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几年来,我们经过对小学思品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一)增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旧教材选的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教师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重点选用家乡人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的变化等材料,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家乡变迁,这毫无疑问要比课文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思想上避虚求实。如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时,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再让学生列举光明的一面。从而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促进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们要逐渐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易于把握的内容,教师作为欣赏者,则由台前转到了幕后。
2.扮演学习者的角色。教师要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受教育、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做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时,才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二、沟通课本内外,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1.更换教学内容。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更换,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2.整合教学内容。品德课教材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结构,体现了编者的教学意图,作为对话的文本,课文的结构基本上预设了教学的流程。而课堂必须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动态的、具有弹性的流程实施教学,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调整教学进度。教材中有的課文或教学单元与实际生活在时间上有错位现象,或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与教材的后继内容相联系。此时,教师就可将有关课文或教学单元在教学进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教育教学中应时应急的需要。
4.重组教学单元。品德教材是按生活的逻辑来编排的,而生活的逻辑往往是不严密的,有时甚至是不成什么逻辑的,因此,教学单元完全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重组,形成新的教学单元和主题,以求得更优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课堂结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即是自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才能进行,因此,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体验领悟模式。所谓体验领悟式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体验基础上,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体验领悟式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2.实践探究模式。传统的思想品德学习是以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远离生活世界,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道德学习被抽象化、客体化。“乐于探究”、“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
3.对话交流模式。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彼此尊重各自的感受和独特见解。对话使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励、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4.案例分析模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一个丰富的生活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先进行一番指导,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获得成功和经历的失败,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才加以启发、引导,或是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利用集体智慧完成创作。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我认为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陶冶情操。也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的作用。
(责编杜华)
一、 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一)增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旧教材选的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教师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重点选用家乡人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的变化等材料,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家乡变迁,这毫无疑问要比课文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思想上避虚求实。如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时,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再让学生列举光明的一面。从而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促进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们要逐渐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易于把握的内容,教师作为欣赏者,则由台前转到了幕后。
2.扮演学习者的角色。教师要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受教育、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做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时,才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二、沟通课本内外,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1.更换教学内容。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更换,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2.整合教学内容。品德课教材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结构,体现了编者的教学意图,作为对话的文本,课文的结构基本上预设了教学的流程。而课堂必须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动态的、具有弹性的流程实施教学,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调整教学进度。教材中有的課文或教学单元与实际生活在时间上有错位现象,或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与教材的后继内容相联系。此时,教师就可将有关课文或教学单元在教学进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教育教学中应时应急的需要。
4.重组教学单元。品德教材是按生活的逻辑来编排的,而生活的逻辑往往是不严密的,有时甚至是不成什么逻辑的,因此,教学单元完全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重组,形成新的教学单元和主题,以求得更优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课堂结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即是自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才能进行,因此,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体验领悟模式。所谓体验领悟式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体验基础上,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体验领悟式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2.实践探究模式。传统的思想品德学习是以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远离生活世界,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道德学习被抽象化、客体化。“乐于探究”、“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
3.对话交流模式。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彼此尊重各自的感受和独特见解。对话使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励、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4.案例分析模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一个丰富的生活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先进行一番指导,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获得成功和经历的失败,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才加以启发、引导,或是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利用集体智慧完成创作。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我认为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陶冶情操。也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的作用。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