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文章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了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新思考。
[关键词]数学;兴趣;自主;实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有不少时日,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以下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潜心钻研、迎难而上,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那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学习兴趣常存?笔者建议如下:(一)发挥教师作用,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因此,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因势力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二)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六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教师对六年来数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及详细的指导,知识比较完整,这此阶段,许多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年段也存在。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了比较完整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创新是教育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创新能力的起点。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建议如下:(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者,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比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合作。(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
当然,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实践—素质的升华
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巩固和归宿。没有实践,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此,笔者建议如下:(一)改革教材、融入实践。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改革教材,将一些不符合或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改为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而减轻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学《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的例5时,我并不利用原来的题目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对于南京和北京比较陌生,这样的题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请学生自己从晋江地图上量出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之间的距离,再结合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教学例6时,我将题目中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用本校操场的长和宽代替,再将题目出示给学生。如此,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那两个地方离多远,学校的操场画在纸上有多大,于是,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二)改进作业、进行实践。仅靠替换教材内容是“治标不治本”,要真正引导学生学好知识还得将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新知以后,课后常有许多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解答这些问题其实类似于“应试”,因为题中的条件都是编者设定好了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比较有局限性、不灵活,更别谈创新。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改变练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新课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如学习《比例的应用》后,用比例知识使两杯(一大一小)水的甜度相同,并请同学品尝验证。这些实践活动的结果表明: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很好地实践新知,还能获得许多教材中未提及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建构起完整且科学的知识结构。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R].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
[关键词]数学;兴趣;自主;实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有不少时日,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以下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潜心钻研、迎难而上,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那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学习兴趣常存?笔者建议如下:(一)发挥教师作用,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因此,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因势力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二)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六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教师对六年来数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及详细的指导,知识比较完整,这此阶段,许多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年段也存在。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了比较完整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创新是教育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创新能力的起点。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建议如下:(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者,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比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合作。(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
当然,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实践—素质的升华
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巩固和归宿。没有实践,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此,笔者建议如下:(一)改革教材、融入实践。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改革教材,将一些不符合或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改为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而减轻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学《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的例5时,我并不利用原来的题目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对于南京和北京比较陌生,这样的题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请学生自己从晋江地图上量出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之间的距离,再结合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教学例6时,我将题目中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用本校操场的长和宽代替,再将题目出示给学生。如此,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那两个地方离多远,学校的操场画在纸上有多大,于是,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二)改进作业、进行实践。仅靠替换教材内容是“治标不治本”,要真正引导学生学好知识还得将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新知以后,课后常有许多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解答这些问题其实类似于“应试”,因为题中的条件都是编者设定好了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比较有局限性、不灵活,更别谈创新。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改变练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新课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如学习《比例的应用》后,用比例知识使两杯(一大一小)水的甜度相同,并请同学品尝验证。这些实践活动的结果表明: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很好地实践新知,还能获得许多教材中未提及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建构起完整且科学的知识结构。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R].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