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型MBO的成功之道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n10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央企主辅分离大行其道。
  早在2002年,八部委联合发出859号文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的基本纲领。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的一系列文件将主辅分离继续深入推进。而2004年的国资发产权9号文件则直接面向中央企业,并且将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优惠政策的执行时间定于2005年年底。截至2004年9月底,全国各地实施主辅分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共775家,涉及改制企业2639户,涉及70.8万人。
  2004年11月,国资委公布了第一批49户中央企业主业名单,主要是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石油化工、电力、钢铁、重型机械设备、汽车、航空、运输、电信等,宝钢集团正在其列。
  随着第二批主辅分离名单的公布,央企主辅分离的日程日渐紧迫,国有产权以何种方式安全退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背靠政策大树好乘凉,紧缩型MBO师出有名
  
  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集团在2004年成为中国制造业第一批进入全球500强的公司。但是,宝钢集团脚步不止于此,其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争取钢铁主业的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三名,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国际化、公众化公司。在实施钢铁精品、适度多元化、资本经营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要求下,宝钢集团就要集中优势兵力,把自己不擅长、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子公司进行剥离,提高核心能力,做大钢铁主业,获得更佳发展。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国有产权改革中主辅分离的浪潮,促成了此次宝钢集团主辅分离的契机。宝钢集团剥离宝钢建设,不仅顺应了央企主辅分离的大趋势,背靠政策大树好乘凉,可获得政策优惠,宝钢建设管理层还可通过收购子公司股份,如愿以偿成为公司股东。成为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实施紧缩型MBO可借鉴的典范。
  作为宝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宝钢建设有限公司的7073万元的净资产规模,在宝钢集团这座巨型航母面前仅算作轻舟一片,而且其工程承包、建筑施工主业与集团钢铁主业的关联度不够强。作为宝钢集团主辅分离的首选,也就不令意外了。
  2004年4月15日,经国资委批准,宝钢集团正式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对宝钢建设进行股权转让。上海绿地集团等6家企业参与竞标。
  2004年7月20日,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专家评审会一致评定,作为中国500强企业和上海市百强企业,名列上海市房地产业的50强之首的上海绿地集团以5400万元从宝钢集团成功受让上海宝钢建设有限公司60%股份,其余40%股份由原企业经营者团队收购。
  2004年8月2日,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上海绿地集团举行了产权转让签字仪式,同时,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局长郭建新、上海市领导、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等领导出席了宝钢建设产权转让签字仪式。这项规模不到1亿的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得到管理层的肯定。
  而在整个股权交易中,宝钢建设管理层所获得的40%股份,完全通过合法通道持有。规范的管理层持股为国有产权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合规合法,阳光交易下的MBO、准MBO、泛MBO并非没有前景。
  中国企业,特别是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选择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为了“不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许多国有企业选择了“多元化”扩张的道路,在尚未理清自己经营团队的管理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业务协同等问题之前,就开始盲目多元化,最后黯然倒下。当前,这些企业逐步意识到回归主业、剥离辅业的重要性时,实行公司紧缩是剥离辅业的重要手段。
  
  


  内部人与外部人同股同价,管理层持股的阳光化
  
  宝钢建设股权转让的定价,采用的是”核心经营骨干参与要素分配的招标式竞价”,也就是说,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招商竞价,由市场决定受让方最终的价格。而核心经营骨干虽然优先持股,但持股价格却与本企业外的受让方价格一致,从而避免了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趁国企改革之机,利用职务之便,擅自决定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甚至与买方串通低价转让国有资产产权,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宝钢建设“定价”公开化是广被媒体称道并被列为典范的。溢价30%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当然备受国资管理部门的青睐。
  公开竞价方式为宝钢建设找到了产业结构匹配、资本雄厚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缓解了受让方的后续融资现行法律规定制约,有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
  
  引入战略投资者,混合型MBO大行其道
  
  混合型MBO又称战略MBO,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管理层以少量股份达到实际控股企业的目的。
  基于现有国有企业中大量的资产质量比较低下,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中真正有价值的资产或者子公司的净资产可能只占整个公司净资产的十分之一。那么,即使管理层可以完成融资,从理性人的角度看,他们也不会考虑对企业进行整体MBO,因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还不够偿付资金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就会把目光盯住公司下面那些效益较好的一部分资产,这种MBO收购金额不高,其收益率也能保证管理层通过未来的项目收益偿付外部融资成本,因此成了中国国有资本退出中一种使用广泛、效果甚佳的方式。譬如,小天鹅集团剥离集团下属业务前景看好的小天鹅制冷公司,首旅集团剥离下属康辉旅行社都是其中一些典型案例。这种资产剥离只要监管到位,价格合适,通常都能达到双赢的结果,收购方自不必说,集团得到资金后,无论是对原有产业进行重组还是整合,都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宝钢建设正是采用了混合MBO的手法,引进绿地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内外联手,国资退出,为企业赋予了新的活力,既实现了国有股权退出目标,也使管理层持有企业股份,虽然没实现控股,但是也达到了准MBO的效果。经营者作为股东,可以更好的处理股东、客户、员工、社会各方利益,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成为目前国有股权转让可探索的有效途径。
  显然,相对于纯粹以管理层为收购者的MBO,混合型MBO之所以被管理层青睐,在于它具有许多可以称道的优势:
  首先,解决的就是融资问题。一些庞大的国有企业,其净资产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上千亿,企业经营者再怎么有钱,也买不动自己的企业。即使是一些净资产在几千万的企业,对于靠年薪和基本福利为主要收入的管理层,根本没有能力拿出几千万的资金进行收购。尤其是到现在还未实施“国退民进”的企业,基本都是资产规模和产业影响力都比较大的企业,管理层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可以分散融资压力,而同时有管理层参与的购并往往目标公司质地优良,并且价钱合理(管理层是最了解情况的,否则他们不可能参与收购,而他们又最有与大股东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战略投资者往往以给管理层提供融资作为参与购并的代价,而管理层也非常乐意引入投资者分散收购压力和提供融资渠道。在目前MBO基金运作还不成熟、信贷资金用于MBO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战略投资者的融资支持可以让MBO融资来源多样性并更加透明、合法。
  其次,规避政策风险。管理层引入战略投资者只是为了走迂回路线,回避国有股权直接转让给管理者的政策禁令,过桥之后,战略投资者功成身退,管理层不需要国资审批而成为控股人。譬如,康缘药业MBO中的第二大股东上海联创就是作为财务型战略投资者,以天使投资身份出现,只是作为机构投资者一种风险投资形式,使管理层获得实际控制权,有效规避了直接转让带来的政策风险。
  再次,通过股权制衡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纯粹的MBO往往造就强势管理层,导致公司治理的“一言堂”,于企业长远发展不利。而战略投资人的进入,不管是外资还是民企,都可以有效遏制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引起的系统风险。
  最后,可以利用战略投资者提升公司管理能力、方便实现产业整合的目的。很多企业MBO之后,企业效益与个人效益密切相关,迫切希望提升产业技术,降低产业风险,以获得更大利润。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往往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使改制公司的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链得到优化配置。引进外资、民营财务资本或产业资本,引入战略投资者就在MBO的同时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上海市房地产业50强之首的绿地集团收购宝钢建设,看重的就是与宝钢建设的产业整合。而美罗药业引入“哈药”,也为产业整合埋下了伏笔。
  实践中,还可以通过战略投资者收购国有股或法人股,再把该部分股权的经营表决权转让或授予给原管理层,只保留收益权,如铜峰电子MBO案例。
  我们认为,在主辅分离、产权改革的政策趋势下,混合型MBO的应用将越来越广。
其他文献
2004年我国房地产信托业务在波动中快速成长。全年共有37家信托投资公司推出了各类房地产信托计划116个,比2003年增加38只;融资规模136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一倍。在信托计划品种设计的创新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信托计划发行数量明显增多,发行集中度有所提高    2004年共有37家信托公司发行了116只各类房地产信托计划,平均每家发行了3.135只,新增12家信托公司开展了房地产
期刊
近年来,一些企业由于不适当地或是過度地使用金融工具,导致遭受巨大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2004年发生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交易石油衍生品而产生的巨额亏损,是典型的案例。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随着金融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样的案例正在越来越频繁地重演。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遵守以优化企业的长期资产负债结构为目的,适当地和适度应用金融工具的原则,这样的失败案例还将继续发生。  
期刊
全球化,已经成为国内今天商界领袖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  中国企业已经迈出“走出去”的浪潮,中国企业大手笔,快速度的并购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是不是开始遍及全球的中国企业兼并浪潮,就能把一个中国企业迅速提升为有实力的全球企业?年轻的、幼小的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全球化的“成人”市场竞争中获胜?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不是那些最庞大的物种能存活,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期刊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向与路线特点是属地化行业化国际化。属地化并购一般指企业并购双方处于同一个省市,双方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进行有效整合发展的并购,它可以是产业性并购,也可以是非产业并购。我国属地化并购包括三种形态:一是在地域上的属地化并购,收购方与目标公司同处一个省市;二是人力资源上的回归,企业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持股等;三是大型企业内部调整。行业化并购是指企业在进行属地化并购整合之后,在同行业内进行并
期刊
2005年4月,由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合作完成的一份对2004年12月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抽样调查的报告显示,在所有改制模式对企业未来发展和业绩的影响上,管理者持股是仅次于民营企业控股的改制效果较好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国有股减持,MBO是一个值得探讨实施的方式。  本文针对均于2001年进行MBO的粤美的、方大A和宇通客车这三家上市公司的案例,分别从MBO前后公司的基本情况和EV
期刊
2005年4月17日,中央国资委颁布了《中小型国有企业向管理层转让股权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78号文”),也就是市场期盼已久的所谓“MBO”政策,而笔者正想从这个市场的“误解”说开去。    MBO概念的辨析    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是,将所有股权激励形式都称为MBO,这是一种对MBO泛滥化的认识。MBO的准确概念应该是“企业产权的合法的实际控制权转移到内部人(管理层和员工)的行为”,只要管理层
期刊
在英国、东欧等国家,管理层收购(MBO)和管理层持股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产权改革方式之一,但这种本身并无对错的改革方式在中国却一直受到众多争议,2004年下半年,这种争议达到顶峰。  2005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标志着管理层持股被正式界定和认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企业国有产权向企业管理层转让是
期刊
2003年6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文件),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等七项贷款全面提高了“门槛”,一剑封喉直击要害,在地产业引起强烈震动。  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实在很有吸引力,但多年间接融资的单一模式使房地产市场资金供给渠道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和销售回款,通常自筹资金只占项目的极少部分。地产业的资金饥渴导致
期刊
自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悬起了中国股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来,中国股市就一直处于漫漫熊市。最近,被困扰多年的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终于被政府放到解决的议程上来。试点的闸门轻轻启动,四家试点公司首先破局。第二批试点公司也接踵入市。这是否意味着四年的大熊市之后,中国的股市将云开雾散见晴天,中国股市发生的系列变化意味着什么?经过数年的等待和期盼,投资者期待的重大转折是否近在眼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访问了韩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