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中心药房广东 广州 510515)摘要: 目的:了解头孢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改善头孢菌抗生素的应用方式。方法:择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门诊静脉注射头孢菌抗生素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80例头孢菌抗生素不良反应涉及到的药物头孢替唑25例,头孢硫脒26例,头孢曲松钠17例,头孢唑肟钠13例。结论:临床使用头孢菌抗生素时需要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注射; 头孢菌抗生素; 不良反应;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45-01 我国目前的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极为的普遍,由此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快速增长[1]。药源性疾病随之增多,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并且加大了医疗费用以及浪费了社会医药资源。现择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门诊静脉注射头孢菌抗生素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注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80例,其中过敏反应29例(36.25%),胃肠道反应12例(15%),其他不良反應39例子(48.75%)。其中男48例,女32例,19-59岁51例,超过60岁的29例。患者性别、年龄差异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显著性关联。
1.2 方法: 通过对患者资料的详细记录[2],包括患者的姓名、患者的性别、患者的年龄、患者的诊断情况、患者的过敏史、具体的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的名称和用药量,还有其用药的途径和用药后的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具体的护理过程等。
2 结果
2.1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原患疾病分析: 80例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48例)为主[3],包括上呼吸道的感染,肺叶的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还有尿路的感染(17例),皮肤的感染(12例),肾囊肿张(3例)。
2.2 给药途径,时间溶媒: 80例均为静脉注释给药,以0.8%氯化钠或者是灭菌注射用水溶媒,经过溶解后立即使用。
2.3 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系统的包括皮疹和瘙痒症状,还有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等[4]。
2.4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 80例头孢菌抗生素不良反应涉及到的药物头孢硫脒26例(32.5%),头孢替唑25例(31.25%),头孢唑肟钠13例(16.25%),头孢曲松钠17例(21.25%)。
3 讨论
头孢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一般静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会进经过人的消化道或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引起腹泻和肠炎等。而由于肾脏是排除头孢的主要器官,所以大剂量、高浓度的头孢会产生肾毒性,直接损害肾脏小管细胞[5]。
在注射中,部分患者出现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医护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首先是,调整药液的配比,保持静脉点滴浓度1%-2%,过低的浓度会降低药物的抗菌性,过长的注射时间会增加过敏的概率。其次,在诊断时需要严格的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以免发生不良的后果。对其注射前的饮食情况进行咨询,防止某些事物会与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再次,在静脉注射时,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部的疼痛或者条索状发红,如果出现就需要抬高患者的手臂,给局部活动处理,防止静脉炎的发生[6]。最后,医护人员需要在静脉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变化,特别注意年龄大和年龄小的患者,由于他们自身自查的能力弱,无法及时反馈身体反应,需要多多留意。
结语:
头孢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使用量很大,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随之越来越多,因此在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严格注意适应症,加强使用监管,促进其合理使用,在提高头孢菌素临床疗效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秋芬.几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特点[J].中国实用医药,2009,(16):247-748.doi:10.3969/j.issn.1673-7555.2009.16.197.
[2] 孙媛媛.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09,(10):147-148.doi:10.3969/j.issn.1673-7555.2009.10.115.
[3] 柯红玲.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J].实用医技杂志,2007,(35):4844-4846.doi:10.3969/j.issn.1671-5098.2007.35.034.
[4] 李赞东. 注射用抗菌药物溶媒的临床使用合理性问题[J].广西医学,2009,(09):1373-1373.doi:10.3969/j.issn.0253-4304.2009.09.081.
[5] 梁欣,纪立伟.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进行皮试问题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09,(07):60-61.doi:10.3969/j.issn.1008-1089.2009.07.026.
[6] 倪瑾莹.投保菌类药物比较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01):78-79.doi:10.2310/6670.2008.00060.
关键词:静脉注射; 头孢菌抗生素; 不良反应;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45-01 我国目前的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极为的普遍,由此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快速增长[1]。药源性疾病随之增多,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并且加大了医疗费用以及浪费了社会医药资源。现择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门诊静脉注射头孢菌抗生素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注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80例,其中过敏反应29例(36.25%),胃肠道反应12例(15%),其他不良反應39例子(48.75%)。其中男48例,女32例,19-59岁51例,超过60岁的29例。患者性别、年龄差异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显著性关联。
1.2 方法: 通过对患者资料的详细记录[2],包括患者的姓名、患者的性别、患者的年龄、患者的诊断情况、患者的过敏史、具体的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的名称和用药量,还有其用药的途径和用药后的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具体的护理过程等。
2 结果
2.1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原患疾病分析: 80例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48例)为主[3],包括上呼吸道的感染,肺叶的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还有尿路的感染(17例),皮肤的感染(12例),肾囊肿张(3例)。
2.2 给药途径,时间溶媒: 80例均为静脉注释给药,以0.8%氯化钠或者是灭菌注射用水溶媒,经过溶解后立即使用。
2.3 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系统的包括皮疹和瘙痒症状,还有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等[4]。
2.4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 80例头孢菌抗生素不良反应涉及到的药物头孢硫脒26例(32.5%),头孢替唑25例(31.25%),头孢唑肟钠13例(16.25%),头孢曲松钠17例(21.25%)。
3 讨论
头孢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一般静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会进经过人的消化道或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引起腹泻和肠炎等。而由于肾脏是排除头孢的主要器官,所以大剂量、高浓度的头孢会产生肾毒性,直接损害肾脏小管细胞[5]。
在注射中,部分患者出现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医护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首先是,调整药液的配比,保持静脉点滴浓度1%-2%,过低的浓度会降低药物的抗菌性,过长的注射时间会增加过敏的概率。其次,在诊断时需要严格的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以免发生不良的后果。对其注射前的饮食情况进行咨询,防止某些事物会与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再次,在静脉注射时,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部的疼痛或者条索状发红,如果出现就需要抬高患者的手臂,给局部活动处理,防止静脉炎的发生[6]。最后,医护人员需要在静脉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变化,特别注意年龄大和年龄小的患者,由于他们自身自查的能力弱,无法及时反馈身体反应,需要多多留意。
结语:
头孢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使用量很大,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随之越来越多,因此在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严格注意适应症,加强使用监管,促进其合理使用,在提高头孢菌素临床疗效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秋芬.几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特点[J].中国实用医药,2009,(16):247-748.doi:10.3969/j.issn.1673-7555.2009.16.197.
[2] 孙媛媛.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09,(10):147-148.doi:10.3969/j.issn.1673-7555.2009.10.115.
[3] 柯红玲.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J].实用医技杂志,2007,(35):4844-4846.doi:10.3969/j.issn.1671-5098.2007.35.034.
[4] 李赞东. 注射用抗菌药物溶媒的临床使用合理性问题[J].广西医学,2009,(09):1373-1373.doi:10.3969/j.issn.0253-4304.2009.09.081.
[5] 梁欣,纪立伟.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进行皮试问题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09,(07):60-61.doi:10.3969/j.issn.1008-1089.2009.07.026.
[6] 倪瑾莹.投保菌类药物比较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01):78-79.doi:10.2310/6670.2008.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