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是一位叫小明的初二同学,利用暑假做了个有关降水量的测量实验:他用一个大的凹底塑料瓶、剪刀、尺子、记号笔和胶带等材料,自己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先用剪刀将塑料瓶的中上部剪下(作漏斗),倒扣在瓶底部分的上部,形成一个带漏斗的盛水容器,并用胶带固定,盛水器口保持水平;用一张纸条画一标准刻度尺(单位为毫米),再用胶带将刻度尺固定在瓶身上,既可读数又可防水,一个雨量器就做好了。小明在7 月1 日零时,将这个容器放在露天外一个安全地方。他说,这个器皿在31 天所积存雨水高度的读数,就是该县7月份全月的降雨量。
Q:流鼻血时,是鼻子的那个部位在出血?
流鼻血时,出血部位多数发生在克氏区。鼻中隔把鼻腔分为左右鼻两腔,克氏区位于鼻中隔前下方,离鼻孔大概2厘米。
克氏区的毛细血管众多,在黏膜浅层附近形成毛细血管网,由于离鼻孔很近,当我们挖鼻孔或擤鼻涕时,用力过猛很容易使表层的黏膜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流鼻血時,一般人都习惯于将头后仰,鼻孔朝上,认为这样做可以有效止血。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样会使得鼻血倒流进咽喉部,被吞咽入食道,使人产生不适感或呕吐。很多人流鼻血后,第一反应是把纸巾揉成一团塞在鼻孔里来止血,这也不是正确的止血方法。因为纸巾揉成团后比较硬,塞满鼻孔的话,容易伤害黏膜。而且取出纸团时,稍有不慎就会剥落好不容易才结好的痂,再次造成流血。另外,有些人习惯于用手指捏住鼻子上部(两眉之间,稍偏下),或者使劲拍打脖子后面,其实这些动作都不能有效止血。
正确的止血方法是:用手捏住鼻孔两侧,从外部压迫克氏区,头部稍向前倾,鼻孔朝下,使已流出的血液向鼻孔外排出。

Q:流鼻血时,是鼻子的那个部位在出血?
流鼻血时,出血部位多数发生在克氏区。鼻中隔把鼻腔分为左右鼻两腔,克氏区位于鼻中隔前下方,离鼻孔大概2厘米。
克氏区的毛细血管众多,在黏膜浅层附近形成毛细血管网,由于离鼻孔很近,当我们挖鼻孔或擤鼻涕时,用力过猛很容易使表层的黏膜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流鼻血時,一般人都习惯于将头后仰,鼻孔朝上,认为这样做可以有效止血。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样会使得鼻血倒流进咽喉部,被吞咽入食道,使人产生不适感或呕吐。很多人流鼻血后,第一反应是把纸巾揉成一团塞在鼻孔里来止血,这也不是正确的止血方法。因为纸巾揉成团后比较硬,塞满鼻孔的话,容易伤害黏膜。而且取出纸团时,稍有不慎就会剥落好不容易才结好的痂,再次造成流血。另外,有些人习惯于用手指捏住鼻子上部(两眉之间,稍偏下),或者使劲拍打脖子后面,其实这些动作都不能有效止血。
正确的止血方法是:用手捏住鼻孔两侧,从外部压迫克氏区,头部稍向前倾,鼻孔朝下,使已流出的血液向鼻孔外排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