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单元话题设问 凸显例文教学效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1234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曹文轩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是以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来划分单元,每一种基本要素就成为各个单元的话题。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选择两篇小说,一篇为精读篇目,一篇略读篇目。
  基于这种编排特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提出了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精读的小说是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的小说是发展要求的内容,由学生自行阅读,教师也可以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话题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也是教学重点。”对此,笔者是这么理解的:“话题”就像是议论文中的观点,既是小说欣赏的重要知识点,又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方法点,是单元的灵魂,课文则像是论证观点的例子,每个话题下的两篇小说是从众多小说中精选出来的能体现话题的例文。从例文的角度出发,将话题确定为教学的“例点”是教学内容的最佳选择:即以文本为话题教学的载体,通过对文本的研讨、赏析,理解话题的含义和价值。
  例文的“例点”确定之后,最关键的是怎样在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落实对“话题”的理解,因而提什么问题、怎么提问就需要教师的全盘精心考虑。教学时的设问应该紧紧围绕话题,以具体篇目的教学目标和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为依据。基于这样的认识,下文仅以《丹柯》的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教学尝试。
  《丹柯》一文作为精读篇目被放置于“主题”话题单元中,围绕这一话题,单元还选择了《炼金术士》一文作为略读小说。“指导意见”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了以下几点:1.领会精读课文的内容和题旨。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3.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表现主题呈现的意义。《丹柯》一文以人物为主来表现主题,以铺张、夸饰的浪漫主义手法对小说的主题层层推进,使得主题最终走向多元化。综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丹柯》一文凸显主题的法则,我设想围绕“主题”话题,引导学生精读《丹柯》一文,在阅读中归结开掘小说主题的“共通的法则”,然后让学生能带着这种法则,自行去解读与开掘《炼金术士》的主题。因而,《丹柯》是可以作为“小说主题如何开掘”的例文来处理的。
  这样的教学设想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也曾提出:“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王荣生教授则指出:“‘选文’则主要是说明‘共同的法则’的‘例文’。例文本身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它属于‘用什么去教’含义的语文‘教材内容’。”《外国小说欣赏》课程教学目标中还特别指出:“《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因而,将《丹柯》作为例文来处理,也是对课程目标这一要求的实践:不在于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个关于丹柯的故事,更在于通过这一例文让学生掌握关于“小说主题”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迁移,能自己独立阅读略读篇目《炼金术士》并开掘其主题的多元性,甚至能将方法运用于自己阅读中碰到的其他小说的阅读。
  一、基于“例文”的教学构想
  根据话题与目标要求,我对《丹柯》课堂教学大致作如下构想:
  1.信息概括:速读全文,从小说要素出发,概括事件,初步体会丹柯是一个怎样的人,把握人物形象。
  2.赏析讨论:细读文本,问绕“主题”话题,归结表现主题的法则。
  3.质疑对比:对小说的结局进行改编,使学生能在与原文的对比中质疑、深化并拓展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二、基于“例文”的问题设计
  依据以上的教学构想,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
  1.在丹柯这个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2.文章最后三段 “骄傲”这个词重复出现了三次,“骄傲的勇士”“骄傲的笑”“骄傲的心”。(学生齐读相关语句)从“骄傲的勇士”这个称呼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
  3.同学们认为丹柯身上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请再读课文,用“他骄傲,是因为?摇?摇?摇?摇”这样的句式开头来回答,并用课文相关语段来说明理由。
  4.面对所有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困境,丹柯有没有放弃?找一找能体现丹柯面对困境的心态的语句。
  5.丹柯虽有动摇,但丹柯并没有放弃,而且最后掏出心来照亮族人前行的路,这样的事在现实中会发生吗?
  6.不一样的结局:假如我们把小说的结局改为“……丹柯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把心放到了胸膛里,被撕开的胸膛闪出一道金光,裂缝便消失了。他和人们一起欢呼着。从此,人们把他奉为部落的领袖……”你认为这样的结局如何?
  7.理解小说中的另一些人,如“族人”——
  (1)面对困境,族人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筛选出族人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词语。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评价族人,你会用哪个词?为什么?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8.拓展感悟
  思考:高尔基用寓言告知了人类社会的这种现象,同学们觉得这样的事现在结束了吗?
  以上這些问题,整体设想在于将话题这一知识点具体落实到教学中,下文简要谈谈具体意图。第1、2两个问题试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和初步认识人物形象,作者在小说中用“骄傲的勇士”来称呼丹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丹柯是为英雄的认识与评价。第3个问题的研讨,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认知;对小说的解读还是得注重作为文学形式的小说阅读是得通过相关的句子的感悟来加以把握形象,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形象大于思想:英雄的敢于担当责任的崇高品质。第4个问题,体会情节波折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情节的波折一步步加重了丹柯面临的困境,在困境中丹柯的行为表现更凸显出丹柯的崇高,而丹柯的执着与崇高最终也让黑暗退避、让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而且也能对“英雄崇高”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主体人物的抗争越难,越能让人感受到其精神力量的强大,品质的崇高。第5问,引导学生认知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夸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次加深对“英雄崇高”这一主题的体会——作者所歌颂的丹柯不是愤世嫉俗的个人主义英雄,而是以燃烧、牺牲自己生命为人们谋利的勇士。第6问,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英雄由不被人理解的悲凉转而形成的悲怆——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的庄严和壮丽,再次拓展主题的多元性。第7问,引导学生认知“以族人映衬丹柯”这一艺术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从而读出小说也表现了“人性的弱点”“人的兽性在困境中的爆发”“在困境中人往往是被自己内心恐惧打败”和“英雄不被常人理解的悲凉”“领导者与群众思想上的脱离”等主题:既是为了实现小说主题的多元开掘,也是要为下面拓展教学环节中对“主题的永恒”的探究做准备。第8问,认识小说永恒的母题意识——英雄的寂寞与悲凉是人类社会普遍现象,像族人那样的人性弱点、人性的复杂性也是很难在其他的时代根除的,也同样具有永恒性。
  三、基于“例文”的课后拓展
  1.自读《炼金术士》,提炼你所读到的主题,总结作者用途径来表现主题。
  2.阅读房龙的《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这门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还承载着观念的引导。从小我们学习要爱护环境等内容,许多都是从语文教材中学到的。高中教材中如爱国、平等、民主一类的内容常会涉及,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体现。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去在意字词、语言运用的讲解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的渗透,会导致语文教学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在此,笔者选取语文教材中一篇典型的涉及到爱国内容的文章《苏武传》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语言文字著作,学一点语法、修辞和逻辑方面的知识,而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在语言锤炼方面尤为突出,做到了平字见奇,皆可称为经过精心锤炼的精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如何斟酌词句,锤炼语言。  一、玩味词句。品味艺术  教师在指导学生品味经典文本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玩味文本中充满艺术心
文学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考必不可少的考试元素。而当二者同时出现,并且高考这面大旗要将文学覆于之下时,文学已然已不是文学本来的面目了。2018年4月初,我参加了我市举行的一次同课异构语文教研活动,听两位老师分别讲了柳永的词《八声甘州》,同一首词,不同的老师,自然有不同的授课风格与方式,但在这不同中,我却看到在高考应试下的惊人相同。  第一位老师:没有运用多媒体,没有黑板,整堂课老师只拿一本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直有比喻型作文命题出现,或是直接命题,如2009年北京卷命题作文《隐形的翅膀》、2010年北京卷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或以漫画作文形式,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作文题“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或是以材料作文现身,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多见,如2010年宁夏卷“热带鱼、狼、最有前途者”,2012年上海卷“心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与培养学生“美的表达与创造”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在一以贯之地发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能力的同时,将在学生“语言提升”和“思维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语文思维的教学刻不容缓,而作文教学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现如今,不少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味地迁就高考,导致语文教学功利化,一面是教师想方设法把文本材料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一面是学生面对这样的学习材料提不起半点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还墨守成规,不去寻求一些新的方法,那么学生还会有学语文的兴趣吗?审美鉴赏过程的缺失让敏锐高雅的审美能力从何而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充分利用有限的语文课堂,想方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从命题导向看,都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与思维品质。然而,考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缺少严密推理与理性思辨的现象,说理空洞,思路不清,论证无力。  高中作文教学与备考的实践证明,在议论文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关联词,既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又能让说理深刻透彻,更具说服力。  关联词是指在语言单位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两个或两
熊芳芳的《生命语文》一书中讲到,这是“她对语文和学生进行生命观照独到的教学发现和认识,是她对文本世界和生命形态的语文课堂的独到的深层启悟和洞察。”就是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高的追求——教学如何能让学生与作品人物进行生命对话,如何能以文章为媒介让学生与自己的生命对话;如何用语文来唤醒生命、滋养生命、丰富生命。  曾经为了高考,语文课变成了肢解课文,变成了习题训练
默写名句名篇最大的问题不是背不出,而是写错别字。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的我,与许多学生一样,对一些高考要求的名篇名句中的易混字的识记一度束手无策。明明是背得滚瓜烂熟,默写过多次,改正过多次,就是记不住,默写起来还是会出错。为此,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关于如何有效区分一些易混字的互动。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们的集体智慧不可小觑,他们踊跃参与的热情也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与学生交流后的部分经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確而细致的要求。为了让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接地气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以人为本,通过创造独特的语文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充分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这曲爱情的悲歌为例,力图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高中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