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文本解读上升为道德强加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三维目标”明确规定,既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又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有机的统一,可这种有机的统一却被不少语文教师误解为——每篇课文都得落实“三维目标”,甚至误认为每一篇课文思想教育的熏陶重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这些教师牺牲了文本的“庐山真面目”,人为地给许多课文都贴上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于是,就有人感叹:“语文课堂教学肥了政治科的地,荒了语文科的田。”
  
  一、诗词教学的误区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蒹葭》一文时,设计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诗中主人公执著追求的精神。于是在诗歌品读结束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教育学生: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在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不管经历如何坎坷,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要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坚定不移、永不放弃地追求下去,坚持到底就能成功。
  《蒹葭》這首诗出自《诗经》,诗歌内容比较单纯,涉及人类永恒的题材——爱情。诗歌主要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主人公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返,神魂颠倒,焦心地寻求思念的恋人。因而在教学《蒹葭》一文时,教师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拔高。可是,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却发现,授课教师从诗歌如此单纯的内容中挖掘出了深厚的思想主题,并上升到追求理想的境界。其实,越是这样生搬硬套,达到的效果越会适得其反。上述课例实际上等于在对学生进行强硬的“思想教育”。
  笔者认为,在这节课上,教师更应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技能的培养,引领学生品读诗歌的意境之美以及诗歌的独特写法上。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适当“厚此薄彼”,“厚”文本的赏析,“薄”文章意蕴的盲目提升。作为语文教师,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品读语言之美,去赏析写法之妙。
  
  二、南辕北辙的误解
  
  有一位教师讲《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十分耐人寻味:
  师:刚才我们都读了“父母发现羚羊木雕消失之后的态度”这一部分,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妈妈在发现羚羊木雕不见时的神态的词语。
  生1:突然、紧紧地盯着、十分严厉、坚定……
  师:那爸爸呢?爸爸的态度又是如何?
  生2:爸爸说:“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师:说得对!那从爸爸妈妈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达成了一致意见——爸爸妈妈重财轻义、心胸狭隘,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师:是的,因为爸爸妈妈的重财轻义,差点断送了一段美好的友情。作为学生,我们能不能像爸爸妈妈那样呢?
  教师竟然把文本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铺垫。文中的爸爸妈妈难道是重财轻义、心胸狭隘的人吗?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教学参考书,可教学参考书居然也是同一套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羚羊木雕”一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父母发觉后,要“我”去要回来,“我”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还给“我”。“我”的父母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的确有些不妥,但不能因此在父母头上强加一个“重财轻义、心胸狭隘”的罪名,更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不要像父母那样”的道德准则。从本文的内涵出发,教师完全可以从“父母与子女思想上存在代沟,需要好好沟通”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胡乱误解父母的行为。再者,课文只是作家张之路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中“我”的行为、思想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即使“我”代表作者的思想,但这样的思想也未必没有局限性。其实,这只是教材中的一个例子,可教师却“火眼金睛”,导致学生在解读上南辕北辙。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针对上面所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思路:让学生针对父母与“我”的做法进行讨论和评价。使学生明确——父母有错,“我”也有错,为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多加沟通。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只是在“我”的眼里,父母才是“重财轻义、心胸狭隘的人”,而“我”的思想观点并不一定正确。另外,教师还应该针对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这个特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不会像两个质量相等的砝码,在天平上永远保持着平衡的状态。其实,在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文章中,天平可以有所倾斜。教师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时,切忌无中生有,更不能错误解读。否则,道德教育会演变成“道德强加”,这既牺牲了文本,有时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错误的扭曲。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正> Purpose: To develop an algorithm for the scoring of frequency doubling perimery (FDT) test result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
近年来随着对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机制的深入研究,已证实兴奋性氨基酸与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密切相关.21世纪青光眼的治疗模式正从传统的单纯降眼压向降眼压的同时从其
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学生反映化学学习很枯燥,需要记忆大量化学方程式,学习基本概念与理论时,又觉得很难理解。总之学生觉得学习化学知识零散,难记忆,难理解,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试着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效果很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遗传性疾病,其在遗传和表型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 domin
目的:评价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应用小切口三联手术对25例(27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进行手术治疗,术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单调乏味、枯燥无趣,以至于高中生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望而却步。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如何让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呢?    一、激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它伴有一定的
为什么很多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在本该是大胆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语文课堂上“沉默是金”?有什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如痴如醉地跟
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多焦点(MIOL)或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评价Array MIOL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取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呢?下面我谈谈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对其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表现出
经典的Gordon-Schaefer模型无法分析如要素价格、生产弹性、科技进步等外生因素对渔业均衡的影响,因而对现实渔业无法开展有效的分析。通过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刻画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