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材中,《生活与哲学》部分历来被学生视为最难学习的一部分。其原因主要在于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选取贴近生活又有趣味的教学案例,对促成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自然导入、重点知识的深度展开、难点问题的顺利突破以及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案例的取用是《生活与哲学》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案例 生活与哲学 采集 趣味
课堂教学需要有趣的案例。而对于案例材料的采集,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或经典题例中的只言片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在寻求更广泛、更多元的案例来源的基础上,选取有趣又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精髓。
一、关注日常生活,思辨标语口号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学生最熟悉的标语、口号来拓展教学是有效且必要的教学模式。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标语、口号学生都耳熟能详,所以,基于标语、口号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容易使教学双方形成认知上的共鸣。
放眼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标语口号随处可见,能够援引进课堂的资源非常丰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我们用以鼓励自我和他人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句口号。而这些口号都是我们哲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当我们引导学生思考:想到就一定能做到吗?态度真能决定一切吗?学生会很容易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我们感受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区别以及现实意义。
当然,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现成的标语口号并不等于即用的教学资源,对于纷繁复杂的标语口号我们应有准确的视角切入以及必要的剪裁加工。具体说来,就是在标语口号的选用上,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做到讲求时效、关注目标;用力思辨、适度引伸;启发思维、注重探索;增加趣味、生动表述;贯穿主轴、实现回归。当今天我们仍秉承着"大纲为纲,书本为本"的教学思想时,我们不妨关注生活中的标语口号,从中挖掘出我们生活中最熟知、最平凡、最朴实的生活细节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二、感受流行音乐,体味歌词魅力
流行歌曲在当代中学生中很受欢迎,学生往往一听就会,对歌词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课本知识。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材料,学生喜闻乐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主观唯心主义"时,阿杜的歌词"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就是最恰当的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问:闭上眼睛天就真的黑了吗?学生定然回答不是。如此一来,既能解释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又能揭示唯心主义哲学的不科学性。在讲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时,李宗盛的歌词"当你发现时光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就是最适合的材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时光匆匆,世界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而且能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讲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然,流行歌曲数量庞大,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歌词时要精挑细选,准确定位歌词中的哲理,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善用广告语言,灵活思辨哲理
"广告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太留意但同时又传播最广的一类语言。这类语言弥漫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广告语言,中学生不仅不陌生,甚至对此话题还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正因为如此,让广告来为书本知识"做广告"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着独特的效果。
在选取广告语言时,教师不必专注于对某类商品的评价和介绍,而应该是选他山之石,可以攻哲学之玉。"广告语言"对于教学内容的指示,这在《生活与哲学》一册的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2013年"双11"购物节,有一则广告:一位女士在鞋店试穿鞋子,她的同伴问她好看吗,她说过几天更好看。为什么?过几天淘宝网会打折。过几天,鞋子的价格会变。这正好教育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像这样的广告,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只要我们认真选取,定能为我们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乐趣。
四、巧取哲理故事,体悟哲学生活
《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之所以把"生活"二字放在"哲学"之前,就是因为哲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生活中有很多哲理故事,有趣味,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能从这些故事中选取适合《生活与哲学》教学的材料,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用"玫瑰与刺"的故事,讲授"矛盾"的问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跟随她们的妈妈走进玫瑰园去玩。不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回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母亲听了深思起来......我们可以讲授: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承认矛盾,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扑克问题。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告诉学生:同学之间相处也要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与不足。欣赏别人的优点,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诸如此类,有趣又形象的故事数不胜数,只要运用得当,就是我们《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宝贵财富。
总之,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和生活往往"一墙之隔"。只要用心,生活中可以用来讲授哲学的趣味案例俯拾皆是。同时,其它学科的知识,也可以用来为哲学教学服务。那么,趣味案例的采集也要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课本,变成"本本主义"。
只要我们对生活经验采取广泛的提炼,我们就能发现用之不尽的教学宝藏。而取得了趣味案例后,其最终目的就是使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指导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将生活中的点滴案例汇聚到政治教学中来,让《生活与哲学》课堂真正变得鲜活和高效,也充满趣味、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晓岭:怎样写歌词,人民音乐出版社
[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秉才:韩非子,中华书局
[4]郭力文:商战绝杀100招,经济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案例 生活与哲学 采集 趣味
课堂教学需要有趣的案例。而对于案例材料的采集,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或经典题例中的只言片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在寻求更广泛、更多元的案例来源的基础上,选取有趣又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精髓。
一、关注日常生活,思辨标语口号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学生最熟悉的标语、口号来拓展教学是有效且必要的教学模式。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标语、口号学生都耳熟能详,所以,基于标语、口号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容易使教学双方形成认知上的共鸣。
放眼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标语口号随处可见,能够援引进课堂的资源非常丰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我们用以鼓励自我和他人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句口号。而这些口号都是我们哲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当我们引导学生思考:想到就一定能做到吗?态度真能决定一切吗?学生会很容易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我们感受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区别以及现实意义。
当然,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现成的标语口号并不等于即用的教学资源,对于纷繁复杂的标语口号我们应有准确的视角切入以及必要的剪裁加工。具体说来,就是在标语口号的选用上,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做到讲求时效、关注目标;用力思辨、适度引伸;启发思维、注重探索;增加趣味、生动表述;贯穿主轴、实现回归。当今天我们仍秉承着"大纲为纲,书本为本"的教学思想时,我们不妨关注生活中的标语口号,从中挖掘出我们生活中最熟知、最平凡、最朴实的生活细节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二、感受流行音乐,体味歌词魅力
流行歌曲在当代中学生中很受欢迎,学生往往一听就会,对歌词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课本知识。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材料,学生喜闻乐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主观唯心主义"时,阿杜的歌词"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就是最恰当的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问:闭上眼睛天就真的黑了吗?学生定然回答不是。如此一来,既能解释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又能揭示唯心主义哲学的不科学性。在讲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时,李宗盛的歌词"当你发现时光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就是最适合的材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时光匆匆,世界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而且能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讲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然,流行歌曲数量庞大,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歌词时要精挑细选,准确定位歌词中的哲理,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善用广告语言,灵活思辨哲理
"广告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太留意但同时又传播最广的一类语言。这类语言弥漫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广告语言,中学生不仅不陌生,甚至对此话题还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正因为如此,让广告来为书本知识"做广告"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着独特的效果。
在选取广告语言时,教师不必专注于对某类商品的评价和介绍,而应该是选他山之石,可以攻哲学之玉。"广告语言"对于教学内容的指示,这在《生活与哲学》一册的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2013年"双11"购物节,有一则广告:一位女士在鞋店试穿鞋子,她的同伴问她好看吗,她说过几天更好看。为什么?过几天淘宝网会打折。过几天,鞋子的价格会变。这正好教育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像这样的广告,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只要我们认真选取,定能为我们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乐趣。
四、巧取哲理故事,体悟哲学生活
《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之所以把"生活"二字放在"哲学"之前,就是因为哲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生活中有很多哲理故事,有趣味,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能从这些故事中选取适合《生活与哲学》教学的材料,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用"玫瑰与刺"的故事,讲授"矛盾"的问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跟随她们的妈妈走进玫瑰园去玩。不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回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母亲听了深思起来......我们可以讲授: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承认矛盾,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扑克问题。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告诉学生:同学之间相处也要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与不足。欣赏别人的优点,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诸如此类,有趣又形象的故事数不胜数,只要运用得当,就是我们《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宝贵财富。
总之,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和生活往往"一墙之隔"。只要用心,生活中可以用来讲授哲学的趣味案例俯拾皆是。同时,其它学科的知识,也可以用来为哲学教学服务。那么,趣味案例的采集也要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课本,变成"本本主义"。
只要我们对生活经验采取广泛的提炼,我们就能发现用之不尽的教学宝藏。而取得了趣味案例后,其最终目的就是使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指导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将生活中的点滴案例汇聚到政治教学中来,让《生活与哲学》课堂真正变得鲜活和高效,也充满趣味、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晓岭:怎样写歌词,人民音乐出版社
[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秉才:韩非子,中华书局
[4]郭力文:商战绝杀100招,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