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教学;谚语;提高;
理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54—01
谚语是一种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具有通俗、易懂、好记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导入新课、过渡、突破重难点、结尾等均可运用谚语教学。运用的好,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物类谚语起源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生物类谚语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动植物和生活现象总结得出的,之后又将其联想延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教师应主动联系动植物知识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运用生物类谚语进行教学。如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采用了“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一谚语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内容,然后再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树的树荫下气温会较低,以得出这一谚语的生物原理。通过学习,学生的精神集中了,思想活跃了,也明白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促使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离不开光合作用提供的氧气的道理。
二、生物类谚语教学可以将生物的抽象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知识的讲授和传递的情况,这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教师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改变这种情况,就是新课改的目标所在。在讲授有关生物知识时,教师若能使用形象生动的生物类谚语来描述,可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感性认识的转化以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学习“物质的运输”时,学生对相关名称、结构、位置、功能容易混淆,这时教师若能通过谚语“人怕伤心、树怕伤皮”来帮助学生理解茎的结构与功能,学生的精神便能为之一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在两棵树之间拴上铁丝,久而久之树就死了,这就是一个例证。若是在树未死之前,把铁丝取了,树又会重新活过来,这是因为有机物在输送的过程中可以堆积在伤口处以及筛管具有修复功能的原因。“宁肯留伤,不能留桩”也是遵循这个原则。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要爱护花草树木以及如何保护花草树木”这一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反对“伤心”、避免“伤心”、“安慰”“伤心”。同时我又用谚语“树挪死,人挪活”再次说明了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三、生物类谚语教学呈现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行教材结合的知识内容,由浅入深地渗透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技巧和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叶的结构》这一节时,笔者引用了与叶相关的三句谚语来帮助分析,并播放了不同时期叶片的录像,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结论,拓宽了知识面。“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气温下降,叶绿素分解消失的时候,叶子里面的糖大量转变为红色的花青素,于是叶子变红了。“红花还需绿叶衬。”——花的生长需要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秋风扫落叶。”——叶落是温带地区的阔叶树减少蒸腾作用准备安全过冬的一种本领,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表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我们作为生物教师应当重视生物类谚语教学的运用,加强谚语教学艺术的研究,让谚语更加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谚语教学时对谚语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谚语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也有例外的,如“桃三、杏四、果八年,想吃个核桃十八年”,这些果树的成熟期随着生物技术的改进,都有了变化,现在有些核桃品种五年就可以到成熟期了。所以教师在选取谚语时需要仔细推敲,进行考证,确定正确后才能使用。
理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54—01
谚语是一种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具有通俗、易懂、好记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导入新课、过渡、突破重难点、结尾等均可运用谚语教学。运用的好,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物类谚语起源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生物类谚语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动植物和生活现象总结得出的,之后又将其联想延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教师应主动联系动植物知识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运用生物类谚语进行教学。如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采用了“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一谚语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内容,然后再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树的树荫下气温会较低,以得出这一谚语的生物原理。通过学习,学生的精神集中了,思想活跃了,也明白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促使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离不开光合作用提供的氧气的道理。
二、生物类谚语教学可以将生物的抽象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知识的讲授和传递的情况,这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教师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改变这种情况,就是新课改的目标所在。在讲授有关生物知识时,教师若能使用形象生动的生物类谚语来描述,可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感性认识的转化以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学习“物质的运输”时,学生对相关名称、结构、位置、功能容易混淆,这时教师若能通过谚语“人怕伤心、树怕伤皮”来帮助学生理解茎的结构与功能,学生的精神便能为之一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在两棵树之间拴上铁丝,久而久之树就死了,这就是一个例证。若是在树未死之前,把铁丝取了,树又会重新活过来,这是因为有机物在输送的过程中可以堆积在伤口处以及筛管具有修复功能的原因。“宁肯留伤,不能留桩”也是遵循这个原则。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要爱护花草树木以及如何保护花草树木”这一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反对“伤心”、避免“伤心”、“安慰”“伤心”。同时我又用谚语“树挪死,人挪活”再次说明了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三、生物类谚语教学呈现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行教材结合的知识内容,由浅入深地渗透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技巧和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叶的结构》这一节时,笔者引用了与叶相关的三句谚语来帮助分析,并播放了不同时期叶片的录像,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结论,拓宽了知识面。“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气温下降,叶绿素分解消失的时候,叶子里面的糖大量转变为红色的花青素,于是叶子变红了。“红花还需绿叶衬。”——花的生长需要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秋风扫落叶。”——叶落是温带地区的阔叶树减少蒸腾作用准备安全过冬的一种本领,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表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我们作为生物教师应当重视生物类谚语教学的运用,加强谚语教学艺术的研究,让谚语更加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谚语教学时对谚语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谚语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也有例外的,如“桃三、杏四、果八年,想吃个核桃十八年”,这些果树的成熟期随着生物技术的改进,都有了变化,现在有些核桃品种五年就可以到成熟期了。所以教师在选取谚语时需要仔细推敲,进行考证,确定正确后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