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 理念等。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有以下特点:1.传道者角色。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授业解惑角色。教师帮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这一过程中一定有许多疑惑需要老师解答。3.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还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角色。4.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等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确立?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许多教师。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
我利用在数学课堂上随堂听课的机会,对教师、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
总体上,绝大部分数学课均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落实学生主体学习的措施和方法。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有的教师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说新课程理念在很多教师心目中扎下了根,是值得可喜的。
另一方面,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有以下状况:1.满堂讲。教师主导地位错误地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要地位。教师是“权威”,学生听进未听进,听懂未听懂都不知道,学生也无法及时发表他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答疑。2.满堂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常常提一些答案是“对”、“不对”的问题,学生不需动脑筋,更不能跨越教师所教范围去思考。3.老一套。有部分教师思想较为守旧,不想有所创新,不希望出现变化。教学设计不是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学,而以原来备课时的设想那样,不出一点差错地进行,不希望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常见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够放开积极思考,问答问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4.求统一。喜欢统一格式、统一答案。按书本上的内容、模式去套,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思维固定在狭小的范围内,缺少自我思考的余地。例如:有一节公开课由于事先准备“充分”,结果一堂课非常流利地就上完了,其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究其原因,原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精心挑选过的“好生”,答案都是讲课教师预先给定的。5.大包办。课堂教学中,教师代替学生思考、操作、练习的情况较严重。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接受新知识,而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过多的包办代替,不仅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用成人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6.乱评价。在课堂教学时,表扬之风盛行。可是如果表扬用得过多、过频繁就会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助长了傲慢情绪,导致个别学生在一片赞扬声中学习,影响学生健康品质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有一个“度”,有时让学生体验失败也绝非是一件坏事。
以上林林总总的状况,反映的是传统教学观念,一切从“教”的角度切入,而缺少对学生“学”的关注。只重视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对话、互动”式的平等的关系。因而教师角色要实行以下变换:1.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交流,保持畅通,从而构建起平等和谐、探究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自主探究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不能把探究学习看成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应当看到,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探究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授学科知识的效率方面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另外更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实践操作、合作讨论。 2.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数学教师首先应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旁,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我的粗浅认识是:(1)积极的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课堂上,教师总是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5.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进一步为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提高教学效益。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只有正确定位,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转变工作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法得以改进,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双赢效果。
总之,时代呼唤课改,促使课改,作为课改的践行者,应该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适应新课程理念,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素质教育的顺利施行而努力。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有以下特点:1.传道者角色。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授业解惑角色。教师帮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这一过程中一定有许多疑惑需要老师解答。3.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还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角色。4.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等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确立?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许多教师。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
我利用在数学课堂上随堂听课的机会,对教师、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
总体上,绝大部分数学课均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落实学生主体学习的措施和方法。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有的教师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说新课程理念在很多教师心目中扎下了根,是值得可喜的。
另一方面,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有以下状况:1.满堂讲。教师主导地位错误地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要地位。教师是“权威”,学生听进未听进,听懂未听懂都不知道,学生也无法及时发表他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答疑。2.满堂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常常提一些答案是“对”、“不对”的问题,学生不需动脑筋,更不能跨越教师所教范围去思考。3.老一套。有部分教师思想较为守旧,不想有所创新,不希望出现变化。教学设计不是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学,而以原来备课时的设想那样,不出一点差错地进行,不希望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常见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够放开积极思考,问答问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4.求统一。喜欢统一格式、统一答案。按书本上的内容、模式去套,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思维固定在狭小的范围内,缺少自我思考的余地。例如:有一节公开课由于事先准备“充分”,结果一堂课非常流利地就上完了,其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究其原因,原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精心挑选过的“好生”,答案都是讲课教师预先给定的。5.大包办。课堂教学中,教师代替学生思考、操作、练习的情况较严重。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接受新知识,而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过多的包办代替,不仅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用成人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6.乱评价。在课堂教学时,表扬之风盛行。可是如果表扬用得过多、过频繁就会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助长了傲慢情绪,导致个别学生在一片赞扬声中学习,影响学生健康品质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有一个“度”,有时让学生体验失败也绝非是一件坏事。
以上林林总总的状况,反映的是传统教学观念,一切从“教”的角度切入,而缺少对学生“学”的关注。只重视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对话、互动”式的平等的关系。因而教师角色要实行以下变换:1.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交流,保持畅通,从而构建起平等和谐、探究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自主探究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不能把探究学习看成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应当看到,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探究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授学科知识的效率方面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另外更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实践操作、合作讨论。 2.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数学教师首先应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旁,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我的粗浅认识是:(1)积极的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课堂上,教师总是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5.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进一步为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提高教学效益。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只有正确定位,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转变工作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法得以改进,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双赢效果。
总之,时代呼唤课改,促使课改,作为课改的践行者,应该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适应新课程理念,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素质教育的顺利施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