)、欧阳修的“楼高莫近危阑倚”(《踏莎行》)到蒋捷的“楼儿忒小不藏愁”(《虞美人》)、元好问的“楼前小雨珊珊”(《清平乐》),诗人描述了多少闺情哀怨,寄托了多少丈夫柔肠?闺楼寄怀成了古典诗歌中悠长的主题。
  代拟闺情终究隔了一层,这类登临诗的圣手当然是易安居士。“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从早年伤离、中年悼亡到迟暮孤寂,李清照真可谓“倚遍阑干”“尝尽愁滋味”。《漱玉集》中簇簇哀怨蕴藉的名句,的确让古往今来的读者怦然心动、神伤泪垂: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与登临怀思的诗词相映并辉的,是那些感怀身世、时势、国事的诗词。这类大题材登临诗的主旋律是那些高唱入云的豪放诗篇。
  在党争中备受磨折的李商隐“上尽重层更上楼”,发出了“不知身世自悠悠”的苍凉慨叹 (《夕阳楼》)。素以笔触细腻著称的诗人,其登临诗篇蕴含着深沉的悲凉。
  怀有经纶济时、旷世抱负的杜牧之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一向诗风俊逸的达人,更是在登临中尽显自己可爱的人格。
  登临每每与身世际遇的壮怀相关联。“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陈与义《雨中再赋海山楼》)便是鲜明写照。登临又往往与国事、时势有不解之缘,“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即为个中翘楚。
  在登临诗的长廊内,我们看到了城市沧桑:“禾黍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在长廊内,我们看到了大河溃堤:“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郭祥正《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诗人登高俯察苍生,诗人凭槛述录历史。诗圣杜甫用如椽大笔写下了时代的史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发出了“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的爱国警号(《登楼》)。亡国皇帝李煜蘸着泪水,绣织着亡国的哀怨:“无言独上西楼”“剪不断,理还乱”(《相见欢》);“高楼谁与上”“往事已成空”(《子夜歌》);“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浪淘沙令》)。我们的诗坛不能没有杜甫,杜甫在登临中一步步了遂着“会当凌绝顶”的少年宏愿;我们的诗坛也少不了李煜,少不了供他凭依的那些楼栏。
  如果说李煜的凭栏只是留恋一己之私的皇位,我们在欣赏他达难达之情的文思时,又不能不咀嚼那种小男人的悲凉;那么南渡的宋代诗人群体,他们扼腕凭栏、把剑抚槛,留下了多少大丈夫“壮怀激烈”的诗章啊!
  这里有陆放翁雄浑的晚唱:“山河兴废供搔首”,“梦魂犹绕古梁州”(《秋晚登城北门》);这里有辛弃疾峻拔的吟啸:“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这里还有陈亮、张孝祥、张元幹、岳飞……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的诗人,像南宋诗人这样热衷于登临,而且每登临必北顾,每北顾便目眦尽裂、血脉贲张。
  我常常想,如此众多的忠肝义胆、慷慨豪士,为什么终究未能挽狂澜于其时?黄龙未捣,靖康耻在,北顾一百六十年,支倚江南半壁犹不保,这到底为什么?悠悠青史有案有据,登临的诗人也把他们的思索写进了历史的答卷,让我们展示他们血泪斑斑的诗篇吧。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痴痴巴望着君主,而君主又那般昏聩,蒙蔽恒多。“北望神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刘过《六州歌头》)——忠直横死林薄,权奸弹冠相庆,几成亘古法则。“寂寞凭高念远”(陈亮《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在投降派的重重打击迫害下,志士零散,豪情消磨。难怪少年时代“爱上层楼”的辛幼安,人过中年,也频频发出“休去倚危栏”的怅叹!这是怎样的民众心态与社会机制啊!把一腔腔男儿热血,泼淋成冷泪冰心——这就是登临诗向我们这些后人倾诉的亡国之由。
  凭高而旷达,旷达而明理。我们欣喜地在登临诗中读到许许多多蕴含理趣的佳作。
  提到理趣,我们当即脱口而出的自然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山西蒲州黄河岸边一座高岗上,共三层。诗的前两句当是登临中层所见。我不知道一千多年前唐代的鹳雀楼有多高,以致给诗人提供了如此辽阔的背景,激发出如此雄浑壮丽的诗句:寥寥十字囊括了远近上下、南北东西。但诗人意犹未尽、志犹未足,是要追望远山后的落日,还是要逐寻入海的河口?总之,诗人“欲穷千里目”,于是奋然“更上一层楼”,这是何等高瞻远瞩的追求,何等蓬勃进取的意向!还用问鹳雀楼的高度和蒲州的海拔吗?盛唐诗人心比天高,这是盛唐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族魂。
  登临诗揭示的理趣是多方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写的是急雨迫近,风已飒然;读者读到的更有形势逼人、征兆毕见的事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的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后人更从中悟出苦苦追求、执著不回的求学境界。正是“读诗然,写诗未必然”,登临诗给我们的启示往往是诗作者始料不及的。
  登临诗揭示的理趣很多又是相映成趣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尽管消沉了些,但现在不常被我们移做揭示腐朽必汰的思想武器吗?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又为我们新时代的老人奉上了一曲多么昂扬的赞歌呀!   相映成趣的诗坛佳话在登临诗中正多。两大登临胜地黄鹤楼和岳阳楼便成了际会焦点。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南朝鲍照的《登黄鹤矶》大约是传流下来最早的有关黄鹤楼的登临诗了。不知何故,这位鲍参军只登矶而未上楼,但他“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枢”的名句,却仍教遗憾于终生未到黄鹤楼的杜少陵兴“俊逸”之叹。
  历代诗人对这座“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题咏殊多,从李太白、孟浩然到贾阆仙刘禹锡,从苏黄辛陆到姚鼐袁枚,鸿篇力作洋洋大观,然而,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篇还是崔颢的传世之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相传李白到此,曾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写下“一拳捶碎黄鹤楼”的任气之句,并沿江而下,在金陵凤凰台上,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的名篇,欲与崔诗抗礼。这个脍炙人口的传说,前半显为讹传,后半似为可信。若衡论二诗,应都是登临吊古的佳作。崔诗吊乘鹤仙人,较为空濛,李诗吊吴宫晋丘,似呈晴明;崔诗抒“日暮乡关”的羁旅烟波之愁,李诗怀“浮云蔽日”“长安不见”的国事之忧,着眼点亦有公私阔狭的分野。而崔颢的七言八句竟能不被动摇,甚而被推为唐人七律卷首,不能不说是“半缘崔君半缘楼”了。
  诗并一楼贵,“地以一诗传”,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登临诗中尤为明显。陆放翁的“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南楼》)说透了楼与人的关系;而岳武穆的“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满江红》)更是道尽了人对楼的深情。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岳阳楼,也是历代的登临胜地。在登临岳阳楼的题咏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诗句:“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以看到萧德藻的“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登岳阳楼》)。这些前前后后的诗篇,都被遮掩在范仲淹一篇雄文的影蔽之下了。当然,前代诗篇也滋养启迪着范仲淹,使他身未莅达而神思登临。“记”之绝唱的孕育,其中也有登临诗的一份劳绩。在众多岳阳楼的诗作中,能与范文分庭抗礼的,唯有工部一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该怎样欣赏品评这首诗呢?大地断裂,天宇浮动,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登临景象开阔恢宏,登临胸襟广袤博大:国难民仇,家事身世,连同乾坤宇宙的苦难,诗人都一并揽入自己的襟抱!诗人已与岳阳楼融为一体,与洞庭湖融为一体:大地裂开,诗人的心也在流血;乾坤浮荡,诗人的神思也在飘摇!那凭轩滂沱的泪水,不就是浩荡的洞庭湖波吗?与杜甫相比,无论是干谒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还是隐逸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都是相形见绌的“众山”。他们不足的是登临的高度,他们缺少的是“仁人”的情怀,唯有“仁人”才与登临相称。古之“仁人”,如杜甫,如范仲淹,千秋万代俯视着这片多难的土地,俯视着这个民族的兴衰。我们这些后来人当如何呢?
  古代诗人登临的地域十分宽广。魏武帝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宋代诗人魏野曾“独上边城城上楼”,那是西部边陲的原州城;在海南崖州城上,李德裕曾“独上高楼望帝京”;在北国燕昭王的幽州台上,陈子昂曾唱响俯仰古今的悲歌。莽莽中华,奇山无数,楼台历历,“江山留胜迹,我辈独登临”,让我们珍惜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优秀的登临诗开拓我们的眼界胸怀,洗涤我们的灵魂块垒。
  我想以柳宗元的两句登临诗句结束本文:“远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我的意思是,愿每个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都能深切体察登临诗人的九曲回肠,使其不再去做某种权威的注脚。如此,登临诗幸甚。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AIM: To examin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therapeutic temperature modulation(mild hypothermia and norm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等高线难学”是我校很多学生的共识,如何让学生把等高线弄懂弄透也同样考验着教师。通过对本校学生深入的学情分析,笔者认识到了学生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然后通过优化活动
北宋是我国继隋、唐以后的一个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制止了自东汉以后经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的不断分裂割据的政治形势,重新走上稳定统一的
典故: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原始义: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引申义: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很深刻。造句:他的看法入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高中数学应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而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更应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对话式的学生自主探
采用快速、灵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玛咖中无机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半定量分析筛选出玛咖中的19种元素并进行准确定量。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来自秘鲁、西藏、
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一部分班主任工作经验,下面就班级量化管理工作做点滴切磋,请各位斧正:一、提高学生对实行量化管理的认识我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班级管理工作只
目的调查芜湖市城区3~6岁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芜湖市9所幼儿园的1 912名儿童,使用问卷调查收集学龄前儿童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