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学科的教学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法,不断的学习反思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更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困惑;思考;合作学习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学科的教学积累了一些小小的经验,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体会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教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教室长( )米,宽( )米,面积是( )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三、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思考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四、多媒体运用的问题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體?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不断的学习反思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更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我县大力推广“读思练”教学模式中,学生活动参与度得到了很大提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语文“卓越课堂”最有效而且必须关注到每位学生,特别应该关注班级中的学困生,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有效教育。让学困生能够“吃好”,同时让优等生“吃饱”,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以学定教”,让课堂生动实效、高效。  关键词: 卓越课堂;尝试;高效  在
这一学期我主要负责高一特长(女生)的声乐课,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快慢,现将我的教学工作小结如下。  既然教的是声乐,那就先说说什么是声乐。声乐有人称它唱歌,其实,唱歌与声乐不同。为什么说歌唱和声乐不同呢?我认为,每一位有健全语音、语言的人都能唱歌,只要想唱,完全不用考虑音高、音色、音强、音长等因素,只要能抒发自己的心情,发泄自己的情绪就行。这也是我们经常在路上、公共汽车上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制意识,进行法律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
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须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教育战线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课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从教学评价、教材运用、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下面重点就教学评价、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的探索,粗略谈一些看法,与老帅们共同研究。  一、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僅取决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无痛分娩产妇对产后尿潴留的预防效果.方法 于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分娩产妇中选取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给小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时长性等一些鲜明的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真正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中学教育正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这迫使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思考,把创新思维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凸显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代政治教学更凸显人性化,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真心赏识学生,激起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