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字不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fu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岛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写诗,历来注重练字,所以有“一字千里”的美谈。而在众多诗词中“空”字最为诗人所青睐,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灵,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落寞,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空旷,“空”字何以能传达出如此深厚的情感?
  道家讲无中生有,佛家讲空中有相,艺术讲虚与实,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意在突出一个空字。宋朝黄公度《暮春山间》说“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不见桃花一片花瓣,却桃花满园,只因濯手时,满捧的涧水香。这种无中生有的境界也正说明了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院内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澄澈透明的潭影,置身其中,见者立时心旷神怡,空明洁净,这种空灵澄澈的境界不由得让人心性高洁。一个空字,揭示出了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值得玩味。在众多含“空”字的诗作里,我尤其欣赏王维、杜甫和陆游的诗。
  一、盛世王朝中一枝淡泊空灵的松竹——王维
  大唐盛世,锦绣山河,孕育出一大批杰出的文人雅士,王维当属其中之一。唐朝佛教盛行,加之其母信佛,王维从小耳濡目染,养成恬静淡泊的情怀。出仕后,王维在京城的南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退朝之后,便忘却官场的尔虞我诈、是非纷争,换上道服参禅打坐。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如此来看,王维也算得上一个大隐了。内心宁静淡泊,所以王维的诗多是闲适隐逸之诗,诗风空灵飘逸,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诗常常放眼于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真的是空山吗?空山不空,有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那么真正空的便是胸襟。抛却了世俗的喧嚣嘈杂、功名利禄,涤尽了人世的污秽泥淖、蝇营狗苟,只留一份宁静、一份清淡、一份澄澈、一份安逸。如此看来,王维诗中的“空”,并非物象的空,而是指一种静,这种静也并非环境的静,而是内心的静,这与佛、道所讲的静是一脉相承的。心性空灵,一念不起,无惊无惧,无喜无悲,这就是静。这与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也是一脉相承的,看似空,实则隐藏着人性中至高之境界。同样,王维其他的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夜静春山空,时鸣春涧中”“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不一而足。
  二、乱世王朝中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杜甫
  杜甫生于晚唐,从小便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志向,无奈安史之乱使得他大致落空,颠沛流离,自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终贫病交加,死在了回家乡的一艘小船上。《咏怀古迹》(其三)更是道尽了人生的不如意。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中国历史上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当外敌用武力、政治解决不了时,便用女性孱弱的身躯来抵挡,于是昭君走上了和亲的道路。大漠黄沙,皑皑白雪,这样一个弱女子把一生都献给了这片荒凉的土地。“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我们明明看到,在无数个清冷萧瑟的月夜,昭君魂归故里,环佩作响,但是故土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还记得这个远嫁异域的女子吗?还记得这个女子临行是幽怨哀伤的眼睛吗?在这里,“空归”二字,慨叹的恐怕不只是王昭君的孤单伶仃之苦吧!
  杜甫写作这首诗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这里写尽了杜甫浪迹天涯、国破家亡之感,魂魄空归,但身在天涯,故园依然是那样遥远,让人读来潸然泪下。
  三、末世王朝中空自许的塞上长城——陆游
  金人入侵,靖康之耻,多少仁人志士想要冲锋陷阵,怎奈南宋朝廷软弱无力,昏聩无能,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陆游满怀报国热情,亲自踏上战场,一心北伐,却无辜被免,于是写下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作。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此诗时,诗人尽管已值暮年,但依然记得春秋鼎盛时亲临大散关的那场战役。捍卫国土,氣势磅礴,所向披靡,舍我其谁。而如今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空自许”,自我标榜,无人认可;自我欣赏,人尽不屑一顾,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功业落空,一切终化为泡影。一个“空”字,浸透了诗人多少无奈与不甘;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多少不满与怨愤,由此矛头直指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陆游《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也同样将一个人生老迈却壮志未酬的陆游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空”字的丰富意蕴还有很多,我们只希望通过这个字,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文字的无穷魅力。
  ★作者通联: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確而细致的要求。为了让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接地气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以人为本,通过创造独特的语文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充分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这曲爱情的悲歌为例,力图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高中语文学
由曹文轩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是以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来划分单元,每一种基本要素就成为各个单元的话题。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选择两篇小说,一篇为精读篇目,一篇略读篇目。  基于这种编排特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提出了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精读的小说是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但是由于诗歌与现今社会距离久远,加之诗歌的意象比较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障碍。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意义之外,还需要注重诗歌的“言志”教学,使学生认识诗歌的本质内涵,从而提升诗歌教学质量。  一、借助基础分析,培养学生“言志”的理解能力  古典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中的一篇小文章,从通常的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朗读、疏通文意、字词探究、问题研究,比较研究等。在问题探究上通常看到的如下的问题设计:  1.这场辩论的辩题是什么?辩论双方是谁?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4.庄子与惠子辩论谁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比较
在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最早出现在《国语》中,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谶语”。即使如有的专家推测,《国语》乃后人伪造,但以“伪造”的《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  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时凡有大变故,多半先有谣谶广传。而诸如《推背图》《梅花诗》《燒饼歌》之类,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那些富于神
金华老师是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是当地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金老师的语文课,除开必要的读写、语法等技术性训练,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何为审美情趣?何为人文关怀?审美意识如何形成?人文精神从哪儿来?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具体阐释。  一、审美教育进课堂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做到正确区分美与丑、真与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要求中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诵读是基础,是前提。笔者以《过零丁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思考。  一、教学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学必须以语言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散文言外之意的解读即是此原则的具体实践。  一、言外之意的内涵:言近旨远,余味曲包  《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提出了
从2018年高考作文题来看,现在的题目都切合考纲中“一点四面”的要求,大多都体现国家意志,展现宏大的主题,乍一看这一类题目并不难动笔,因为都是学生的自身与生活;但是想写好就不容易,因为题目太大了、内涵太丰富了,所以泛泛而谈,只谈个人感受、只是触及皮毛的肯定无法得高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说理浅显的症状呢?关键是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  一、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
宋朝著名词人、被奉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评价柳永:“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樂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李清照肯定了柳永创作慢词革新词体形式的功绩,记述了柳永名动京城、名满天下的史实,褒扬柳永词音律协和的优点,同时又指出柳永词“词语尘下”也就是造语较俗的缺点。那么,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清照指陈柳永词落入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