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发展的 个性化学习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go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主要依据,常忽略了分数以外的学业成就。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指出,要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克服“唯分数”的倾向。那么,课堂教学需要评价什么?评价能否促进学习?又是如何促进学习的?这些问题亟须解决以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学习技术(CTCL)范式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它关注在文化视域下,利用技术深层次探究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技术(CTCL)研究团队开展的大量实证研究突破了“唯成绩论”的限制,证实了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认知发展为切入点,探索在技术支持下评价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 研究问题与研究过程
  1.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学习技术(CTCL)范式,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如何通过评价开展促进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学习?②如何评价个性化学习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③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业水平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如下图):一是评价设计阶段,包括认知发展评价标准的开发、实施和结果分析,以及基于评价结果的学习资源和过程的设计;二是评价实施阶段,主要是在学习系统的支持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类型,推送预先设计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和过程;三是结果评价阶段,基于实验数据,从学习整体和学习个体两个角度分别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业水平的发展,以及学业增值的情况。其中,第一和第三阶段是本研究的重点。
  ● 评价设计
  1.促进个性化学习的评价
  (1)基于目标分类理论开发认知发展评价标准。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的修订版,本研究开发的“认知发展评价标准”由认知目标分类、认知起点水平、评价指标、指标说明和赋分构成,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认知目标分类;每个认知目标类别都包含五个亚类别,即认知起点类型,并为每个亚类提供了详细的评价指标、指标说明和赋分标准,这有利于通过定量的方法评价认知水平。以认知发展评价标准中的“记忆”类别为例,如表1所示,它细分为五个认知起点类型,结合具体需要记忆的学习内容,又对应了五个评价指标,按等级从“0”到“4”依次赋分。
  (2)基于评价标准诊断学生的认知起点类型。学生在正式学习某个特定的内容之前存在认知起点,对认知起点的诊断与评价是本实验的基础。了解学生具有哪些认知起点并对其进行分类,可以为个性化学习的设计提供依据,为个性化学习评价提供标准。本研究以初中一年级信息科技学科中的“计算机病毒”为学习内容,对上海某初中一年级7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了16种认知起点类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不明确隐蔽性和潜伏性”(95.83%),这反映了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特征”的具体表现存在混淆;占比第二高的是“不明确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方式”(87.50%),此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病毒是自行产生的或未提及它是如何产生的;占比第三的是“不明确计算机病毒具体造成的破坏”(62.50%),学生不明确计算机病毒会对设备或者存储信息造成破坏。本研究将评价得到的16种认知起点的具体类型与认知发展评价标准中的认知起点水平对应。以知识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为例,学生对于该知识点共存在6种认知起点类型,分别对应认知的记忆层的“不全面”“部分干扰”“干扰”三种认知起点水平,如表2所示。
  (3)基于认知起点类型设计学习资源与过程。对于个性化学习资源的设计,采用信息精加工策略,设计以视频、图片和文字形式为主的资源。以“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为例,对于“不明确计算机病毒具体破坏电脑设备和存储信息”的学生,其属于“能识别/回忆部分,且无错误”,具体表现为“能够正确回忆计算机病毒会对电脑设备产生破坏作用,但是不明确对存储信息的破坏”或者“对电脑设备产生的破坏不明确”,两者都属于“不全面”的认知起点水平。对此,设计资源时需要对信息进行重组,利用信息的排序、提亮、加粗等方式呈现以强调概念,针对“计算机病毒破坏电脑设备和存储信息”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分析,并推送给对应的学生,帮助其记忆层的认知从“不全面”发展到“全面”。
  对于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设计,以自主学习为主。在正式课堂中,教师首先借助视频开展情境导入活动;其次,学生登录学习系统平台开展学习活动,系统会依据每位学生认知起点的评价结果向他们推送对应的资源;最后,学生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仍存在疑惑的内容展开多次学习,也可以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展开拓展学习。借助系统的个性化推送功能,以求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业水平的提高。
  2.个性化学习效果的评价
  (1)整体评价。本研究以全班学生作为整体,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别评价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和学业水平的发展情况,并探究二者的关系。此外,从平均分增值的角度评价两班学生的学习状况。
  (2)个体评价。增值评价指通过收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间点上的标准化测验成绩,追踪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基于学生自身测验成绩的纵向比较,利用统计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相对公平且有效的评价方式。本研究依据增值评价的条件和统计模型,采用概要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学业水平进行分析,并描述学生認知发展和学业提高的最大值、最小值和中间值,以求评价结果的精准与公正。
  ● 评价实施
  1.学习内容
  本研究基于《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中“计算机病毒”这一内容的分析,并结合一线教师的建议确定主要的学习内容。更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则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科技(第二册)》第一单元“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第三节“计算机安全”,主要知识点包括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防范与查杀。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SMIC 40 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输入频率范围25~200 MHz,输出频率范围2.4~4 GHz的电荷泵锁相环(CPPLL)。介绍了电荷泵锁相环的整体电路框架,叙述了各子模块电路的设计、仿真验证与整体电路的设计与仿真验证,重点介绍压控振荡器的设计与仿真优化。版图后仿真结果表明,电荷泵电流失配在直流情况下达到0.3%@0.4-1.3 V;压控振荡器的输出频率范围为0.3~4 GHz、在输出频率1 MHz时相位噪声为-93.4 dB@1 MHz、锁定时间为1μs、绝对抖动为1 ps、典型
微课程教学法倡导课前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通过目标管理、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学习设计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诗词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为日后较深层次地学习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苏州工业园区基于易加平台的翻转课堂(古诗词教学专场)活动”中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初试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教学创新,对此深有感触。现将有关做法与实践感悟梳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