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凭仁术 术白衣秉丹心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bati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手术都是身体与灵魂的对话,是生与死的告别——神经外科向来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这不仅是因为神经外科每天都在和大脑这一人体的“司令部”打交道,还在于其高、精、尖近乎苛刻的专业要求,因此也备受人们关注。为了揭开这一学科的神秘面纱,近日,记者走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顾征。
  顾征,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迄今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已达30年。擅长颅脑外伤及颅内各类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鼻蝶微创垂体瘤手术治疗,环枕畸形脊髓空洞及各类脊髓肿瘤的治疗,立体定向治疗,对于脑积水及颅内感染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是微创穿刺治疗颅内血肿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从医30载 托起数 千病人生命之舟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中枢,中枢一旦出问题,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从事神外,对医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有难度,有风险,但是顾征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顶住了现实的势利和浮躁的影响,在神经外科医学领域一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耕耘着。自1982年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顾征毅然选择了神外这一专业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了人生新的求索。当时,我国神外专业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顾征见证了我国神外专业迅猛发展的30年。在攻克神经外科医学难题的道路上,他倾心学习、不断探索,持续积累,逐渐成长为了一位医术精湛、病人信赖的医学专家。
  在医疗技术方面,他领衔的团队于1992年率先开创了微创颅内穿刺技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易于操作等优点,近3000例病患从中受益。该项技术于1995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至今为止已参加大小各类学习班授课100余次,其中包括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中国医师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国家级学习班。为全国各地为许多基层医院的神经内外科,急诊科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临床医师。据不完全统计,自此项技术正式推广以来,已有十余万病人得到此项技术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医学福音 开创国内神经外科先河
  脑卒中病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三高”,即高发病率,高至残率,高死亡率。而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两个学科是泾渭分明的——神内多偏重于保守治疗,适合于一般出血量较少的病人。神外则更偏重于通过开颅手术的方法来治疗。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对于颅内出血量较大的病人,神内是鞭长莫及的,因为无法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没有针对血肿这一主要病因的处理,而只能对其并发症进行治疗,所以疗效不尽如人意。然而外科开颅手术创伤较大,术前对病人一般情况也有一定要求,病人家属对手术也有一定顾忌,使许多病人失去了积极治疗的机会,而且,由于治疗周期长,手术效果欠佳,使一些外科大夫也不愿意涉足。甚至在有些医院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重症的脑出血的病人,越是没有科室接收,一直放在急诊室,直到病人去世,我国神经外科的老前辈赵雅度教授曾对顾征大夫说过:“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也是病人”,“他们也应当得到应有的治疗”。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刻在顾大夫的脑海里。有没有一种治疗办法,能够同时吸收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两者的优点,既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也便于大夫操作,为攻克这一学科难题,顾征医生及其团队从1992年开始对微创颅内穿刺技术进行了大胆实践。在穿刺针的研制过程中又得到了赵雅度教授的亲临指导。使这套针具具有针钻一体,硬通道的特点,即钻颅和放置引流通道一次完成,减少了许多繁琐的手术操作步骤,极大的降低了干预性治疗颅内血肿的门槛。清除颅内血肿不再是神经外科的专利了。许多神经内科,急诊科大夫也可以熟练的掌握这一技术,使得大量脑出血的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简易血肿穿刺定位方法。1995年该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开始,他们将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全国30多个省市都开展了这个项目,也是卫生部“十年百项”医疗技术推广项目。连续参加了“九五”,“十五”,卫生部组织的“脑卒中规范化治疗”的科研项目。
  199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研究,用于治疗脑积水和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室系统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著有《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临床安全性探讨》一文;现在这一治疗理念已经得到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普遍认同。2003年与黄红云教授一起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及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研究。改进了脑室穿刺引流技术,大大简化了术前操作,突破了场地的限制,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每年除了完成大量颅内肿瘤及颅脑外伤手术以外,目前,和天坛医院、佑安医院合作,顾征及其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全新的尝试——胶质瘤基因治疗方案研究。胶质瘤作为最为常见、复发率致死率极高的颅内肿瘤,国内外一直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这项尝试就是探索手术以外其他的治疗方法,以期到达延缓肿瘤复发,延长病人生命,最后治愈肿瘤的目的。目前次项实验已进入三期临床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系病人 用真情赢得尊重和厚爱
  走进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这些发自肺腑的赠言,句句感人,字字真情,表达了广大病人最真挚的心声,也是对顾征医生治病救人最诚挚的谢意。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医生的追求就是为病人谋幸福”。我们对病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善待病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是许许多多病人和病历积累的结果。所以他对病人满腔热忱,把病人当成朋友,亲人一样对待。在30年的行医生涯里,始终秉承北京朝阳医院“善良、责任、能力、关爱”的做人准则;“诚实、勤勉、细致、人道”的做事风格,竭诚为患者服务。“家庭服从工作”、“电话就是命令”,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手术台上,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神经外科手术时间通常时间较长,有时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整夜不眠不休,全神贯注手术对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总是等病人情况稳定一些再回家,有时回家了,脑子里想的还是病人的病情。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手术台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从上手术台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和时间赛跑,和死神搏斗”。在医院的大舞台上,他们在完善着医界的“仁心仁术”。
  在病人眼中,顾医生是一位“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好专家。在保证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他时刻为患者精打细算,节约治疗费用,以真情赢得了病人的尊重和赞誉。
  在年轻医生眼中,顾征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他注意对年轻医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术前常常指导年轻医生如何如何看片、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提醒手术的注意事项及风险。术中常常手把手地指导医生如何操作,使患者的创伤最小。
  30载春秋,顾征医生以仁心仁术的博大情怀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30年风雨兼程,顾征医生以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人生旅途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闪光足迹。在神经外科这个在别人眼里高不可攀的领域,依然在孜孜以求地不断钻研,矢志不渝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我们衷心地希望,顾征医生能打开更多生命的“禁区”,在拯救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有这样一个女人,她一脸温婉笑容,美丽智慧,干练坚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科学界中,她犹如浩瀚星空中的一轮明月格外显眼。她是冰心所说的“真”、“善”、“美”,读她如品上等香茗,润心芬芳。她,就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策。  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王策总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交口称赞:执著、踏实、有胆识、有创造力、
他,17岁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2岁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校区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37岁就已出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SGI国际公司副总裁,40岁应邀加入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历任雪佛龙全球技术公司高级科学顾问、新型能源技术核心领域主任、能源过程研发部门主任、全球实验室负责人等,期间,他还代表雪佛龙公司兼任了美国图尔萨(Tul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3年9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4%。  “全球网民的四分之一,在中国!”这组数据无疑又一次强调了这个结论。  庞大的网民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网络访问量,也隐藏着层出不穷的网络问题。一个便捷、安全、稳定的网络,是网民的期望。然而,如何满足网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更有保障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思考
俗话说“人老骨先衰”,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疾病的第7位,被公认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面临着老龄化加速的挑战,因此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趋势也愈演愈烈。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虽多,但临床疗效都不尽理想。近些年,我国逐渐重视起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骨质疏松症证候,中医
专家简介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60周年前的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J.D.watson,1928-)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共同提出DNA双螺旋分子结构模型,并从分子层面阐明了DNA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及复制的机制,由此揭示了生命遗传的奥秘,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60年来,人类对生命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  如果说,五十多年前,“武汉长江大桥”的惊世一现是新中国人民用智慧创造的一个“天堑变通途”的奇迹;五十多年后,这样的奇迹早已遍及中国,且早已“幻化”出不同的功能定义: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和江海隧道……  翻开中国高铁隧道设计和江海隧道研究辉煌一页
在祖国南疆,有这样一支躬耕水牛科研事业的团队——他们承担着水牛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中试、技术培训、推广、开发、种牛的培育和推广等任务。在水牛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新品种选育、染色体组型、超数排卵、体外受精、单精子注射、同期发情、胚胎移植、饲料营养、乳肉产品加工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良种水牛繁育基地、奶水牛业开发示范基地和水牛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他们就是隶属中国农业科
对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赵延龙和他的同事们来说,集值系统的辨识与适应控制研究的展开,为他们更加全面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推开这扇窗,他们所看到的,是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价值、有难度,需要他们耗用大量的精力和智慧。  十年踪迹十年心,他们用十年走到如今,也许还会用更多十年去求解,然而不管历经多少时光,他们也愿保持初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现代化军种的新武器、新装备所展现的风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也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60多年来,正是几代有着家国情怀、报国之志的中国航空航天人砥砺前行,让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目前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这又与航空航天材料的发展相辅相成。现在航空航天技术中被广泛应用的传感技术、数据存储、飞
殡葬,是一个人们十分忌讳的话题,因为它意味着人生的终结。殡葬,同时也是人们不容回避的话题,因为任何人都必须面对。而殡葬从业者就是这样一群人:由于岗位和工作原因,他们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们脱离了正常的社交,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假日;他们忌讳的东西很多,如:从不主动与人握手,从不说“有事找我”;他们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每天都在面对亡者,只为让每一名逝者都能有尊严地离去;他们的工作让人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