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出版

来源 :清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z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全书共分13卷,影印出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雍正朝的大本议复档17册1678件满文档案,同时附汉文译文约107万字.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辅佐皇帝施政的中枢机构,议复档是军机处将军机大臣遵旨议奏、查奏及因事请旨的奏折、奏片汇抄而成的簿册.议复档将军机大臣遵旨议奏的折件按照年月日编排抄录,存案备查,系统记载了军机处处理政务的史实.
其他文献
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西北防务和巩固统一,在天山北部地区设置驻防八旗,建立起完备的防务体系.伊犁索伦营作为新疆驻防八旗的组成部分,其构成是多元的,由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兵丁组成,在军政合一的八旗组织下,和睦相处,共同生活,担负着戍边屯垦的使命,对巩固新疆的统一,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加强西北边界的防务,以及发展当地农牧业生产,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依据满文档案,并参考相关汉文文献,就索伦营的设置背景、兵丁来源、建制沿革、生计维系、驻防任务五个方面作一论述.
本文是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三封察合台文求药信(一封由浩罕伯克额尔得尼于乾隆二十八年呈递清廷,两封由哈萨克汗瓦里苏勒坦分别于嘉庆七年和十二年呈递清廷)的初步研究.本文首先翻译了三封书信的文本,并对其中的医药、疾病名称等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注解.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三封求药信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讨论,指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欧亚大陆中部的政治变迁及民族分合,为诸如哈萨克和浩罕等中亚突厥语族民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得其文化面貌中出现了各种文化因素(包括欧亚草原游牧社会的固有传统、基于伊斯兰教的中
清朝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俄罗斯官方得知清朝平定准噶尔时投向俄罗斯的厄鲁特人脱逃之事,且可能前往旧卫拉特游牧地,尔后又得知其中有叛逃清朝之舍楞等人.这一突发情况引发了清朝内部是否收纳的争论,清朝如何决策应对,则来源于对土尔扈特等部是否东归及东归意图的判断,而此问题又需要通过各种消息来解决.本文从清朝对东归消息的获得渠道出发,分析其如何对各种消息进行辨别并适时给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指出乾隆帝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考察了留居额济勒河之人再次东归传言的始末.
人口统计的方法和技术是帮助人们从数量上分析和认识人口现象的有力工具。但是,倘若运用不当,即使是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也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会成为谬误的护身符。近年来,人口研究中误用或滥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现象经常出现,并已影响到人口统计的严肃性和人口分析的准确性。文章以新近采用P/F比方法检验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生育数据的一项研究为例,具体说明如果统计方法使用不当,特别是若无视方法内在包含的前提假定,便会得到误导性的结论。因此,人口研究中应当谨防方法的误用与滥用。
清代在郡县与藩部之间的圈层过渡地带常常通过设置"厅"的方式进行治理,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归绥地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清朝对这一蒙汉杂处地带的治理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探索过程,可分为理事、分辖、统合、兼辖、抚民、建省等六个阶段,厅制亦因应形势而变迁,生动展现了郡县制是如何逐步向边疆拓展的.这一过程并非直线式的,它受到国家整体行政制度的约束,也受到区域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厅制应被放在具体时空环境中理解其不同时期的样态.
清朝统一新疆后,在回疆地区实行"恤回"政策,以期怀柔与德化回人,乾隆帝坚持不渝的严禁"苦累回人"的施政要求,正是清朝推行德政以化回人政策的典型表现.严禁"苦累回人"是乾隆帝回疆施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产生不仅是重建回疆统治秩序的迫切需要,亦是在回疆治理中贯彻民本思想,维护满洲形象及巩固回疆统治的客观需求.乾隆帝在轸恤回人生计、力促官员廉洁施政、规范办事大臣与伯克关系及严惩回疆官员贪腐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又是其宣扬德政以构建回人的清朝国家认同,将回疆地区纳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的政治实践历程.
文章估计并描述了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劳动力蓄水池的规模、职业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发现劳动力蓄水池呈空间非均衡分布,沿海地区无论规模还是专业化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利用微观企业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检验劳动力蓄水池对新建企业选址的影响,结果显示:(1)劳动力蓄水池状况对新建企业选址有显著影响,企业倾向于选择劳动力蓄水池总量规模大、供需结构匹配度高、工资水平低的城市;(2)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技术水平要求高的产业受供需结构匹配度影响更强烈,工业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提升将进一步凸显供需结构匹配的重要性
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不仅是清哈政治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更是清朝西北边疆治理颇具特色的一面.本文以相关满文档案为基础,论述清中期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政策的由来、具体实施及效益,力图呈现清朝对哈萨克授予顶翎的政治行为如何成为一项服务西北边疆治理重要策略的过程.
清代盐商捐输很少起到补苴国家财政的效果.乾嘉时期,两淮盐商频繁获准"借帑报效、分纲纳还",导致运库账目"公私交杂",部分总商借机控制运库并以"赏借办公"为名大肆侵吞库款.皇帝"赏收"捐银是为绕过户部灵活支用库银,总商则是为"借"而"捐",即借口捐输、套出库银以获取维持经营的现金流.管库总商越捐越富,散商则因无法染指库银越捐越穷,两淮"质窝"借贷市场由是发展.延至道光初年,运库存银已被瓜分殆尽,朝廷勒令长期以来"虚称报效"的盐商按限归缴巨额欠款.市场银根紧俏,抛售根窝,两淮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需则"上关国帑,下系兵糈".(1) 为综核军需钱粮,清朝专设户部军需房掌核全国重大军需支销,凡兵伍粮饷、军械、马匹等收支销算靡所不综.由于军需房与军机处的颇多渊源,前人学者围绕军需房职掌、沿革及其与军机处关系等问题已有相当充分的探讨.(2) 而近年来随着档案资料的披露,先行研究中诸如军需房改称、机构性质、裁撤等问题仍有必要重新加以检视.关于军需房职能演变、政务运行等,既往研究亦付之阙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