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英雄苏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这门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还承载着观念的引导。从小我们学习要爱护环境等内容,许多都是从语文教材中学到的。高中教材中如爱国、平等、民主一类的内容常会涉及,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体现。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去在意字词、语言运用的讲解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的渗透,会导致语文教学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在此,笔者选取语文教材中一篇典型的涉及到爱国内容的文章《苏武传》为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一、以情境创设来渗透
  直观感受更容易进行情感的激发,学生在粗读《苏武传》时可能对其中的情感没有太多的感受,只能浅显的了解苏武有多爱自己的祖国。但是如果学生通过情境直观的感受,就会有另一种深入爱国感受的感知。这样也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渗透。如果有人在为你讲述电影情节,通过他人的表述你会知道这个电影很感人,但是你没有直观地了解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情感到底是怎样的。因而笔者在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时选择以影视资料来进行情境创设,影视资料中一位老人白发苍苍、孤苦无依,渴了以雪代水,饿了以毡代饭,在寒风中牧羊,心如铁石,一个人独自生活19年也没有屈服于权势。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的情境能切身感受到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宁愿一人独自牧羊,完成着单于给他布置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为了能回到自己的国家。虽然在情境中没有一句语言直接告诉学生要热爱国家,但学生能感受到苏武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初心,热爱国家,而与自己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自己在祖国的保护下生活得十分幸福,就更应该有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二、精读文章,体验情感
  班固在写《苏武传》时运用的语言可谓精妙,字字句句都有着饱满的情感,但学生粗读却无法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内蕴,这篇文章还需要细致地去品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文章的语言进行渗透。如文章中有“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近白”这一句子,看似平淡,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去细致品味,而只在意内容的翻译,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就无法被挖掘出来。从表面来看,这句话说的是苏武从祖国出发的时候还是壮年,但是回到祖国时却到了晚年。从翻译的内容来看也没有太多情感的内容。但是教师如果带领学生去品味语言,了解苏武因为爱国,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中无法与家人相见,同时还生活在凄苦之地,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才能将其内心支撑起来。学生更能感喟于苏武抱定身碎亦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的伟大。
  三、以对比进行渗透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爱国者,但同样也有一些叛国者。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同一时期或面对同一情况的人的事迹找出来,为学生进行展示,讓学生将他们的素质进行对比。如秦桧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百姓的命运出卖自己的国家,导致岳飞的死亡,而苏武即便是在没有对百姓和国家有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不叛国,这样的鲜明对比,能让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学生从对比中也能发现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正确的。在反复的渗透中,学生内心自然会形成正确的观念,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教师用对了方法就可以以这样无声的语言影响学生,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产生爱国情感。
  四、延伸拓展
  课后时间,布置作业的环节要求学生用周记或者随笔写下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写“古之志者爱国,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有的学生说:“生命的格调是什么,扎根大地是松柏的格调,沉重持久是巨石的格调,爱国守节是苏武的格调。每天非人的折磨,摧残着他的身体,却毫发无伤于他的心——是的,不论他出使多么远,他的心永远留在汉朝大地,时时刻刻在召唤着他!西伯利亚那凛冽的寒风,吹不倒他的松柏之躯,吹不凉他的巨石之心!”在作文中,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对爱国的高度认同和追求,相信“爱国”这一理念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他们的未来。
  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很有教育意义,如有关诚信的、有关友善的,这些文章的内容中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加以利用,就会使语文教学体现其独特的人文价值。
其他文献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苏轼诸多豪放词中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是千百年来一直被文人学者吟赏颂赞、考证探讨的对象。对于本词,有人誉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有人讽之,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
基于物我关系的古诗的意象也好,意境也好,说到底都是虚实互立互藏的产物。虚实结合是古诗的惯常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对比映衬以丰富意象,或渲染烘托以开拓意境。古诗之妙既在其实,亦在其虚,二者结合,方得意境之高远。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古诗虚与实的问题。  一、有与无  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此语道出诗中三昧。只有能引领读者由实入虚
文言文教学要关涉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顾此失彼,注重疏通字词往往淡化了文章的魅力,赏析文章常常忽视了文言知识的落实。本文就以《项脊轩志》为例,尝试把字词的理解与文章的体会水乳交融,让文言文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缘词入“章”——由“室”与“轩”感知“悲”与“喜”  找到进入文章的入口,常常会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桃花源记》有对这种探索过程
语文这一门学科所囊括的文学作品涉及古今中外,但是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教材中每一个单元之间的联系相对都比较薄弱,由此可见,在编排初中语文教材的时候主要是以内容为主,将相同内容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单元内。“合二为一”这一哲学思想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上有所体现,面对单元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的语文教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合二為一”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一、“
尊重文本,善于“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围绕主题词,精心设置问题链,组成有序而恰当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课文《祝福》课堂教学中,笔者以“谁是悲剧背后的推手?”来建构课文《祝福》的教学内容核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思考、探究,达到有效阅读的目标。  当代网络资源的丰富,反而让老师对教学钻研不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备课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庞杂,教学内容
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探讨的课题。作文指导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力求务实,要教给学生切实可用的方法,作文教学才能收到实效。笔者认为,中学议论文写作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进行简单的单项训练,再进行复杂的整体训练。  一、简单的单项训练  所谓“简单的单项训练”,就是先就议论文写作的各个侧面进行分点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概念,即“核心素养”不断被人们提及。何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核心素质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核心素养该如何在每一堂的教学中落地生根,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载体,落实课堂学习目标”的探究,以期
高考作文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高三学生内心的痛。学生往往在高三练习了不少,却收效甚微。其实,高考作文作为考场作文,现阶段又是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主,其中还是有一些方法技巧可言的。笔者试就今年“江南十校”联考作文阅卷中的一点体会,谈谈高考作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思考辨析能力  此次“江南十校”联考的作文题如下:  1.我们想对在荆棘丛生的求学路上的学子们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充分肯定了柳永在宋代词坛的崇高地位,才华横溢的柳永仕途却历尽坎坷,最终未遂平生大志。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布封曾经提出“风格即人”,他认为“文章风格实质上是作者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因此,笔者认为从柳永的词入手,通过文本细读,或许能对其拜谒失败的原因解读一二。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  文本细读这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它来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在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但往往会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储备,以致无法挖掘文本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对此,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可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模式。  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长文的细部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内涵核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容理解能力和信息关联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