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总复习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地、全面地回顾与整理、以达到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高考复习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高考复习的难度,如果把握得不好,将会严重影响高考复习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掌握和遵循高考复习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恰当选择教学原则,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和方法。但由于高三数学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因而如何提高高二总复习的有效性,减轻师生负担,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每个师生所关心的问题。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于提高高三数学总复习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就让我们的复习有目标有明确的方向,可以有效克服“第一轮复习赶进度,第二轮复习炒冷饭,第三轮复习乱做题”的现象。我们学校一般把数学总复习分为三轮,即:第一轮复习,基础能力过关(8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阅读教材,知识系统化,提升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综合能力突破(3月初到5月中旬)。强化主干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5月中旬到5月底)。运用模拟阶段,通过考试与评讲,把握规律,强化记忆,进入考试状态。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合点,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学实践证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究竟该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在课内课外,加强与学生交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争取尽快成为学生的知己良朋,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不信任感。无论何时,也无论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或是文静的、调皮好动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如此,学生笃信教师是公平的;对学生多鼓励少责备,让他们感受教师的真诚和关心,同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第一,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第二,减少坡度,平稳过渡。刚刚进人高三总复习时应该说大多数学生都立志抓住第一轮复习这根唯一的“稻草绳”,但是f=h于高一高二的基础不牢时间久了而很多知识遗忘。如果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特别是刚开始时难度过高、课堂容量过大,都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放弃这根“稻草绳”。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调古板的教学方法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时索然无味。尽管教师花了不少力气,也只会“事倍功半”。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钻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注重复习中的反思性教学
什么是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呢?数学学习中的反思,特指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是以真实事物或现象为原型的直接抽象,而是以已经得到建构的数学对象为原型的间接抽象,这就造成了数学学习是具体性较差且与现实有较大距离的活动。所以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持续的、深刻的自我反省。然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学得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会了,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有
的是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针对种种现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以求帮助他们提高反思能力。
(一)备课中,在各个板块预设反思的环节
“凡事预则立”,在备课时我就注意在教程的各个板块间预设反思环节。在课始,要求学生反思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新知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自己是怎样做的,思维过程怎样”、“哪种方法最简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等等;练习时,就知识的重点难点、容易混淆之处,安排判断、纠错、辨析等反思性操练;小结时,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
思考;作业设计时,又适度拓展学习内容,以强化学生反思。
(二)在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反思
帮助学生分析数学思维过程,梳理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使思维精确化、概括化。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模仿例题,并没有自己清晰的解题思路。在现有大班制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呢?从一开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我就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分步列式解答,这样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了思维模糊的问题。
(三)结合学生的解题错误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
四、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数学复习时,起点要适当降低,以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为主。回归基础知识,找到自己的不足,制订进一步训练的计划。对知识点进行拾遗补缺也是一种提高。提倡准备“错题本”,将每次训练的错误登记在册,时常提醒自己。回归教材复习的时候,要对照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在自己头脑中应形成明晰的知识体系。对基本方法和技巧不能回忆出的,要及时补上。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以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二)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的关系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特点多做一些重点练习。首先是自己的弱点、软肋,其次是高考的主干内容,最好设立专题进行专项复习,可以把所做的试卷中的相关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复习和整理,从中归纳和总结出基本的题型和方法。主干内容是:函数、数列、三角、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以及新增加的内容。
(三)做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在最后阶段要精选一些题目来做,量不在多,题目要典型,要结合我们前而的分析来选择题目,要有针对性。也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不做偏题、怪题。难题未必是好题,简单题目也可能是经典。高考重在考查数学中普遍运用的常规方法,侧重通性通法,适当淡化技巧。当然不足说不要技巧,如数列求和的一些技巧性很强的方法——“裂项法、错位相减法”就应该熟练掌握。此外,有能力
的同学也可以探索一些数学竞赛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四)难题和中档题目的关系
高考做题不怕不会,就怕做不对。其实,你只要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基本都做对了,最大地减少了失误,就已经成功了,复习的时候要在解题的正确性和速度上下工夫。
(五)调整心态,掌握应试技巧
数学高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较量,也是考生心理素质和考试技巧的比拼。考试过程要放得开,挺得住。精神要集中,心态要平和,要学会自我暗示。现在高考也是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考验,心理素质好的,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于提高高三数学总复习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就让我们的复习有目标有明确的方向,可以有效克服“第一轮复习赶进度,第二轮复习炒冷饭,第三轮复习乱做题”的现象。我们学校一般把数学总复习分为三轮,即:第一轮复习,基础能力过关(8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阅读教材,知识系统化,提升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综合能力突破(3月初到5月中旬)。强化主干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5月中旬到5月底)。运用模拟阶段,通过考试与评讲,把握规律,强化记忆,进入考试状态。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合点,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学实践证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究竟该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在课内课外,加强与学生交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争取尽快成为学生的知己良朋,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不信任感。无论何时,也无论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或是文静的、调皮好动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如此,学生笃信教师是公平的;对学生多鼓励少责备,让他们感受教师的真诚和关心,同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第一,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第二,减少坡度,平稳过渡。刚刚进人高三总复习时应该说大多数学生都立志抓住第一轮复习这根唯一的“稻草绳”,但是f=h于高一高二的基础不牢时间久了而很多知识遗忘。如果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特别是刚开始时难度过高、课堂容量过大,都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放弃这根“稻草绳”。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调古板的教学方法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时索然无味。尽管教师花了不少力气,也只会“事倍功半”。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钻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注重复习中的反思性教学
什么是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呢?数学学习中的反思,特指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是以真实事物或现象为原型的直接抽象,而是以已经得到建构的数学对象为原型的间接抽象,这就造成了数学学习是具体性较差且与现实有较大距离的活动。所以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持续的、深刻的自我反省。然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学得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会了,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有
的是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针对种种现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以求帮助他们提高反思能力。
(一)备课中,在各个板块预设反思的环节
“凡事预则立”,在备课时我就注意在教程的各个板块间预设反思环节。在课始,要求学生反思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新知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自己是怎样做的,思维过程怎样”、“哪种方法最简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等等;练习时,就知识的重点难点、容易混淆之处,安排判断、纠错、辨析等反思性操练;小结时,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
思考;作业设计时,又适度拓展学习内容,以强化学生反思。
(二)在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反思
帮助学生分析数学思维过程,梳理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使思维精确化、概括化。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模仿例题,并没有自己清晰的解题思路。在现有大班制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呢?从一开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我就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分步列式解答,这样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了思维模糊的问题。
(三)结合学生的解题错误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
四、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数学复习时,起点要适当降低,以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为主。回归基础知识,找到自己的不足,制订进一步训练的计划。对知识点进行拾遗补缺也是一种提高。提倡准备“错题本”,将每次训练的错误登记在册,时常提醒自己。回归教材复习的时候,要对照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在自己头脑中应形成明晰的知识体系。对基本方法和技巧不能回忆出的,要及时补上。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以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二)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的关系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特点多做一些重点练习。首先是自己的弱点、软肋,其次是高考的主干内容,最好设立专题进行专项复习,可以把所做的试卷中的相关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复习和整理,从中归纳和总结出基本的题型和方法。主干内容是:函数、数列、三角、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以及新增加的内容。
(三)做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在最后阶段要精选一些题目来做,量不在多,题目要典型,要结合我们前而的分析来选择题目,要有针对性。也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不做偏题、怪题。难题未必是好题,简单题目也可能是经典。高考重在考查数学中普遍运用的常规方法,侧重通性通法,适当淡化技巧。当然不足说不要技巧,如数列求和的一些技巧性很强的方法——“裂项法、错位相减法”就应该熟练掌握。此外,有能力
的同学也可以探索一些数学竞赛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四)难题和中档题目的关系
高考做题不怕不会,就怕做不对。其实,你只要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基本都做对了,最大地减少了失误,就已经成功了,复习的时候要在解题的正确性和速度上下工夫。
(五)调整心态,掌握应试技巧
数学高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较量,也是考生心理素质和考试技巧的比拼。考试过程要放得开,挺得住。精神要集中,心态要平和,要学会自我暗示。现在高考也是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考验,心理素质好的,就能取得好的成绩。